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
- 作品数:16 被引量:33H指数:4
- 供职机构:河南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SD)在骨筋膜室综合征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四肢骨折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采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病情全部得到迅速控制,肢体肿胀消退快,愈合时间短。结论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是治疗骨筋膜间隙综合征的有效措施,值得推广应用。
- 刘涛于博凡王义生陈光李晓彬
- 关键词:骨筋膜室综合征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四肢骨折
- 钩板在老年锁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观察钛合金钩板内固定治疗老年性锁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3例老年锁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应用钛合金钩板治疗,同期修复损伤的喙锁韧带。术后1周起开始康复锻炼,观察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3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9~24个月。骨折复位良好,X线片显示锁骨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4~7个月;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平均术后1 a取出内固定物,无关节再脱位。按照Karlsson标准评定术后肩关节功能,优良率95.6%。结论钛合金钩板治疗老年性锁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疗效可靠。
- 王伟刘涛陈光于博凡
- 关键词:锁骨远端骨折老年性粉碎性锁骨钩钢板
- PFNA治疗粗隆间骨折合并小转子骨折刍议
- 刘涛陈光范磊
- 前侧钢板和外侧钢板固定治疗伴肱骨距粉碎肱骨近端骨折30例效果分析
- 2023年
- 目的 探讨伴肱骨距粉碎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实施前侧钢板和外侧钢板固定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筛选2017年01月-2022年01月伴肱骨距粉碎肱骨近端骨折患者60例,均接受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在“系统抽样法”原则下分两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病例均30例,对照组行锁定钢板内固定,观察组行前侧钢板和外侧钢板固定,评估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率、术后恢复情况并开展组间对比。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相对高(P<0.05);两组术后引流量比较(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更短,颈干角丢失量、肱骨头内翻角度、肱骨高度丢失量、术后VAS评分均更低,Constant评分更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 对于伴肱骨距粉碎肱骨近端骨折实施前侧钢板和外侧钢板固定,可取得更为稳定的固定效果及促进关节功能恢复,疗效显著。
- 周朝亮王珺琛陈光
- 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
- PFNA Ⅱ治疗股骨转子间及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研究
- 于博凡刘涛陈光王伟程应全
- PFNAⅡ治疗股骨转子间及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 探讨PFNAⅡ系统在治疗股骨转子间及转子下骨折的疗效.方法 应用PFNAⅡ内固定治疗系统对68例股骨转子间及转子下骨折的患者进行治疗.结果 随访6~ 24个月,平均12.3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根据Harris评分:优54例,良9例,中2例,优良率95.6%.结论 PFNAⅡ对股骨转子间及转子下骨折的治疗具有微创、操作简便、术后并发症少的特点,值得推广.
- 于博凡陈光刘涛程应全王伟
-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转子下骨折内固定
- 腰髂固定治疗合并腰骶不稳型Denis Ⅲ骶骨骨折回顾性分析
- 陈光刘涛李晓彬蔡腾彭强
- 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治疗观察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内固定方法应用于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胫骨平台骨折患者50例,随机分为人数相等的两个组,进行不同方式的治疗。其中使用微创内固定的25例患者为研究组,使用传统解剖钢板内固定的25例患者为对照组;治疗后使用Matta评分和术后效果观察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研究组的患者平均住院(8.2±2.1)d,对照组为(16.4±2.1)d,两组对比,t=-14.61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研究组同样具备显著优势(P<0.05);术后研究组患者的Matta功能评分结果显示优良率为92.0%,要优于对照组68.0%(P<0.05)。结论采用微创内固定手术疗法对于胫骨平台骨折的病情缓解具有更为明显效果,其可以作为一种治疗措施而加以推广。
- 陈光刘涛于博凡
-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微创内固定
- 抑制炎性介质肿瘤坏死因子-α在脊髓损伤后神经修复中的作用及其调控策略研究
- 2025年
- 目的探究抑制炎性介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脊髓损伤后神经修复中的作用,并揭示其具体作用机制。方法实验研究起始时间为2023年3月至2024年6月,通过动脉瘤夹压迫型损伤法制备脊髓损伤大鼠模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45只雌性SD大鼠分为3组,分别为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TNF-α抑制剂组,每组大鼠15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组大鼠均通过动脉瘤夹压迫型损伤法构建脊髓损伤大鼠模型,TNF-α抑制剂组大鼠鞘内注射10 mg/kg XPro®1595,其余组大鼠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采用Basso-Beattie-Bresnahan评分法和后肢运动轨迹法检测后肢运动恢复能力;免疫荧光染色分析脊髓损伤后大鼠的神经再生;Nissl染色评估各组大鼠神经轴突的再生;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炎症相关通路的蛋白水平。结果实验结果显示,TNF-α抑制剂组大鼠BBB评分(25.26±4.84)明显高于脊髓损伤组(17.52±3.98),低于假手术组(32.23±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84、4.648,P<0.000)。TNF-α抑制剂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中的步幅长度[(12.48±2.52)cm]明显低于脊髓损伤组[(25.68±5.36)cm],高于假手术组[(4.73±0.84)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31、11.299,P<0.000)。TNF-α抑制剂组大鼠神经轴突数量(182.45±24.74)明显高于脊髓损伤组(88.36±12.20),低于假手术组(249.62±32.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86、5.185,P<0.001)。TNF-α抑制剂组大鼠损伤区域的脊髓组织尼氏小体数量(45.78±7.82)明显低于脊髓损伤组(80.46±12.49),高于假手术组(18.62±3.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42、10.241,P<0.01)。TNF-α抑制剂组TNF-α、IL-1β、IL-6、NF-κB p65蛋白水平(3.86±1.24、5.74±1.88、5.26±1.46)明显低于于脊髓损伤组(7.55±2.61、11.87±3.25、9.53±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67、4.769、4.727,P<0.05)。结论抑制炎性介质TNF-α对脊髓损伤后大鼠具有明显的神经修复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相关信号通路
- 王冰一陈光高强蔡腾刘涛
- 关键词:炎症肿瘤坏死因子-Α脊髓损伤神经修复
- 慢病毒介导乳铁转运蛋白对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观察慢病毒介导乳铁转运蛋白(LF)对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采用切除卵巢去势法建立骨质疏松模型组,观察组于骨折部位注射过表达LF的慢病毒,对照组于骨折部位注射等体积空载体慢病毒。注射8周后,取两组大鼠骨痂组织,采用Western blot分析两组大鼠LF、骨保护素(OPG)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Micro-CT测定两组大鼠骨折区域骨密度(BMD)、骨小梁体积(BV),组织体积(TV)、平均骨小梁厚度(Tb.Th)和平均骨小梁数目(TB.N);采用三点弯曲试验测定骨折部位生物力学参数。结果与对照组LF、OPG和RANKL蛋白表达水平(0.69±0.16、0.30±0.12、0.88±0.20)比较,观察组大鼠骨折部位LF、OPG和RANKL蛋白水平(1.17±0.31、1.25±0.18、1.10±0.15)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5、2.183、3.018,P<0.01]。观察组大鼠BMD、BV、TV、Tb.Th和Tb.N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19、3.183、2.195、3.012、3.091,P<0.05)。观察组大鼠骨折部位生物力学参数(最大载荷、弹性载荷、刚度和最大挠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91、2.985、3.911、2.198,P<0.01)。结论 慢病毒介导LF在骨质疏松性骨折部位表达,可显著促进成骨细胞分化,促进骨生长和骨折愈合,改善骨质量。
- 蔡朋杉蔡腾李晓彬范磊陈光于博凡刘涛
-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慢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