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玲玲
- 作品数:13 被引量:64H指数:3
- 供职机构: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 长期卧床PICC置管患者上肢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长期卧床PICC置管患者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我院行PICC的患者达1100例,选择其中8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上肢静脉血栓分为血栓组22例与非血栓组58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患者上肢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结果(1)糖尿病、NRS 2002≥3分、APACHEⅡ评分≥8分、有PICC置管史、有化疗史、有导管堵塞、有导管相关感染、置管后导管移位、TG升高、TC升高、D-二聚体升高的患者血栓发生率更高,口服抗凝剂的患者血栓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糖尿病、NRS 2002≥3分、APACHEⅡ评分≥8分、有PICC置管史、有化疗史、有导管堵塞、有导管相关感染、置管后导管移位、TG升高、TC升高、D-二聚体升高是长期卧床PICC置管患者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口服抗凝剂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长期卧床PICC置管患者,应注意预防血栓形成。在PICC置管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操作规范,以降低相关血栓形成的风险。
- 赵海平钟玲玲
- 关键词:PICC置管导管堵塞导管相关感染导管移位抗凝剂
- 老干部科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 2017年
- 目的:分析总结老干部科医院感染的预防及控制管理措施,探讨其在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浙江省立同德医院60岁以上的患者2163例次,归纳分析其年龄分布、住院时间、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致病菌群分布等信息,探讨预防及控制感染的有效措施。结果:老年患者属致病因素主要包括免疫力下降、长期住院、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等因素有关。结论:加强病室管理、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切断污染及感染渠道、提高免疫力、合理用药等措施是预防并控制老干部科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举措,临床应予以高度重视并严格执行。
- 钟玲玲
- 关键词:医院感染
- EB病毒相关性胃癌PD-1和PD-L1信号通路表达水平及意义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配体(PD-L1)信号通路在EB病毒(EBV)相关性胃癌患者胃癌组织的表达。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1年6月在诸暨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190例胃癌患者,采用EB病毒编码的RNA(EBER)原位杂交法检测胃癌患者病理石蜡包埋组织中EBV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SP)法检测PD-1、PD-L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190例胃癌患者组织切片经EBER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出EBV阳性19例,阳性率为10.00%。肿瘤部位、浸润深度与EBV感染具有相关性(P<0.05)。190例胃癌组织中PD-1信号通路表达阳性例数为79例,阳性率为41.58%;PD-L1信号通路表达阳性例数为29例,阳性率为15.26%。EBV相关性胃癌与非EBV相关性胃癌患者胃癌组织中PD-1及PD-L1信号通路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1、PD-L1信号通路在EBV相关性胃癌中有较高的表达,对于近端胃及浸润深度较高的EBV感染高危胃癌患者,通过免疫检查点抑制治疗可能有更显著的治疗效果。
- 陈瑛章汝楠李楠王文光钟玲玲
- 关键词:EB病毒感染胃癌
-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癌病灶组织中炎性小体NLRP1和Caspase-1表达水平的影响
- 2022年
- 目的探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胃癌患者病灶组织中炎性小体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1(NLRP1)和半胱天冬氨酸酶-1(Caspase-1)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诸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确诊胃癌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Hp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68例和未感染组40例。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胃癌患者病灶组织中炎性小体NLRP1、Caspase-1表达水平对Hp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感染组患者炎性小体NLRP1、Caspase-1表达水平均高于未感染组患者(P<0.05);肿瘤直径大、肿瘤多发、分期分级程度高、发生血管侵袭和肿瘤转移的感染组患者炎性小体NLRP1和Caspase-1表达水平较高(P<0.05);炎性小体NLRP1、Caspase-1表达水平及联合检测对Hp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0、0.841、0.957。结论炎性小体NLRP1、Caspase-1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Hp感染相关,临床可通过水平变化来辅助判断Hp感染,进一步预测胃癌的发生与发展。
- 王文光钟玲玲陈瑛张嵩应丹丹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胃癌
- 中药预防老年患者约束手套手部湿疹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 2020年
- 针对一些老年患者临床上会采用约束手套保护,但因常以卧床为主,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湿浊蕴结肌肤而生湿疹,再加上用了约束手套后,手掌部长期处于潮湿状态,增加了手掌部、指尖湿疹的发生率[1]。我们为了能预防因使用约束手套患者发生手部湿疹这一并发症,又能满足约束的需求,根据手部湿疹发生的诱因,以“祛湿化瘀”为治疗原则,设计了含有中药的约束手套,用于临床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 钟玲玲王钦贤高燕飞
- 关键词:老年患者中药约束手套手部湿疹
- 一种药敷约束手套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药敷约束手套,包括手背面和手心面,所述手背面和手心面合拢连接在一起,所述手背面和手心面外侧面靠近手腕处设有紧缚部,所述手心面设置有粘合面,粘合面沿着手心面长度方向等长度分为多个粘合区,粘合面上不同的粘...
