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洋
- 作品数:16 被引量:46H指数:4
-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肝细胞癌术后新发肝外恶性肿瘤患者九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肝癌)患者术后新发肝外恶性肿瘤(EHM)的发病情况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3月至2010年12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接受根治性肝切除术的686例肝癌患者中,经随访确诊的9例EHM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9例患者均为男性。分析患者EHM发生率、确诊时年龄、发病部位、肿瘤类型、存活情况等,并追踪肝癌患者术前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情况。结果EHM发生率为1_3%(9/686),其中肺癌3例、胃癌2例、结肠癌2例、甲状腺癌1例、前列腺癌1例。确诊时患者年龄54~72岁,中位年龄63岁。肝癌手术至EHM确诊间隔时间为17~114个月,中位间隔时间55个月。EHM确诊后患者1、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4.1%和0%。5例患者根治性肝切除术前分化群(CD)4^+/CD8^+比值均〈1.4,其中3例比值〈1.0。结论 肝癌患者术后EHM发生率较低,预后较差。术前免疫功能低下可能是其发生的重要因素。
- 蒋晓吴力群李天翔孔杰辛洋
- 关键词:肝细胞肝切除术肿瘤继发原发性
- 构建三角模型规划腹腔镜肝中叶上段肿瘤局部切除术路径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构建三角模型规划腹腔镜肝中叶上段肿瘤局部切除术路径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1~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例行腹腔镜肝中叶上段肿瘤局部切除术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6例,女4例;中位年龄为54岁,年龄范围为41~63岁。所有病人术前构建三角模型规划腹腔镜肝中叶上段肿瘤局部切除术路径。观察指标:(1)病人术前一般情况。(2)手术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肿瘤复发情况和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病人术前一般情况:10例病人中,肝细胞癌7例、胆管细胞癌2例、卵巢癌肝转移1例;肿瘤位于肝S4a段3例,肝S8腹侧段2例,肝S8背侧段2例,跨肝S4a+S8段腹侧段3例。肿瘤长径为(3.4±1.0)cm。(2)手术情况:10例病人顺利完成手术,均为R0切除,无术中输血和中转开腹病人。10例病人手术时间为(149±59)min、术中出血量为(294±163)mL、标本最小切缘为(1.1±0.2)cm。术后第1天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为(324±151)U/L、术后第1天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为(401±113)U/L、术后住院时间为(9±4)d。10例病人均未发生胆汁漏、出血等并发症,无再次手术。(3)随访情况:10例病人获得术后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1个月,随访时间范围为7~13个月。所有病人无切缘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构建三角模型规划腹腔镜肝中叶上段肿瘤局部切除术路径安全、可行。
- 范宁郭源吴力群柳国芳牛庆慧刘超辛洋代增强赵延荣王岩李聪臧运金蔡金贞
- 关键词:肝肿瘤肝切除术手术路径腹腔镜检查
- 机器人辅助腔镜肝胆胰脾手术并发症144例分析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分析机器人辅助腔镜肝胆胰脾手术术后并发症的类型及影响因素,为手术开展提供参考。方法:2014年11月至2017年12月,机器人辅助腔镜肝胆胰脾手术144例资料和随访结果,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144例患者中男69例,女75例,发生近期并发症40例,远期并发症20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部位、术前有无合并症对术后近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有着重要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示,无论近期并发症或是远期并发症,胰腺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其他部位的手术。胰腺手术的近期并发症以胰瘘和出血为主,远期并发症以胰腺断端的包裹性积液为主。结论:胰腺疾病的患者行机器人辅助腔镜手术易发生术后近期及远期并发症,但其远期并发症多无较大危险性。
- 王硕辛洋张斌臧运金吴力群
- 关键词:机器人手术并发症
- 原发性肝细胞癌R_0切除术后肝外转移患者生存分析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R0切除术后肝外转移的生存时间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01-2010-12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597例行R0切除术的原发性HCC患者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肝外转移复发较单纯肝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Log-rank检验)分析不同部位肝外转移患者的预后。结果肝内复发组中位生存时间18.0个月,显著长于肝外转移复发组的8.0个月,χ2=25.2,P<0.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0岁(OR=2.555,P=0.003)、肿瘤直径>5cm(OR=2.094,P=0.027)、肿瘤亚临床破裂型(OR=6.407,P=0.010)和血管癌栓(OR=5.267,P=0.003)为发生肝外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与肝内复发组比较,肝外转移组中肿瘤亚临床破裂型(χ2=8.261,P=0.004)、HBsAg或Anti-HCV阳性(χ2=6.011,P=0.014)、谷丙转氨酶≤60U/L(χ2=5.064,P=0.024)、肿瘤侵及肝被膜(χ2=11.778,P=0.001)的患者显著增多。