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丽娟 作品数:65 被引量:440 H指数:13 供职机构: 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 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天文地球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经济管理 更多>>
氮肥后移优化绿洲灌区小麦间作玉米种间关系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2025年 针对绿洲灌区氮肥损失严重,阻碍作物可持续生产等问题,通过明确氮肥后移对间作系统种间关系的影响,为麦玉间作系统氮肥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试验于2022—2023年在甘肃农业大学绿洲农业综合试验站开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小麦||玉米、单作小麦、单作玉米3种种植模式,氮肥后移0(传统施氮,N1)、10%(N2)、20%(N3)3种施氮制度,研究不同种植制度及氮肥后移比例对小麦和玉米的种间关系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间作玉米结合氮肥后移强化了麦玉共生期小麦相对于玉米的竞争力,其中氮肥后移10%较传统施氮竞争力提高3.4%,后移20%较传统施氮提高8.13%,且后移20%较后移10%提高5.0%。氮肥后移增强间作玉米的恢复效应,与传统施氮相比,氮肥后移10%间作玉米恢复效应提高11.3%,后移20%提高20.5%,且后移20%较后移10%提高11.5%。间作系统籽粒产量较单作加权平均提高23.8%~28.7%,表现出明显的间作优势,且氮肥后移20%处理的籽粒产量较传统施氮提高22.7%。间作种植模式下氮肥利用率较单作加权平均提高4.2%~26.4%,氮肥偏生产力较单作加权平均增高21.4%~30.8%,且氮肥后移20%较后移10%氮肥利用率提高31.5%,较传统施氮提高10.0%;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后移20%较后移10%提高12.7%,较传统施氮提高23.3%。因此,小麦间作玉米结合氮肥后移20%可优化麦玉间作系统种间关系,增加作物产量并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是绿洲灌区小麦、玉米高效生产的适宜种植模式和施氮制度。 闫喆林 任强 樊志龙 殷文 孙亚丽 范虹 何蔚 胡发龙 闫丽娟 柴强关键词:氮肥后移 小麦间作玉米 种间竞争力 氮素利用效率 灌溉和施氮方式对甘肃陇中黄土高原春小麦产量和土壤含水量与有效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5 2020年 旨在研究影响小麦产量的最佳灌溉与施氮方式组合。以‘定西42号’春小麦为材料,采用水氮互作的方法,设4种灌溉量(单位面积水深50 mm、100 mm、150 mm、200 mm)和3种施肥方式(拔节期施纯氮肥40 kg/hm^2、开花期施纯氮肥40 kg/hm^2、拔节期和开花期施纯氮肥40 kg/hm^2和50 kg/hm^2)。(1)灌溉量150 mm与开花期施氮肥40 kg/hm^2处理时,小麦产量都最高。(2)灌溉量150 mm时各个土层含水量最高,不同施氮处理,各个土层含水量高低顺序为分蘖期<开花期<拔节期。(3)小麦植株耗水量随灌溉量增加而增加、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溉量增加而减少。(4)分蘖期灌溉量150 mm时各个土层硝态氮含量最高;拔节期,0^10 cm土层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最高;开花期,灌溉量150 mm和追施纯氮肥40 kg/hm^2时各个土层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最高。灌溉量150 mm和开花期施纯氮肥40 kg/hm^2方式搭配,对甘肃陇中黄土高原春小麦产量、土壤有效氮含量和水分节约最有益。 陈志明 李广 吴建国 闫丽娟关键词:陇中黄土高原 小麦 土壤硝态氮 土壤铵态氮 土壤含水量 气候变化对甘肃农牧交错带春小麦种植区划的影响 被引量:7 2023年 为探索气候变化对甘肃农牧交错带春小麦种植区划的影响,科学合理地调整春小麦种植格局。该研究以甘肃农牧交错带30个气象站点1971—2020年的气温和降水时序数据为基础,用BP神经网络对异常和缺失数据进行了插补,依据春小麦生长关键期和整个生育期对光、热和水的需求选取了年均温(温度因子)、年均降水量(水分因子)和≥0℃积温(热量因子)作为春小麦种植适宜性区划指标。采用线性倾向率法、累计距平法及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对3个区划指标进行了时间变化特征分析及突变检验,运用ArcGIS技术对区划指标进行了空间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多年年均温为6.84℃,年均温以0.56℃/10 a的速率增加,增温趋势明显,于1998年发生突变;年降水量以6.10 mm/10 a的速率呈略微增加趋势,1980年发生突变;≥0℃积温以155.41℃/10 a的速率呈显著升温趋势,≥0℃积温没有发生突变现象。