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岩 作品数:25 被引量:46 H指数:4 供职机构: 宜兴市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江苏省卫生厅科研基金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生物可分解吻合环在结肠癌并发肠梗阻行一期切除吻合中的应用 2010年 目的探讨吻合环在结肠癌并发肠梗阻行一期切除吻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使用吻合环的84例结肠癌并发肠梗阻行一期切除吻合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术中吻合过程均顺利。术后切口感染5例(5.95%),无吻合口漏或吻合口狭窄病例。无手术死亡。结论 吻合环安全有效,是一种可标准化的肠道吻合方法,特别适合急诊手术的高危病例。 陆波 龚伟达 张国强 洪岩 吴小红关键词:结肠癌 肠梗阻 吻合环 Runx3基因表达与胃癌肝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2011年 目的探讨原发胃癌肝转移中胃癌及肝转移癌组织中Runx3基因表达与胃癌肝转移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采用逆转录-多聚合酶链反应(RT-PCR)观察Runx3基因在人正常胃黏膜组织、原发性胃癌(GC)和胃癌肝转移组织(ML)组化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正常胃黏膜中表达水平高,在GC和ML中均表达水平较低;在ML标本中,Runx3基因表达低于GC,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UNX3基因mRNA表达水平均在浸润周围组织、分化程度、肝内转移、门静脉癌栓等病理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肿瘤部位、肿瘤直径、组织分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unx3 mRNA的表达与胃癌的转移灶相关,其相关因素包括浸润周围组织、分化程度、肝内转移、门静脉癌栓等病理因素,而与肿瘤部位、肿瘤直径、组织分型、癌肿出血坏死等因素无关性,Runx3可能作为判定胃癌转移的指标。 洪岩 吴小红 高兴 张国强 龚伟达关键词:胃癌肝转移 基因表达 RUNX3 肿瘤坏死因子α-308G/A基因多态性与胃癌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308G/A基因多态性对胃癌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等位基因特异引物PCR法分别检测80例胃癌患者(胃癌组)和80例非癌症患者(对照组)的TNF-α-308G/A基因的基因型。结果胃癌组TNF-α-308位点G和A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分别为92.2%和7.8%,与对照组的94.6%和5.4%相仿(P>0.05)。TNF-α-308位点G和A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OR=1.619,95%可信区间(CI):0.763-2.472,P>0.05]。TNF-α-308GA、AA基因型的胃癌患者存在组织分化差、临床分期晚的趋势。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GA、AA基因型胃癌患者的死亡风险为GG基因型的2.122倍(95%CI:1.451-3.692,P<0.01)。结论 TNF-α-308G/A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可能不相关;TNF-α-308GA和AA基因型是胃癌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 史俊 陆俊 洪岩 吴小红关键词:胃癌 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Runx3基因在原发性胃癌肝转移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癌肝转移中胃癌及肝转移癌组织中Runt相关转录因子3(Runx3)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分布。方法分别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方法检测Runx3基因及其蛋白在人正常胃黏膜组织、原发性胃癌和胃癌肝转移组织(各32份)检测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胃黏膜、原发性胃癌和胃癌肝转移组织中Runx3mRNA的吸光度相对值分别为0.9747±0.0129、0.6346±0.0131和0.4106±0.0216,正常胃黏膜中表达水平高;在胃癌肝转移组织标本中,Runx3基因表达低于原发性胃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胃黏膜组织、胃癌组织、肝转移癌者Runx3蛋白表达的灰度值分别为(173.275±10.265)、(149.266±4.018)和(119.437±10.056)U,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Runx3基因及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的转移灶相关,能够作为判定胃癌肝转移的指标。 洪岩 吴小红 高兴 张国强 龚伟达关键词:原发性胃癌 肿瘤转移 肝肿瘤 基因表达 RUNX 胃肠恶性间质瘤28例诊治分析 2011年 目的 探讨胃肠恶性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28例胃肠恶性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胃肠恶性间质瘤成年人多见,50岁以上占71.4%(20/28),常见的临床症状是消化道出血、贫血以及疼痛.病变部位:胃19例,小肠8例,结肠1例.行根治性切除22例,局部切除5例,姑息性切除1例,其中3例为联合脏器切除.结论 胃肠恶性间质瘤诊断的主要手段是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手术切除是病理确诊和治疗的主要方法,必要时需联合脏器切除. 洪岩 陆波 肖献秋 高兴 张国强 周凤英 董晓 龚伟达关键词:胃肠道间质肿瘤 诊断显像 病理学 外科手术 腹横纹小切口手术在小儿疝气中的疗效观察及对预后的影响研究 2020年 探讨腹横纹小切口手术在小儿疝气中的疗效观察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从某医院小儿外科科室接收就诊的疝气患者中共抽取60例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根据诊治先后顺序分成对照组(n=30例)和研究组(n=3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对照组患者给予创痛疝修复手术进行治疗,而研究组患者给予腹横纹小切口手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以及手术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切口长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小儿疝气患者采取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有一定的意义,相比较传统疝修复手术治疗方案,其可以有效提升患者治疗效果更加明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切口长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荐使用。 