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单纯肝内复发相比,肿瘤亚临床破裂型(OR=3.298,P=0.008)、谷丙转氨酶≤60U/L(OR=2.022,P=0.024)、肿瘤侵及肝被膜(OR=2.636,P=0.003)是发生肝外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肝外转移最常见的脏器为肺、腹腔、骨骼和肾上腺等,其中接受手术切除、射频消融和索拉非尼等治疗患者的复发后生存时间高于仅对症治疗者。结论患者高龄、肿瘤大小、血管癌栓和肿瘤亚临床破裂与肝癌切除术后肝外转移的发生密切相关;对术后发生肝外转移患者,早期发现和治疗可提高患者复发后生存时间。
- 辛洋吴力群胡维昱李天翔蒋晓孔杰
- 关键词:肝肿瘤肝切除术肝外转移预后
- 肝细胞癌癌组织CBX7和PERK表达及其对手术治疗后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癌组织色素框同源蛋白7(CBX7)和磷酸化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表达及其对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68例,所有患者接受肝癌切除术,并随访3年。术后,取癌组织和癌旁肝组织,采用RT-PCR法检测癌组织和癌旁组织CBX7 mRNA和PERK mRNA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癌组织CBX7和PERK蛋白表达。结果癌组织CBX7 mRNA水平为(0.51±0.10),显著低于癌旁组织[(4.11±0.91),P<0.05],而癌组织PERK mRNA水平为(4.87±0.99),显著高于癌旁组织[(0.58±0.15),P<0.05];38例肿瘤直径>3 cm患者癌组织CBX7蛋白呈高表达阳性率为33.3%,显著低于30例肿瘤直径≤3 cm组的66.7%,而PERK高表达阳性率为73.3%,显著高于肿瘤直径≤3 cm组的26.7%,28例AJCCⅢ/Ⅳ期患者癌组织CBX7蛋白呈高表达阳性率为8.3%,显著低于40例AJCCⅠ/Ⅱ期患者的91.7%,而PERK高表达阳性率为7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0%(P<0.05);32例癌组织CBX7高表达患者1 a、2 a和3 a生存率分别为78.1%、65.6%和53.1%,显著高于36例呈低表达患者[分别为52.7%、38.9%和30.6%,P<0.05],38例癌组织PERK高表达患者1 a、2 a和3 a生存率分别为55.3%、44.7%和31.6%,显著低于30例呈低表达患者[分别为80.0%、63.6%和53.3%,P<0.05]。结论癌组织CBX7表达下调,而PERK表达增强的HCC患者预后差,需要给予特别的关注。
- 王婷婷辛洋王娜娜
- 关键词:肝细胞癌预后
- 肝移植术后发生肠外瘘二例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 2017年
- 肠外瘘常合并出血、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多器官功能障碍等,是腹部外科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既往死亡率高达50%~60%,目前死亡率仍然高达6%~17%,诊断和治疗极为棘手。肝移植术后早期消化道瘘的发生率低,但肝移植作为腹部外科最大的手术之一,手术时间长、创伤大,且大多数受者有终末期肝病的病理生理改变.
- 孙延东郭源王新辛洋臧运金
- 关键词:肝移植术后肠外瘘多器官功能障碍水电解质紊乱病理生理改变腹部外科
- 实时三维超声输卵管造影评价未产妇药物流产次数与输卵管通畅度的关系被引量:9
- 2022年
-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输卵管造影评价未产妇药物流产次数与输卵管通畅度的关系。资料与方法对2015年12月—2019年1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药物流产后继发性不孕患者115例(230条输卵管)行实时三维超声造影检查,诊断输卵管通畅性,并分为通畅组(n=45)、通而不畅组(n=114)、阻塞组(n=71),对通而不畅的输卵管进行评分,并分析不同药物流产次数与输卵管通畅情况、通而不畅评分、显影时间及输卵管阻塞位置的关系。结果随着未产妇药物流产次数增多,输卵管通畅率明显降低(流产次数1~4次输卵管通畅率分别为26.6%、13.5%、8.3%、0;χ^(2)=9.506,P=0.023),输卵管通而不畅评分增高[流产次数1~4次评分分别为(1.56±0.65)分、(1.90±0.68)分、(2.92±0.76)分、(4.33±0.58)分;F=28.182,P<0.001],输卵管显影时间延长[流产次数1~4次显影时间分别为(3.10±0.42)s、(5.31±0.42)s、(6.80±0.53)s、(8.27±0.40)s;F=452.117,P<0.001]。未产妇药物流产对输卵管阻塞的发生率有一定影响,流产1次与流产4次间差异显著(25.8%比62.5%;χ^(2)=5.016,P=0.025)。输卵管阻塞患者的阻塞部位多发生在峡部,随着流产次数增多,阻塞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159,P=0.901)。结论流产次数越多,对输卵管功能的影响越大,实时三维超声输卵管造影可对药物流产后输卵管的功能评估和阻塞部位做出准确判断,为进一步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 辛洋马晓静李书琴周茂平姜彩云王宏桥
- 关键词:实时三维超声输卵管造影药物流产输卵管通畅度
