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磊 作品数:59 被引量:913 H指数:20 供职机构: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建筑科学 更多>>
黔东北梵净山群中基性岩的产状特征 江南造山带西段、贵州东北部梵净山地区中元古代变质火山-沉积岩地层中有大量基性- 超基性岩出露,提供了研究造山前岩浆作用特征的理想实例。梵净山群(相当于四堡群、冷家溪群)上部的铜厂组、洼溪组、独岩塘组中未见有基性火成岩出露... 周金城 王孝磊 邱检生关键词:中基性岩 细碧岩 文献传递 华南中侏罗世玄武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以福建藩坑玄武岩为例 被引量:34 2005年 华南发育一条近EW向展布的中侏罗世火山岩带, 福建永定盆地的'藩坑组玄武岩'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藩坑玄武岩的TiO2为1.92 ~ 3.21 wt%, 属'高Ti玄武岩', 并有较高的全铁含量(11.09 wt%). 该玄武岩与东南沿海来自富集的岩石圈地幔的早白垩世玄武岩相比, 有完全不同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相对富集Th, Nb, Ta, Zr和Ti等高场强元素, Zr/Ba, La/Nb, La/Ta, Zr/Y, Ti/Y, Ba/Nb, K/Ti和Rb/Zr等比值也与OIB相似; 除少数样品有较高εNd (T ) (1.87 ~ 3.55)外, 多数样品有类似球粒陨石的εNd (T)(-0.70 ~ 0.24), 属软流圈地幔来源并记录着软流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的信息. 赣南、粤北、湘东南的(早-)中侏罗世玄武岩、辉长岩与福建藩坑玄武岩有相似的OIB型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这种OIB型玄武岩可作为该地区早中生代时期软流圈地幔上涌的岩石学标志. 软流圈地幔的上涌导致该地区构造伸展、裂谷盆地的形成. 周金城 蒋少涌 王孝磊 杨竞红 张孟群关键词:软流圈 岩石圈 岩石地球化学 中侏罗世 锆石溶解和再结晶:以赣南金溪-黎川加里东期花岗岩为例 作为花岗岩类岩体中最为常见的副矿物,锆石的难溶性及高Hf低Lu/Hf的特征,使其在利用Hf同位素来示踪岩浆过程方面具有重要潜力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次工作以早古生代北武夷地区深熔地体为研究对象,主要解决锆石在深熔过程中的... 黄丁伶 王孝磊关键词:岩浆过程 铪同位素 江南造山带西段中-新元古代构造-岩浆演化 本文对江南造山带两段湖南、广西地区的中.新元古代基性.酸性岩进行了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学和地质年代学的综合研究,探讨了这些岩浆岩的成因及形成的构造背景,并与江南造山带东段及扬子板块周缘的前寒武纪岩浆作用进... 王孝磊关键词:区域地质 地质构造 岩浆活动 前寒武纪俯冲和板块构造的渐进式演变 被引量:7 2020年 早期板块构造体制是地球科学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前寒武纪占地球历史的88%以上,板块构造何时形成以及前寒武纪俯冲带的形成机制、分布特征和过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文章系统回顾了前寒武纪时期不同阶段有关俯冲作用和俯冲带的研究进展,梳理了关键科学问题和需深化研究的重要方向.指出从太古宙到元古宙俯冲作用和板块构造体制变化具有渐进的过程,强调对太古宙时期俯冲机制、变质类型、板块构造体制、陆壳成分演变以及不同类型花岗质岩石的形成机制等方面深入研究的重要性,提出新的分析测试方法和大数据、实验、数值模拟等是未来开展前寒武纪俯冲带研究的重要手段. 