孙大千 洪岩 高兴 吴思远关键词:小儿疝气 并发症 临床疗效 超低位直肠癌前切术中双吻合加预防性回肠造口的应用 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探讨双吻合术加预防性造口在超低位直肠前切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09年12月行直肠癌超低双吻合术146例,分成施行和未施行预防性回肠造口两组,比较两组间吻合口漏的发生率。结果 82例未施行预防性回肠造口组中发生吻合口漏7例,(8.5%),64例施行预防性回肠造口组中发生吻合口漏仅1例(1.5%)。结论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术中,双吻合加预防性回肠造口能有效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 张国强 于晓天 洪岩关键词:直肠肿瘤 回肠造口术 腹腔镜根治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结肠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分析 2016年 探析和比较腹腔镜根治术与传统开腹手术两种不同方法治疗结肠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间于我院确诊为结肠癌并行手术治疗的5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入院时间的先后,随机分为两组,各29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腹腔镜根治术。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总数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外(P>0.05),研究组在出血量、流质饮食时间、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指标上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6%(6/34),而研究组为8.8%(3/34),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上所述,腹腔镜根治术与传统根治术治疗结肠癌相似,但在出血量、胃肠道功能恢复、及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上更具优势,易被患者所接受,临床值得推广运用。 洪岩关键词:腹腔镜根治术 开腹手术 结肠癌 腹腔镜与开腹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3 2017年 比较腹腔镜和开腹两种根治手术方式对进展期胃癌的疗效。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胃癌根治术治疗的进展期胃癌患者90例。按手术方式分为开腹组和腹腔镜组,每组各45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临床指标、生存率、生活质量和并发症。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流质饮食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少于开腹组(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量、手术时间相近(P>0.05)。两组术后1、3年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后呼吸困难、失眠、疲劳、疼痛等方面得分低于开腹组,社会功能得分高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食欲丧失、腹泻、经济困难、便秘、恶心呕吐、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和总体健康状况等得分相近(P>0.05)。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7.78%,开腹组为2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近期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和淋巴结清扫数量相当,但可以改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指标,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 洪岩 吴小红关键词:胃癌 外科治疗 腹腔镜 开腹 hMLH1-93G>A启动子多态性与胃癌发生风险的研究 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碱基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基因hMLH1启动子多态性位点-93G>A与中国江苏人群胃癌发生风险的关联性。方法:以554例胃癌患者和582例年龄(±5岁)、性别相匹配的非胃癌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用TaqMan MGB(minor grove binder)探针对hMLH1-93G>A多态性进行基因分型,分析不同基因型与胃癌发生风险的关联性。通过分层分析探讨不同基因型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联性。结果:hMLH1-93G>A的突变型GA和AA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无显著关联性,病例组:GA262例(47.3%),AA187例(33.8%);对照组:GA269例(46.2%),AA190例(32.7%);P值分别为0.636和0.398,合并突变基因型GA+AA与野生型GG相比并不显著增加胃癌的发生风险(调整OR=1.11,95%CI=0.82~1.51,P=0.487)。不同基因型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亦无显著关联性。结论:hMLH1基因-93G>A多态性与胃癌发生风险无显著关联。 肖献秋 王适之 田媛媛 王美林 张国强 陆波 洪岩 张正东 龚伟达关键词:HMLH1 胃癌 多态性 遗传易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