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燕
- 作品数:20 被引量:78H指数:6
- 供职机构: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贵州省肝片形吸虫病1例报告
- 2014年
- 肝片形吸虫是一种寄生在牛、羊和其他哺乳动物胆管内的常见寄生虫。人偶尔可受感染,引起肝片形吸虫病。2013年贵州省遵义市某医院外科手术发现一例感染者。经调查,患者有典型的症状、体征(右上腹疼痛、腹泻、乏力、黄疸),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伴肝功能损害。经手术胆管中取出虫体确诊,用三氯苯达唑驱虫治疗治愈。患者是由于长期饮食不洁,且喜食凉拌菜和喝生水而感染。
- 朱爱娅王锐峰李安梅耿燕
- 关键词:肝片形吸虫胆管三氯苯达唑
- 贵州省儿童多房棘球蚴病1例被引量:1
- 2023年
- 患儿,男,9岁,学生,贵州省安顺市紫云县人。2021年8月起,患儿常感右上腹疼痛不适。2022年9月10日以“肝占位病变:疑似肝脓肿并钙化或肿瘤”收治于中国贵航集团三0二医院。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患儿无流行区旅居史,其父母长期从事牲畜(犬)宰杀职业,部分犬只从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等棘球蚴病流行区引入,患儿常与待宰犬只接触。入院查体: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右上腹稍有压痛,肝脏包块未触及。血常规示:嗜酸粒细胞百分比20.1%。肝功能检测结果示,γ谷氨酰转移酶36 U/L。上腹部增强CT显示,肝右后叶见团块状混杂密度影,呈分叶状,内见多发斑点状、迂曲蚯蚓状高密度钙化影,呈簇状分布;增强扫描病灶见多发网格样分隔影,病灶边缘及分隔呈轻度持续强化。腹部彩色超声示,肝右后叶可见类椭圆形不均匀强回声团。9月14日行腹腔镜下肝右后叶切除术,见肝右后叶代偿性增大,Ⅵ、Ⅶ段可见乳白色肿块,约6 cm×7 cm×5 cm,表面凹凸不平,质地硬。术后病理切片结果示,肝组织炎性坏死。术后复查,血常规示嗜酸粒细胞百分比正常;上腹部CT提示术后改变,余未见明显异常,遂出院。11月10日至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复查,血清学检测结果示棘球绦虫抗体阳性。11月29日病灶组织DNA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检测,PCR扩增出棘球绦虫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cox1)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亚基1(nad1)基因片段,分别与多房棘球绦虫的cox1基因(参考序列登录号AB477010)和nad1基因(参考序列登录号AJ132907)的序列相似性高达99.42%和99.59%,确诊为多房棘球蚴病。予患儿阿苯达唑15 mg/(kg·d),早晚餐后分服,继续治疗6个月。定期回访。
- 朱爱娅王旭王江友王颖李杨宋珊耿燕兰子尧戴佳芮
- 关键词:多房棘球蚴病儿童
- 2014-2016年贵州省市(州)级疟疾实验室检测能力的评价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贵州省级疟疾参比实验室对市(州)级疟疾实验室上送的血涂片和滤纸血样进行复核,评价市(州)级疟疾实验室的检测能力。方法2014-2016年,贵州省疟疾参比实验室通过镜检和巢式PCR分别对市(州)级疟疾实验室上送的血涂片和滤纸血样进行复核,评价上送的血涂片制作质量。以省级疟疾参比实验室镜检结果为标准,分析市(州)级疟疾实验室镜检的疟原虫阳性、阴性和虫种符合情况。分析省级疟疾参比实验室镜检和巢式PCR结果。结果 2014-2016年,市(州)级疟疾实验室共上送至省级疟疾参比实验室血涂片163份,经市(州)级疟疾实验室镜检,阳性84份,阴性79份,滤纸血样159份,上送率分别为100%(163/163)和97.6%(159/163)。血涂片制作、染色、清洁度及综合判定的合格率分别为58.9%(96/163)、75.5%(123/163)、72.4%(118/163)和69.9%(114/163),2016年血涂片制作和综合判定的合格率(71.3%、95.0%)均高于2014年(46.4%、46.4%)和2015年(48.1%、44.4%)(P<0.05)。2014-2016年,省级疟疾参比实验室与市(州)级疟疾实验室血涂片的镜检总符合率分别为67.9%(38/56)、66.7%(18/27)和88.8%(71/80),2016年总符合率高于2014年和2015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符合率分别为81.3%(26/32)、70.0%(14/20)和96.9%(31/32),3年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虫种符合率分别为46.9%(15/32)、65.0%(13/20)和81.3%(26/32),2014年虫种符合率与2016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符合率分别为95.8%(23/24)、5/7和93.8%(45/48),3年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省级疟疾参比实验室镜检与巢式PCR检测结果均为阳性且虫种一致的占44.0%(70/159),均为阴性的占48.4%(77/159),结果不一致的占7.6%(12/159)。结论2016年市(州)级疟疾实验室血涂片综合判定合格率和镜检总符合率均高于2014和2015年,说明市(州)级疟疾实验室检测能力有提升。