- 钟玲玲
- 文献传递
- 护理干预下主动锻炼对高龄衰弱患者的影响
- 2022年
-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下主动锻炼对高龄衰弱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2020年1—12月在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治疗的高龄衰弱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自主功能锻炼;试验组在护理干预下主动锻炼。比较两组干预前后SPPB简易体能状况评分,Barthel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MMT肌力量表评分及TFI衰弱评分。结果干预后两组SPPBA简易体能状况得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6、12个月,试验组得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干预后两组Barthel得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6、12个月,试验组得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Berg平衡量表得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不同时间点,试验组得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MMT肌力量表得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6、12个月,试验组得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TFI得分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不同时间点,试验组得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下主动锻炼可显著改善高龄衰弱患者的身体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 章妙玉高燕飞盛晓丹王秋燕钟玲玲
- 关键词:护理干预主动锻炼高龄衰弱
- 纯次氯酸喷涂治疗PICC穿刺点感染的效果研究
- 2022年
- 目的探讨纯次氯酸喷涂治疗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穿刺点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0年10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收治的64例PICC穿刺点感染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碘伏湿敷进行治疗,试验组采用纯次氯酸喷涂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换药次数、治愈时间及治疗费用、感染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局部皮肤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的换药次数、治愈时间和治疗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3.7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试验组患者在第1、2、3、4次换药时的细菌转阴率分别为28.13%、46.88%、81.25%和96.88%,均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分别为6.25%、21.88%、56.25%和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局部皮肤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1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碘伏湿敷相比,纯次氯酸喷涂在治疗PICC穿刺点感染上具有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治愈速度更快,治疗费用更低,治疗过程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积极推广。
- 钟玲玲
- 关键词: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穿刺点感染
- 高龄住院患者血清学指标与衰弱程度相关性分析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分析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白细胞介素10(IL-10)、D-二聚体(D-D)水平与高龄住院衰弱患者衰弱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浙江省立同德医院420例高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衰弱组47例,非衰弱组373例。比较衰弱组、非衰弱组,衰弱组中不同衰弱程度患者、再入院与未再入院患者血清25(OH)D、IL-10、D-D水平,分析高龄住院患者衰弱发生的影响因素,探讨血清各指标与衰弱程度的相关性及对高龄住院伴衰弱患者再入院的预测价值。结果年龄、住院时间、血清25(OH)D、IL-10、D-D均为高龄住院患者衰弱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OR=4.847、5.887、0.580、4.820、5.120,均P<0.05);血清25(OH)D水平(r=-0.415)与高龄住院伴衰弱患者衰弱程度呈负相关性,IL-10(r=0.379)、D-D(r=0.392)水平与衰弱程度呈正相关性(均P<0.05);血清25(OH)D、IL-10、D-D联合预测高龄住院伴衰弱患者再入院的曲线下面积为0.844,敏感性为80.96%,特异性为80.77%。结论血清25(OH)D、IL-10、D-D水平异常表达与衰弱程度相关,三者联合可为预测高龄住院伴衰弱患者再入院提供循证指导。
- 章妙玉罗科学高燕飞李宏春钟玲玲
- 关键词:高龄25-羟基维生素D白细胞介素10D-二聚体
- 被动康复训练对高龄衰弱患者疲乏、衰弱以及认知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探讨被动康复训练对高龄衰弱患者疲乏、衰弱以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老年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干预组给予被动康复训练。比较干预后两组疲乏评分、衰弱评分,认知功能评分以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干预组疲乏评分为(32.6±6.6)分,对照组为(40.8±7.4)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且干预组疲乏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Til bury衰弱量表(TFI)总分为(7.7±1.0)分,对照组为(9.2±1.1)分,两组均显著低于干预前,且干预组TF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分别为(26.8±2.1)分、(24.2±2.3)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且干预组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感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以及生活质量总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感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以及生活质量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被动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高龄衰弱患者的疲乏、衰弱以及认知功能,进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 章妙玉高燕飞钟玲玲
- 关键词:高龄衰弱疲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