- 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伴门静脉癌栓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讨肝癌根治性切除时的临床病理因素对术后出现伴有门静脉癌栓(PVTT)复发性肝癌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原发性肝癌R0切除的206例病人首次切除至肝癌复发期间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根据肝癌复发时是否伴有PVTT分为伴有PVTT组和无PVTT组,分析肝癌复发时PVTT形成的危险因素。在伴有PVTT的复发性肝癌病人中,分析影响PVTT形成时间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发病灶、无肿瘤包膜、肝功能Child分级B级的肝癌病人肝癌复发时,伴有PVTT的比例更大。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多发病灶、无肿瘤包膜、Child分级B级是影响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PVT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以这3个危险因素建立"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PVTT预测模型",每个危险因素赋值1分,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评分对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是否发生PVTT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P=0.003,95%CI 0.557~0.766),曲线下面积为0.662,Cut-off值为0.5分,约登指数为0.302,敏感度为60.0%,特异度为70.2%。模型得分越高者无瘤生存时间越短(P=0.007),且出现伴有PVTT复发的比例更高(P=0.001)。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及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在复发性肝癌且伴有门静脉癌栓病人中,低分化肝癌术后出现肉眼可见的PVTT时间更短(P=0.000)。结论多发癌灶、无肿瘤包膜、肝功能Child分级B级的肝癌病人R0术后更容易出现伴有PVTT的复发,其中肝癌低分化者生长速度更快。对具有高危因素的病人采取更紧密随访或预防性治疗措施,或能改善预后。
- 牟思玉辛洋李天翔范宁
- 关键词:门静脉癌栓
- 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与肝细胞癌发生和预后相关的潜在关键基因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与肝细胞癌(HCC)发生和预后相关的潜在关键基因。方法通过对TCGA和GEO数据库中的多个数据集的分析,筛选HCC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利用在线网站DAVID 6.8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且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确定其中与HCC发生密切相关的关键基因。通过单因素Cox分析筛选与预后相关的差异基因,将P<0.0001且与预后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进一步通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与HCC预后相关的关键基因,根据预后风险评分的中位值将HCC患者分为低风险组和高风险组,并构建HCC预后风险模型。结果从TCGA数据库和GEO数据库中筛选出400个HCC组织与正常组织差异表达的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这些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分裂过程和肿瘤代谢途径。通过PPI分析,筛选出10个与HCC发生紧密相关的关键基因(CDK1、CDC20、CCNA2、CCNB2、CCNB1、MAD2L1、KIF11、BUB1B、TOP2A和NDC80)。构建的预后风险模型显示,与预后密切相关的关键基因为ADH4、EZH2、SF3B4、ALDH2、FTCD、PON1、HMMR、KPNA2、MELK、SOCS2、SPP1和TRIP13,并且低风险组患者的预后显著好于高风险组(P<0.0001)。结论本研究筛选出的与HCC发生密切相关的基因10个及与HCC预后密切相关的基因12个,可能是HCC治疗的潜在靶点。
- 石华盛辛洋韩冰吴力群
- 关键词:计算生物学存活率分析预后
- 综合分析TCGA与GEO甲基化数据鉴定胆管癌预后相关基因SOX9和FZD10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鉴定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CCA)甲基化与表达谱综合生物标志物,预测CCA患者预后。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下载33例CCA样本和8例正常样本基因组甲基化数据及临床信息表达谱数据,同时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下载甲基化数据进行验证。鉴定差异甲基化基因(DMGs)与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交集基因,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鉴定甲基化生物标志物,并使用ROC曲线来评估该模型的性能。在验证组中对该模型进行验证,通过GO功能注释,探讨DNA甲基化标志物的生物学功能。结果通过对TCGA甲基化数据分析,共鉴定出600个差异甲基化基因和6876个差异表达基因,并从中筛选出与生存相关的2个甲基化基因(SOX9和FZD10),最终将SOX9和FZD10组合基因构建预后预测模型,作为CCA预后的生物标志物。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0。SOX9和FZD10组合生物标志物能够将CCA患者区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低风险组患者总生存期明显高于高风险组(2.07年vs 0.92年)。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SOX9和FZD10组合生物标志物是CCA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基因本体(GO)功能分析表明,SOX9和FZD10参与转录因子、转录调控、肿瘤蛋白多糖调节和干细胞的调控。结论本研究经过多组学分析,在TCGA数据中筛选出SOX9和FZD10基因组合的甲基化预后标志物,可以将CCA患者分为高风险组与低风险组,并且该组合基因是CCA独立的预后预测因子。
- 范宁代增强王守光辛洋张勇孙延东臧运金
- 关键词:胆管癌SOX9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