从空间分布来看,年均温和≥0℃积温呈现出西部地区气温低,其他地区气温高的空间格局,而年均温倾向率和≥0℃积温倾向率则呈现出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步递增的变化趋势;年降水量表现为由南向北逐步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而年降水量倾向率则呈现出自南向北逐步递增的趋势。气候变化导致甘肃农牧交错带春小麦可种植区海拔提升了565 m,使适宜春小麦种植的范围显著扩大,空间上向南、西扩展,总面积增加到1.66×10^(6)hm^(2),比1998年前增加了8.10×10^(4)hm^(2),占总耕地面积的5.06%,其中最适宜区范围扩大最为显著,增加了24.44个百分点。同时,春小麦种植适宜程度区划的区域分配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1998年后甘肃农牧交错带春小麦种植最适宜区耕地面积较1998年前增加了4.18×10^(5)hm^(2),适宜区缩小了2.20×10^(5)hm^(2),次适宜区缩小了1.17×10^(5)hm^(2),不适宜区缩小了6.80×10^(4)hm^(2)。研究结果可为气候变化背� 逯玉兰 李广 闫丽娟 董莉霞 燕振刚 聂志刚 李杰 王钧关键词:种植区划 气候变化 春小麦 旱地春小麦产量对不同生育阶段温度变化的响应模拟 被引量:18 2020年 【目的】定量分析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旱地春小麦不同生育阶段温度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为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制定合理种植模式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方法】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不同生育阶段温度与旱地春小麦产量间的关联性,确定影响旱地春小麦产量的关键生育阶段。应用APSIM(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 Simulator)模型模拟不同生育阶段温度变化条件下春小麦的产量,通过二次多项回归分析、单因素边际效应分析方法研究旱地春小麦产量对不同生育阶段温度变化的响应机制。【结果】(1)APSIM模型对模拟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播种期旱地春小麦的产量和生育期具有较高的适用性,模拟产量和生育期的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值分别为39.95kg·hm^-1和2.78 d,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平均值分别为1.55%和1.87%,模型有效性指数(ME)平均值分别为0.73和0.83;(2)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旱地春小麦全生育期平均温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不同生育阶段的温度增幅各不相同,播种-出苗、出苗-分蘖、分蘖-拔节、拔节-孕穗、孕穗-开花、开花-灌浆和灌浆-成熟阶段的平均气温倾向率分别为0.44℃·(10a)^-1、0.34℃·(10a)^-1、0.17℃·(10a)^-1、0.41℃·(10a)^-1、0.49℃·(10a)^-1、0.52℃·(10a)^-1和0.35℃·(10a)^-1;(3)不同生育阶段温度变化对旱地春小麦产量的影响大小依次为灌浆-成熟、开花-灌浆、播种-出苗、孕穗-开花、拔节-孕穗、出苗-分蘖、休闲和分蘖-拔节阶段;(4)在其他生育阶段温度不变的条件下,播种-出苗阶段温度每提高0.5℃,春小麦产量平均增加0.45%;孕穗-开花阶段温度每提高0.5℃,春小麦产量平均减少0.34%。开花-灌浆阶段温度每提高0.5℃,春小麦产量平均减少0.65%;灌浆-成熟阶段温度每增加0.5℃,春小麦产量平均减少1.09%。【结论】APSIM模型对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播种期旱地春小麦 王钧 王钧 李广 闫丽娟 刘强关键词:春小麦产量 不同生育时期 温度变化 APSIM模型 灰色关联度分析 基于APSIM模型的不同氮肥方案小麦叶面积指数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了解黄土丘陵沟壑区域旱地春小麦叶片的生长规律.【方法】在田间试验的基础上,调试APSIM模型参数,利用调参后的APSIM模型模拟低氮量N1、中氮量N2和高氮量N33种氮肥方案下小麦整个生育期叶面积指数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APSIM模型对不同氮肥方案下小麦叶面积指数的模拟有较高的精度,均方根误差(RMSE)范围在0.100~0.366,决定系数(R2)介于[0.808,0.975],有效性指数(Me)的范围在0.507~0.911.在中氮方案下的RMSE值最小,R2值最大,Me值最大.【结论】在中氮方案下APSIM模型表现出更好的一致性,更高的解释程度和更好的有效性;其次是低氮方案;高氮方案下的模拟效果较差. 