陈小锋 作品数:30 被引量:369 H指数:9 供职机构: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博士科研启动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环境科学与工程 文化科学 理学 农业科学 更多>>
水体中颗粒态有机磷的提取及测定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体中颗粒态有机磷的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采样、过滤、冻干、研磨、EDTA-Na<Sub>2</Sub>S<Sub>2</Sub>O<Sub>4</Sub>混合溶液中提取无机磷、NaOH溶液... 揣小明 杨柳燕 张永领 陈小锋 程书波文献传递 基于微流控芯片-间接电位法的氧化三甲胺分析方法 2024年 为了实现海产品体内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oxide,TMAO)的快速定量检测,提出一种采用微流控光化学还原芯片进行前处理的电化学分析方法.首先构建了PDMS/SiO_(2)微流控芯片,并对TMAO的前处理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采用该微流控芯片,使用Fe(Ⅱ)-HEDP为还原剂,在pH值为6.5,温度为40℃,紫外光照时间为2min的条件下,TMAO被还原为三甲胺(trimethylamine,TMA)的还原率达99.44%;然后,利用自制选择性电极对TMA溶液进行检测,在0.01~10mmol·L^(-1)范围内,TMA浓度对数与其溶液电位值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2)=0.9977,检测限为2.28μmol·L^(-1).采用该方法对实际海鲜产品进行TMAO检测的相对偏差不超过4.71%,加标回收率为91.78%~112.16%.该方法测定时间短、结果准确,在海产品分析检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费家裕 袁宁 王孟歌 陈小锋 李明关键词:微流控芯片 样品前处理 氧化三甲胺 三甲胺 光化学还原 微囊藻-附生菌共生系统处理含硝酸盐氮废水研究 被引量:1 2019年 藻-菌共生系统可实现高效脱氮除磷,从而在废水处理领域日益受到关注。为探究微囊藻-附生菌共生系统对废水中硝酸盐氮的去除效应,于太湖蓝藻水华频发季节进行了野外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共生体系中89%的硝酸盐氮被去除,去除速率达到0.35mg·N·L^-1·d^-1。试验第7天,体系中的氨氮浓度开始呈现白天降低、夜间上升的昼夜变化趋势,而硝酸盐氮则正好相反,表明体系中存在着氨氮硝化和硝酸盐氮还原的耦合过程,结合体系中亚硝酸盐氮的积累,可以推测,耦合硝化-反硝化过程是微囊藻-附生菌共生系统中氮素去除的主要途径。 李星 乔煜琦 陈静 陈小锋关键词:微囊藻 水处理 太湖氮素出入湖通量与自净能力研究 被引量:39 2012年 为了探索太湖氮素迁移转化过程,对2009~2010水文年环太湖25条主要河流及太湖梅梁湾、东太湖等典型区域的各形态氮素进行分析,并利用太湖出入湖水量、蓝藻人工打捞量和鱼产量等相关数据,分析计算太湖氮素流动和转化潜力.结果表明太湖全年河道输入氮素总量约7.00×104t,河道出湖氮素总量约4.01×104t.整个水文年中,太湖氮素自净量约3.22×104t,其中反硝化约3.02×104t,沉积物吸附约0.20×104t.在反硝化潜力上,太湖西湖区(如梅梁湾)反硝化潜力远高于东部湖区(如东太湖),而夏季太湖反硝化潜力又高于其它季节.因此,太湖氮素自净作用在湖泊氮素迁移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陈小锋 揣小明 曾巾 刘涛 杨柳燕关键词:太湖 氮素 通量 自净能力 反硝化作用 环境科学类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 被引量:4 2016年 为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结合高校环境科学类专业实验教学的开设情况,将研究性教学的理念贯彻于高校的实验教学构建了环境科学类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建立了相关的教学体系,并对平台相对应的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索,保证了实验教学平台的正常运行,提高了平台的利用效率、建设效益和对人才培养的服务支撑能力。 王小治 柏彦超 赵海涛 陈小锋 尹微琴 盛海君 张键关键词:研究性实验 教学平台 胶体金标记免疫分析及其在小分子化合物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54 2004年 胶体金标记免疫分析法是近十几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免疫标记分析技术 ,在生物医学中己经有比较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但在小分子化合物残留检测中却很少见报道。文章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用于检测小分子化合物的胶体金检测试纸的检测原理、制备和应用。 陈小锋 刘曙照关键词:胶体金标记 免疫分析 小分子化合物 环境专业《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被引量:3 2016年 《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对提高理论课教学效果有着重要作用。