- 佘丹娅佘丹娅卢丽丹黄雨婷黄雨婷耿燕
- 关键词:疟疾实验室镜检巢式PCR
- 贵州省水族聚居区人群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状况调查
- 2012年
- 目的:了解水族聚居区人群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状况,为今后服用抗疟药——伯氨喹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水族聚居区疟疾高发乡镇常住居民204人,每人采抗凝静脉血2~3 ml,用G6PD活性筛查试剂盒(纯化学反应荧光法)检测被调查者的G6PD缺乏状况。结果:检出G6PD缺乏者38人,检出率为18.63%。其中,严重缺乏者6人,检出率为2.94%;轻度缺乏者32人,检出率为15.69%。轻度缺乏者占全部缺乏人数的84.21%。结论:三都水族聚居区居民存在G6PD缺乏症,且G6PD缺乏检出率较高,建议在服用伯氨喹前进行G6PD筛查避免发生溶血反应,无条件筛查时密切随访。
- 朱爱娅徐建军吴玛莉李安梅孙良先耿燕
- 关键词:伯氨喹水族
- 贵州省2008-2010年国家疟疾监测点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
- 2015年
- 为动态掌握我省疟疾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其流行规律和变化发展趋势,为制订和调整疟疾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自2006年在我省黔南、黔西南、黔东南3个州设立疟疾监测点。现将2008-2010年监测结果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监测点及资料来源选取历史上流行强度较大的黔东南州从江县下江镇、黔西南州册亨县者楼镇和黔南州三都县九阡镇为监测点。
- 叶红兵耿燕卢丽丹黄雨婷徐建军
- 关键词:疟疾监测点
- 2009-2018年贵州省疟疾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分析2009-2018年贵州省疟疾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确保2020年贵州省消疟任务完成及消疟后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及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系统收集2009-2018年贵州省疟疾疫情数据及个案调查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疟疾流行概况、疟疾分型、三间分布等进行分析。结果(1)流行概况:2009-2018年贵州省共报告疟疾病例1581例,年平均发病率0.4237/10万,死亡1例,为实验室确诊本地病例(未分型),自2012年起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报告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2)疟疾分型:2009-2011年共报告疟疾病例1417例,其中间日疟837例(59.07%)、恶性疟21例(1.48%)、疟疾(未分型)559例(39.45%);自2012年起所有疟疾病例均能得到实验室确诊,2012-2018年共报告疟疾病例164例,其中间日疟44例(26.83%)、恶性疟99例(60.37%)、卵形疟14例(8.54%)、三日疟4例(2.44%)、混合感染3例(1.83%),疟疾病例报告种类呈现多样性。(3)三间分布:①时间分布:2009-2018年各年均有病例报告,其中2009-2011年病例报告呈急剧下降趋势,以7-12月为主,8-9月达最高峰;2012-2018年病例报告保持较低水平(发病率均低于1/10万),并呈水平波动趋势,各月均有病例报告,无明显季节性。②地区分布:2009-2018年全省10个市(自治州)中除贵安新区外,均有病例报告,2009-2011年病例报告数前三位为黔南、黔东南、黔西南,2012-2018年病例报告数前三位为贵阳、遵义、毕节。③人群分布:2009-2011年疟疾发病男女性别比2.20:1,各年龄组均有,年龄集中在15~44岁组,其次45~65岁组,职业以农民、学生、民工为主;2012-2018年疟疾发病男女性别比12.67∶1,年龄仅15~44岁和45~65岁组,职业以工人、农民、民工为主。结论贵州省已进入消除疟疾巩固阶段,疟疾的流行特征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要加强输入性病例的传播风险监测,及时调整疟
- 周光荣曾乐兰子尧耿燕
- 关键词:疟疾
- 2020—2023年贵州省国家监测点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
- 2025年