王孝磊 刘福来 李军勇 王迪关键词:前寒武纪 俯冲作用 湘东北新元古代强过铝花岗岩的成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46 2004年 湘东北新元古代强过铝(SP)花岗岩主要由长三背和大围山两个岩体组成,它们的ASI值平均为1.24,LREE 富集,HREE 较为平坦,Eu/Eu~* 平均为0.51,Ba、Nb、Ta、Ti、P亏损,K、Rb、Th 富集,具有S型花岗岩的特征。长三背岩体单颗粒锆石蒸发法^(207)Pb/^(206)Pb 年龄为929±6 Ma,其较老的 Nd模式年龄、2491±2 Ma 残留锆石的年龄表明该地区可能存在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的基底。这些花岗岩 CaO/Na_2O 值>0.3,来源于富砂屑质的中元古代冷家溪群浅变质岩的部分熔融,所处的造山带与拉克伦褶皱带一样属于高温型碰撞带。该地区及江南造山带中其他同时代SP花岗岩的带状分布表明它们与地幔柱的活动无关,而是华夏和扬子地块相互碰撞的产物。湘东北花岗岩中镁铁质微花岗岩类包体及岩体附近闪斜煌斑岩的存在,表明其形成可能有基性物质的参与。这些花岗岩属后碰撞花岗岩,其热源可能由俯冲板片裂离导致的软流圈基性岩浆底侵所提供,岩浆上升过程捕获围岩物质,并在地壳中—浅层侵位。 王孝磊 周金城 邱检生 高剑峰关键词:新元古代 地球化学 年代学 强过铝花岗岩 世界伟晶岩型锂矿床地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43 2021年 稀有金属伟晶岩主要分为LCT(Li-Cs-Ta)型和NYF(Nb-Y-F)型,其中LCT型伟晶岩是全球重要锂矿来源。本文分析了全球伟晶岩型锂矿床的地质勘查和研究成果,简要介绍了各大陆代表性伟晶岩型锂矿床,发现锂矿空间分布不均匀,成矿时间具有多期性和阶段性,成矿事件主要发生在汇聚造山作用的晚期,伴随超大陆汇聚事件。LCT型伟晶岩富含挥发分,与后碰撞S型花岗岩密切相关,多产于中高级变质岩区,就位深度较大,多沿断裂构造贯入。 陈衍景 薛莅治 王孝磊 赵中宝 韩金生 周可法关键词:锂矿床 花岗岩 造山作用 超大陆 江南造山带新元古代褶皱基底地层物源区的变化规律:来自赣西北双桥山群物源区研究的启示 江南造山带是横亘于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间的一条重要的碰撞拼合带,分布着大量的新元古代(860-750Ma)岩浆岩、变形强烈的沉积基底以及覆盖在其上具裂谷相沉积特征的碎屑岩。关于该造山带的演化是最近几年华南前寒武纪研究的焦点... 李军勇 王孝磊关键词:江南造山带 新元古代 文献传递 洋壳中酸性组分形成的多样性:来自赣东北蛇绿岩套中斜长花岗岩的启示 蛇绿岩是洋壳的残留,记录着大洋俯冲和块体拼合过程。蛇绿岩套中常出现少量的浅色斜长花岗岩团块,其主要由石英和斜长石组成。这些斜长花岗岩有可能与早期陆壳的形成和演化联系起来,而其中的锆石可以有助于厘定蛇绿岩套形成的年龄。因此... 孙梓铭 王孝磊关键词:斜长花岗岩 蛇绿岩套 锆石年代学 铪同位素 洋壳 多样性 文献传递 从超大陆旋回看前寒武纪伟晶岩型锂矿的形成 被引量:13 2023年 金属矿床的形成与地球内动力过程密切相关,在某种程度上是全球构造特别是大陆演化的结果。因此,深入理解全球超大陆旋回与金属矿床之间的联系,既可以加强对区域成矿规律的把握,又可以提升对大陆演化过程的认识。在“碳中和”和“碳达峰”背景下,作为“能源金属”重要矿产,锂矿在近几年备受关注。该文总结了全球前寒武纪伟晶岩型锂矿的地质特征及其与前寒武纪超大陆旋回之间的联系,指出前寒武纪伟晶岩型锂矿主要形成于2.6 Ga、1.8 Ga和1.0~0.9 Ga 3个时段,与造山作用有关,与S型花岗岩具有密切联系,且与古老地壳物质的再造有关;超大陆聚合的陆-陆碰撞造山过程引起的地壳物质循环、活化和再富集是形成伟晶岩型锂矿的先决条件。 熊定一 王孝磊 邢光福关键词:超大陆旋回 造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