文章针对目前高等院校《仪器分析实验》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环境类专业特色,在实验室开放、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教学实践证明,这些改革措施不仅能够激发环境类专业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陈小锋关键词:环境专业 仪器分析实验 课程改革 亚铁离子对湖泊沉积物中NDFO与Feammox耦合循环的影响 2025年 在工业水处理领域,以亚铁[Fe(Ⅱ)]为催化剂,利用硝酸盐依赖亚铁氧化(nitrate-dependent ferrous oxidation,NDFO)和铁氨氧化(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 coupled to ferric iron reduction,Feammox)的耦合可实现不同形态氮的去除,但Fe(Ⅱ)是否可以促进湖泊沉积物中NDFO和Feammox的循环或交替发生,目前尚不明确。为此,以太湖梅梁湾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厌氧培养实验对该耦合过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Fe(Ⅱ)添加后体系内硝酸盐氮(NO_(3)^(-)-N)和Fe(Ⅱ)质量浓度呈同步快速下降趋势(p<0.01),且表层沉积物出现棕褐色絮状物,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也证实沉积物中的三价铁[Fe(Ⅲ)]占比显著提升,表明硝酸盐(NO_(3)^(-))还原与Fe(Ⅱ)氧化发生了耦合。通过高分辨率透射电镜、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谱与X射线衍射联合表征,明确γ-FeOOH为Fe(Ⅱ)氧化的主要产物。进一步添加氨氮(NH_(4)^(+)-N)后,沉积物表层的棕褐色絮状物逐渐消失,同时氨氮浓度降低,表明NDFO产物可有效驱动Feammox进程。宏基因组测序进一步表明,Rhodanobacter和Geothrix等可介导NDFO或Feammox反应的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提升,揭示了铁、氮循环功能菌群的协同代谢关系。研究所揭示的外源Fe(Ⅱ)介导的NDFO-Feammox耦合机制,深化了沉积物中铁、氮理论,也为富营养化湖泊的氮污染治理提供了基于铁循环调控的生物强化新途径。 朱诗雅 王润竹 陈静 陈小锋关键词:沉积物 融合时频分析的溶解氧浓度异常识别与驱动因子解析 2025年 为精准识别水体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浓度的异常波动及其驱动机制,以江苏省里下河典型河网区为研究区域,基于2022—2024年高频水质与气象监测数据,构建了融合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与连续小波变换(continuous wavelet transform,CWT)等算法的DO浓度异常识别与驱动因子解析综合诊断方法。首先,基于Spearman相关性分析与RF模型,识别DO浓度的主要驱动因子;其次,运用FFT方法分析水质参数的频谱特性,探讨其周期性波动与DO浓度的响应关系;最后,通过CWT方法确定DO浓度异常波动的发生时间与强度,进一步解析异常形成过程中的关键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融合时频分析与机器学习方法可显著提升DO浓度异常检测的灵敏度与检测结果的解释力,为流域水质异常监测与精细化治理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 郭雨凡 刘晓玉 郭宏达 谢扬 孙啸虎 张莹 陈小锋 王志刚关键词:溶解氧 快速傅里叶变换 连续小波变换 太湖沉积物硝酸盐依赖亚铁氧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2 2023年 采集太湖不同区域的沉积物进行厌氧培养,利用高通量测序、同位素示踪等技术手段,对硝酸盐依赖亚铁[Fe(Ⅱ)]氧化(NDFO)反应是否可以在太湖沉积物中发生、Fe(Ⅱ)添加能否促进太湖沉积物反硝化脱氮等问题进行了探究.厌氧培养24h后,上覆水中硝酸盐氮(NO_(3)^(−)-N)和Fe(Ⅱ)浓度均快速下降,呈现出显著正相关(P<0.01),而Sideroxydans等NDFO功能相关菌属的相对丰度也从厌氧培养前的0.69%±0.07%提高到4.23%±0.90%,结合沉积物颜色的变化,可以推断沉积物中发生了NDFO反应.不同Fe(Ⅱ)添加量的厌氧培养实验中,对照组和Fe(Ⅱ)添加量最少的处理组中的NO_(3)^(−)-N浓度显著高于其它处理(P<0.05,ANOVA),而亚硝酸盐氮(NO_(2)^(−)-N)浓度随着Fe(Ⅱ)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1,ANOVA),表明添加一定量的Fe(Ⅱ)可以促进NO_(3)^(−)快速还原,并造成亚硝酸盐(NO_(2)^(−))积累.添加少量Fe(Ⅱ)(约1.9mg/g沉积物)后,太湖不同区域沉积物的潜在反硝化速率达到213~252mg N/(m^(2)·d),说明Fe(Ⅱ)可能在太湖反硝化脱氮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陈小锋 王润竹 朱诗雅 陈静关键词:蓝藻水华 沉积物 太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