- 目的了解2020—2023年贵州省国家监测点土源性线虫人群感染情况,为全省制订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0—2023年在贵州省9市(州)设立土源性线虫病国家监测点,每年固定监测点6个,流动监测点7~11个。各监测点以县为单位,在东、西、南、北、中等5个片区中各随机抽取1个行政村开展监测。每个行政村整群随机抽取3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不少于200人,每个监测点不少于1000人。收集调查对象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二检)查虫卵,分析比较不同时间、地区和人群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2020—2023年贵州省共累计监测60573人,土源性线虫平均感染率为1.07%(651/60573)。2020—2023年感染率分别为1.81%(255/14075)、1.32%(226/17138)、0.75%(98/13100)、0.44%(72/16260),呈逐年下降趋势,各年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7,P<0.01)。蛔虫、钩虫和鞭虫平均感染率分别为0.43%(260/60573)、0.37%(225/60573)、0.35%(213/60573)。2020—2023年蛔虫(0.89%、0.50%、0.24%、0.11%)和鞭虫感染率(0.72%、0.48%、0.19%、0.02%)呈逐年下降趋势,各年度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0.2、123.1,均P<0.01)。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以黔东南州最高,为2.49%(254/10199),最低为贵阳市的0.10%(7/7036),不同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4,P<0.01)。男性、女性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别为0.89%(262/29396)、1.25%(389/31177);≥70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为1.56%(106/6808),其次为3~9岁年龄组(1.46%,132/9012);苗族人群的感染率最高,为2.09%(160/7639);学生的感染率最高,为1.44%(188/13019);文盲组的感染率最高,为2.04%(109/5332)。不同性别、年龄组、民族、职业和文化程度人群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8.1、92.7、151.1、56.6、146.5,均P<0.01)。结论2020—2023年贵州省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还应持续关注妇女、儿童、老人、少数民族、农(�
- 戴佳芮朱爱娅李杨李安梅耿燕袁茂阳甘欣甜
- 关键词:土源性线虫
- 贵州省2011年网报疟疾疫情核实调查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掌握贵州省开展消除疟疾行动1年来疟疾疫情的真实情况,为制定和评价消除疟疾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贵州省2011年网报病例数位列前5位的5个县中抽取三都、榕江、册亨3个县所有网报67例疟疾病例开展疫情核实调查。结果 3个县网报的67例疟疾病例中,有40例核实为疟疾病例,有27例核实为非疟疾病例,网报疟疾病例真实率为59.70%。结论县疾控中心尤其是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对疟疾病例的诊断技术和疟疾防治水平较低,业务技能培训有待加强。
- 周光荣耿燕李安梅
- 关键词:疟疾疫情
- 2014-2018年贵州省输入性疟疾疫情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分析2014-2018年贵州省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输入性疟疾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收集2014-2018年贵州省疟疾疫情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疟疾的流行概况、疟疾分型以及三间分布等进行分析。结果 2014-2018年贵州省共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134例,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年平均发病率0.075 3/10万,其中恶性疟83例、间日疟31例、卵形疟13例、三日疟4例、混合感染型3例,以恶性疟为主,占61.94%(83/134)。各年均有输入性疟疾病例报告,呈小幅度波动,总体上相对平稳,无明显的季节性。除贵安新区外,其他地区均有输入性疟疾病例报告,主要以贵阳市(34例)、遵义市(33例)为主,占50.00%(67/134)。发病人群中,男女性别比为12.4:1;主要发病年龄在20~50岁,占89.55%(120/134);发病以农民、工人、民工为主,三者合计82例,占61.19%(82/134)。2014-2018年贵州省疟疾主要输入来源地为非洲和东南亚,分别占77.61%(104/134)和14.18%(19/134)。结论 2014-2018年贵州省输入性疟疾疫情相对平稳,境外输入性疟疾的防控是当地今后的重点工作。
- 周光荣曾乐兰子尧耿燕
- 关键词:疟疾输入性
- 2010年贵州省疟疾监测结果分析
- 2011年
- 贵州省属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加之气象因素等适宜疟疾流行传播,多年来均是疟疾高发地区,有“瘴疠之地”之称。上世纪50年代全省发病率曾高达2400/10万,且分别于60、70年代都发生过较大范围的疟疾暴发流行,自90年代初以后全省发病率就降至lO/lO万以下,每年病例数在数百余人左右,
- 朱爱娅徐建军耿燕李安梅林广初孙良先
- 关键词:疟疾经济发展气象因素高发地区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