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外平
- 作品数:25 被引量:17H指数:2
- 供职机构:长沙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融合视野,多维阐释——评杨经建《存在与虚无——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论辩》
- 2012年
- 20世纪中国文学是否存在一个明晰的存在主义文学现象?如果存在,又是如何表现?这既是本书研究的起点,也是其研究的价值归宿。尽管此前不少学者已关注到中国文学与存在主义哲学的关系,但关于"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的"问题意识"并没有在学界确立。因此,
- 董外平
- 关键词:存在主义文学论辩虚无存在主义哲学价值归宿
- 青春告别式中的霍艳被引量:1
- 2013年
- 在纯文学日益式微的年代,霍艳做出了一个让人惊讶的抉择,她要告别青春文学的繁华之地,加入寂寥的纯文学创作的队伍。这个抉择在旁人看来是多么的“不识时务”,严肃作家的境遇已经每况愈下,许多作家为了生存要么另谋它业,
- 董外平
- 关键词:青春文学告别纯文学创作作家
- 论楚巫神秘主义与残雪的小说创作被引量:3
- 2011年
- 残雪总是被塑造成极度西化的文学实验者,本土语境常常被忽略。残雪深受楚巫神秘主义文化的影响,楚巫神秘主义文化赋予了残雪一种神灵附体的巫性气质,并给她小说创作带来了一股神秘主义的"巫风"。残雪对女巫形象的迷狂书写以及对梦幻世界的临界体验,都与楚巫神秘主义息息相关,从而构成了中国当代小说独一无二的神秘叙事。
- 董外平杨经建
- 关键词:残雪楚巫文化神秘主义女巫
- 先锋与通俗的文体混用——论余华早期小说与类型小说的关系建构
- 2025年
- 20世纪的先锋小说与类型小说建立了一种融合与创化的关系,这种关系建构成为先锋小说及其先锋性的一个重要来源。先锋小说的文体混用主要基于两个原则:一是直接借用类型小说的刺激元素,增加严肃文体不具备的表达效果;二是创造性转化类型小说的世俗元素,转向严肃文体的深度模式。余华早期小说大量借用凶案、惊悚、侦探等类型元素,呈现了一种惊险、惶恐和迷失的城市现代性景观,表达了余华对现代城市复杂而幽深的内在体验。同时,余华又对逻辑推理、谜团设置、斗智斗法等类型元素进行了创化,在这个过程中,余华利用偶然、附魅、荒诞等非理性主义思想解构了类型小说的理性图式,理性主义的认知论被存在主义的本体论取代。在某种意义上,余华早期的文体混用之作既是一种特殊的先锋小说,又是一种新型的类型小说。
- 董外平
- 关键词:余华先锋小说类型小说非理性主义
- 神秘主义与中国当代先锋小说
- 神秘主义作为一种探寻人的精神存在和宇宙生命奥秘的方式与文学有着本质的联系。神秘主义是对宇宙生命的一种诗性关照,文学是对宇宙生命的一种神秘领悟,二者的结合创造出一种“诗意神秘主义”的世界观。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神秘主义倾向已...
- 董外平
- 关键词:先锋小说神秘主义艺术特征文化背景
- 文献传递
- 学院传统与诗性情怀——评杨经建《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史论》
- 2015年
- 都说文史哲不分家,但真正做到的并不多。随着学科发展的细化、专业化,文史哲之间的界线变得泾渭分明,学术研究朝着所谓“专业”的方向越走越狭窄,学科之间的壁垒和偏见日益深重。由于人类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单一的专业知识和视野已经捉襟见肘,不足以充分认识和解决问题,当今的学术研究需要交叉的专业知识和多元的学科视野,否则很难获得真正有效的研究成果。
- 董外平
- 关键词:存在主义文学诗性情怀史论学科视野
- 存在的魔杖:格非小说的神秘术
- 2019年
- 无限的宇宙对于有限的人类经验来说始终是神秘的,因而格非对"存在"的探索难免陷入神秘主义的吊诡。格非小说叙事中的"空缺"契合了佛教神秘主义的"空无"之境,同时格非对存在与时间的体验带有浓郁的神秘主义色彩,小说对超越、轮回等生命现象的描写实际蕴含了宗教神秘主义的时间观念。
- 董外平向梦雪
- 关键词:格非小说神秘主义
- 东方神秘主义观照下的人生世态——评彭见明新作《天眼》被引量:1
- 2010年
- 神秘主义作为有限的人类对无限的宇宙的一种特殊的认知方式,历来是文学艺术永叵探讨的主题。近年来,中国当代神秘主义文学有蔓延之势,李洱的《花腔》、范稳的《悲悯大地》、格非的《人面桃花》以及莫言的《生死疲劳》等作品都表现出鲜明的神秘主义倾向。深受楚巫神秘主义文化影响的彭见明,携带着深刻的童年记忆以及对家乡传统文化那份无法割舍的眷恋,
- 董外平杨经建
- 关键词:东方神秘主义世态观照《生死疲劳》《人面桃花》
- 论新世纪北美华文小说中的战争书写
- 2025年
- 战争作为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广阔的思考空间,海外华文作家凭借独特的文化视角和生活经历,对战争这一主题进行了多维探索与呈现。新世纪以来,北美华文作家特别关注战争的创伤体验,创作了一批见证历史、反思战争的作品,其中包括严歌苓《金陵十三钗》《小姨多鹤》《寄居者》、陈河《甲骨时光》《沙捞越战事》《米罗山营地》《外苏河之战》、张翎《劳燕》、袁劲梅《疯狂的榛子》、郑洪《南京不哭》等10余部小说。
- 董外平李浩然
- 小资青年的前生今世:一份精神史的考察——论张柠的长篇小说“青春三部曲”被引量:1
- 2024年
- 张柠的长篇小说“青春三部曲”以青年的精神症候为视阈,分别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革命青年、六七十年代的知识青年、21世纪的文艺青年进行了一份精神史的考察。“青春三部曲”敏锐地捕捉到三个时代的青年身上相同或不同的“小资病”,并提供了行动哲学、劳动理念、文学艺术等多种自我救赎及成长的途径。小资青年的“个体病”同时也隐喻了“社会病”,它不仅仅是一个封闭的心理精神问题,也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由于小说的叙事规避了个体成长与社会成长的密切关系,小资青年的救赎与成长呈现出未完成的态势,未能建构出文学史意义上的“新人”。
- 董外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