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利
- 作品数:13 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应用X线评估复发的效果探析
- 2019年
- 目的:探析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应用X线评估复发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术患者为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常规留取0度/CRAN30度和LAO90度/O度造影像,搜集为弹簧圈X线透视线术后应用X线复查,0度/CRAN30度和LAO90度/O度X线透视像,进行术后即刻及随访的X线透视像中对应的头罩角度记录的弹簧圈形态进行对比,观察弹簧圈形态的变化并根据DSA结果进行判断动脉瘤是否复发。结果:观察弹簧圈形态变化随访术后动脉瘤患者的总的准确率为87. 50%。其中40例DSA随访判断为复发的患者中,有35例在X线透视像下弹簧圈形态对比中被发现,40例DSA随访判断为未复发的患者中,有36例在X线透视像下弹簧圈形态对比时无变化; X线透视像下弹簧圈形态对比判定动脉瘤是否复发的敏感性为89. 74%,两种方法具有一致性。结论:综上所述,X线透视观察未弹簧圈的形态可以预测动脉瘤是否复发,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随访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 王建利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X线
- 二尖瓣外科置换术后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
- 2024年
- 1病例。患者86岁女性,因“间断胸闷18年,再发1周”入院。18余年前活动后出现胸闷、气促,伴乏力、咳嗽、出汗,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心脏瓣膜病”,行二尖瓣置换术,术后胸闷症状缓解出院。1周前患者活动后再次出现胸闷不适,伴胸痛、头晕,就诊于当地医院,行心脏彩超提示: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为求进一步治疗于2022-3-16收我科。
- 程帅王建利张薇谢飞李琳梁善福张申伟
- 关键词:二尖瓣置换术胸闷症状心脏彩超置换术后
- 基于风险评估的精准护理对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患者的应用效果
- 2024年
- 目的探讨基于风险评估的精准护理在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21年4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82例行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基于风险评估的精准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疼痛感知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表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风险评估的精准护理可减轻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术后疼痛感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卢广兵常青王建利
-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风险评估
- 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价值比较被引量:6
- 2019年
- 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指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1]。常见病因包括:血栓形成、心脏病、肿瘤、妊娠和分娩等,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咯血、晕厥、腹痛、惊恐、咳嗽等症状。其检查技术包括心电图、动脉血气、.胸部X线平片、D-二聚体(D-dimer,D-D)检测、超声心动图、深静脉血栓(DVT)检查、磁共振成像(MRI)、肺动脉造影(PA)等,虽然其诊断技术较多,但其临床价值并不显著,对部分患者依然存在漏诊或误诊现象,耽误其早治疗,从而使病情加重,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2]。已有研究表明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和DSA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具有较好的价值[3]。
- 王建利
- 关键词:CT增强扫描血管造影肺动脉栓塞
- 选择性介入治疗输卵管阻塞不孕症的疗效评价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对选择性的输卵管造影及介入治疗在输卵管阻塞不孕症治疗的疗效进行评价,明确输卵管阻塞的部位并对疾病治疗提供更加安全、可靠、高效率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7月~2018年1月间收治的患输卵管阻塞不孕患者60例临床资料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阻塞的类型分为单侧阻塞组(n=24)以及双侧阻塞组(n=36),均对两组患者进行选择性的输卵管造影技术以及输卵管阻塞介入性治疗,术后进行6~12个月的随访工作,对期间受孕成功例数进行统计,并分析妊娠成功率。结果在单侧阻塞患者中,成功妊娠有9例,妊娠成功率为75.0%(18/24),在双侧阻塞患者中,成功妊娠有28例,妊娠成功率为77.78%(28/36),综合妊娠成功率76.67%(46/60);单侧阻塞患者1年内输卵管再闭率为8.33%(2/24),异位妊娠率为12.50%(3/24),双侧阻塞患者1年内输卵管再闭率为19.44%(7/36),异位妊娠率为25.00%(9/36),两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选择性的输卵管造影及介入治疗对于输卵管不孕症的临床诊断准确,且在进行治疗后患者的妊娠成功率高,选择性介入治疗是一种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的有效方法,可在临床应用。
- 王建利
- 关键词:输卵管造影输卵管阻塞不孕症疗效评价
- CTP参数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侧支循环建立及介入治疗预后的相关性被引量:10
- 2024年
- 目的 :探讨CT灌注(CTP)参数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AIS)侧支循环建立及介入治疗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82例AIS患者,以CT血管造影(CTA)作为诊断“金标准”,按照侧支循环建立状况分为良好组(15例)、一般组(38例)与不良组(29例)。所有患者均进行CTP检查,对比三组受试者CTP参数(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上述CTP参数对AIS侧支循环的预测价值,并分析上述CTP参数与侧支循环建立分级的相关性;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g量表(mRS)评分评估AIS患者介入治疗预后,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CTP参数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CBV、CBF组间比较:良好组>一般组>不良组(P<0.05);MTT、TTP组间比较:良好组<一般组<不良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BV、CBF、MTT、TTP及联合检测对AIS侧支循环建立评估均有一定的效能(P<0.05),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0、0.672、0.654、0.664、0.896,其中联合检测效能最高,敏感性为84.09%,特异性为92.11%。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CBV、CBF与侧支循环等级呈正相关(P<0.05),MTT、TTP与侧支循环等级呈负相关(P<0.05)。NIHSS、mRS评分组间比较:良好组<一般组<不良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AIS患者CBV、CBF与NIHSS、mRS评分呈负相关(P<0.05),MTT、TTP与NIHSS、mRS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CTP参数中CBV、CBF与AIS患者侧支循环等级、介入治疗预后呈正相关,MTT、TTP与AIS患者侧支循环等级、介入治疗预后呈负相关,临床可通过CTP参数评估患者侧支循环建立情况以及介入治疗预后。