逯玉兰 李广 闫丽娟 燕振刚 聂志刚 董莉霞关键词:旱地春小麦 叶面积指数 APSIM模型 近42年榆中县气温突变及周期变化 被引量:2 2017年 利用榆中县1971-2012年的日平均气温,采用线性倾向率法、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法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榆中县42年来的温度变化和突变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42年来,榆中县年平均气温变化在5.73~8.04℃,年平均气温呈现升高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6℃·10a^(-1),并且榆中县年平均气温突变出现在1995―1996年;榆中县四季平均气温表现为相同趋势,其中冬季的气候倾向率达到0.28℃·10a^(-1),增幅最明显;春季次之,为0.25℃·10a^(-1)。28a时间尺度是榆中年平均气温的第一主周期,同时还有14和6a时间尺度变化周期。榆中县气温呈上升趋势,且呈一定的周期和规律变化。 潘舟艳 闫丽娟 李广 聂志刚关键词:气候变化 气温 突变检测 小波分析 施氮对河西走廊灌区青贮玉米抽雄期光合日变化、农艺性状及干物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3 2024年 【目的】探究施氮对河西走廊灌溉区青贮玉米光合日变化和农艺性状及干物质量的影响,寻求河西走廊灌溉区最佳施氮量。【方法】以青贮玉米金铃67号为研究对象,于2022年在河西走廊灌溉区开展大田试验,设置5种施氮水平N0(0 kg/hm^(2))、N1(218 kg/hm^(2))、N2(249 kg/hm^(2))、N3(280kg/hm^(2))、N4(311 kg/hm^(2)),分析不同施氮水平对青贮玉米抽雄期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光合特性、农艺性状及干物质量的差异。【结果】N3处理下青贮玉米的SPAD相较于N0提高17.56%;N3处理下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率分别提高17.42%、36.56%,N4处理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分别比N0高50.00%、49.14%,胞间二氧化碳N2处理比N0高42.96%,农艺性状及干物质量均以N3处理最高,相比N0株高、基径、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分别提高10.60%、18.18%、41.05%、34.59%。【结论】河西灌区施氮量280 kg/hm^(2)能够提高抽雄期玉米光合特性、农艺性状及干物质量。 张飞 马维伟 李广 张建喜 刘丽媛 谈燕 闫丽娟关键词:青贮玉米 日变化 干物质量 耕作措施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春小麦田非生长季CO_(2)排放通量的影响 2022年 【目的】研究不同耕作措施下陇中黄土高原旱作春小麦田非生长季CO_(2)的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春小麦田CO_(2)的减排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对传统耕作(T)、传统+秸秆覆盖(TS)、免耕(NT)和免耕+覆盖(NTS)措施下的非生长季CO_(2)排放通量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并与其影响因素做回归分析。【结果】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可以明显减少麦田CO_(2)的排放,秸秆覆盖可以增加麦田CO_(2)的排放。在春小麦非生长季,4种耕作措施间的土壤CO_(2)排放通量都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加,TS的CO_(2)排放的平均通量最大,NT的CO_(2)排放的平均通量最小。土壤CO_(2)的排放通量与0~20 cm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0~10 cm土壤全磷含量、土壤全氮含量、土壤铵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10~40 cm的土壤硝态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在春小麦非生长季,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可以明显减少麦田CO_(2)的排放,秸秆覆盖可以增加麦田CO_(2)的排放;影响土壤CO_(2)的排放主要因素为土壤温度,0~10 cm的土壤全氮含量、土壤全磷含量和铵态氮含量,0~20 cm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10~40 cm的土壤硝态氮含量。 张世康 闫丽娟 李广 杨传杰 吴江琪 刘帅楠 姚瑶 魏星星 张娟关键词:排放通量 甘肃省春小麦产量潜力及产量差特征研究 李广 董莉霞 王钧 闫丽娟 王瑾 高珍妮 聂志刚 刘强 建立气候、土壤和作物属性基础数据库;在构建参数模块的基础上,运用历史资料进行初步的模拟和率定。甘肃小麦总体上基本自给,但地区间不平衡,中东部为净输入和消费区,河西是主要商品小麦输出区。不同地区制约小麦生产潜力的因素不同。...关键词:关键词:春小麦 甘肃省农业服务外包信息平台建设 李广 刘强 李薇 闫丽娟 燕振刚 李玥 聂志刚 杨梅 孙勤 李丽 周婧 本项目是甘肃省星火计划资助项目(0805XCXA167),资助经费10万元,执行期限2008.10~2011.10。取得的创新成果有:(1)提出了"1+3+5"甘肃省农业服务外包模式。提出了运用外包模式改变甘肃省农产品传...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