- 王建利阴晓婷郑利娜
- 关键词:脑梗死
-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治疗过程所受辐射剂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治疗过程所受辐射剂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6—2017年在我院行介入治疗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50例进行研究。采用剂量转换因数计算有效剂量,对比不同体质量指数(BMI)、穿刺部位、疾病类型、患者透视时间、采集帧数、累计剂量、总剂量面积乘积、有效剂量参数,并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BMI、穿刺部位、疾病类型、透视时间及采集帧数与患者有效剂量间的相关性。结果不同BMI指数患者透视时间、采集帧数、累计剂量、总剂量面积乘积、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肥胖组的患者透视时间、采集帧数、累计剂量、总剂量面积乘积、有效剂量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不同穿刺部位透视时间及采集帧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动脉穿刺组累计剂量、总剂量面积乘积与有效剂量均高于桡动脉组(P<0.05)。不同疾病类型患者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结果显示BMI、透视时间及采集帧数回归系数分别为0.582、0.729、0.0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治疗过程所受辐射剂量与BMI、透视时间及采集帧数有关,临床上可通过多加训练缩短透视时间、降低采集帧数以降低患儿所受辐射剂量。
- 王建利
- 关键词:心脏病先天畸形介入性
- PTCA联合支架植入治疗对AMI患者左室重构的影响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联合支架植入术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3年12月医院收治的115例AMI患者临床资料,根据PTCA联合支架植入手术时间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74例直接行PTCA联合支架植入术(即发病后2~10 h内行PTCA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对照组41例择期行PTCA联合支架植入术(即发病后7~13 d内行PTCA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比较两组左室重构指标、心肌损伤标志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心功能指标、神经内分泌因子及D-二聚体(D-D)水平。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术前,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后壁厚度(LVPWT)均低于术前,且治疗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D-D、内皮素-1(ET-1)、肾素活性(PRA)、醛固酮(ALD)、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均低于术前,一氧化氮(NO)水平均高于术前,且治疗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AMI患者临床治疗中,直接行PTCA术联合支架植入较择期行PTCA联合支架植入更能有效抑制左室重构,可能与前者在改善患者心肌缺血、神经内分泌、血管内皮功能及凝血功能更具优势有关。
- 仲青李冬灵邢程王建利
-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支架植入术左室重构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干预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中的效果及对MACE发生率的影响研究
- 2025年
-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干预应用于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CO)患者中的临床效果以及对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5月至2023年1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介入手术室接诊的96例CCO患者,信封法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选择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干预,治疗完毕后对患者完成6个月随访,比较两组心脏功能、内皮功能、NT-proBNP(即N末端B型利钠肽原)及MACE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干预后LVEF及FS较对照组高(P<0.05);LVEDD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14d后NT-proBNP、ET-1、血栓素B2低于对照组(P<0.05);VEGF及NO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MACE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对CCO患者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提高患者心脏功能,改善患者内皮功能,降低NT-proBNP及MACE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 仲青邢程王建利
- 关键词: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心脏功能内皮功能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 全麻与局麻方式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治疗中辐射剂量对比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全麻与局麻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介入治疗中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2年至2017年进行介入治疗的CHD患儿80例,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局麻组(n=40)与全麻组(n=40)。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设备,使用浓度为320 mg I/mL的非离子型造影剂碘克沙醇,由相同术者对两组患儿完成手术,对比两组患儿的体表峰值剂量(PSD)、剂量面积乘积(DAP)、累积剂量(CD)、透视时间(FT)等辐射剂量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全麻组的PSD、DAP、CD、FT均小于局麻组(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全麻组小于局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D患儿在介入手术治疗中,麻醉方式应用全麻相较于局麻,患儿受到辐射剂量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更高。
- 王建利
- 关键词:局部麻醉全身麻醉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