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晓雁
- 作品数:12 被引量:38H指数:3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医科大学校长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上颌磨牙根尖与上颌窦底解剖关系的CBCT影像分析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测量上颌磨牙根尖与上颌窦底距离并分析是否与年龄、骨面型存在相关关系。方法按照纳入标准选择91例患者的颌面部CBCT,测量根尖与上颌窦底的距离以及患者的SNA、SNB、ANB、SN-MP、FH-MP,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结果牙根根尖与上颂窦底的距离为-7.l~14.lmm,各牙根和上颌窦底接触或嵌入上颌窦的比例在48%~73%。除右上第二磨牙腭根外,各牙根根尖与上颌窦底距离和年龄有关。右上第一磨牙远颊根、左上第一磨牙近颊根和远颊根与SN-MP相关系分别为0.207、0.222、0.232,P值均小于0.05。结论根尖与上颂窦底关系密切。根尖与上颌窦的距离与年龄存在正相关关系。右上第一磨牙远颊根、左上第一磨牙近颊根和远颊根均与SN-MP发现微弱正相关趋势。
- 张旭张旭沙晓雁
- 关键词:上颌窦底CBCT
- 上颌阻生尖牙与上牙槽前动脉毗邻关系的锥形束CT影像分析
- 2025年
- 目的 通过CBCT分析上颌尖牙阻生情况(位置、方向)及其与上牙槽前动脉的毗邻关系,以期指导上颌阻生尖牙的拔除或开窗牵引,减少术中出血。方法 选取2017年至2019年在我院就诊并拍摄CBCT的患者,统计上颌尖牙阻生情况(位置、方向)及上牙槽前动脉分布情况,测量上牙槽前动脉最大直径(D)、尖牙距上牙槽前动脉的最近距离(AM)、上牙槽前动脉距离唇侧牙槽嵴顶的最小距离(AA)。根据性别、阻生尖牙数及阻生尖牙的方向及位置分组,比较各组间上牙槽前动脉的分布差异。结果 纳入患者127人,共检出234支上牙槽前动脉,检出率为92.1%。共94名单侧上颌尖牙阻生患者双侧均检出上牙槽前动脉,阻生尖牙与上牙槽前动脉的距离明显小于对侧(P <0.001),有阻生尖牙侧上牙槽前动脉距颊侧牙槽嵴顶的距离明显小于对侧(P <0.001)。按阻生尖牙方向分组,组间上牙槽前动脉的分布无明显差异;按阻生尖牙位置分组,高位阻生组AM明显小于中位阻生及低位阻生组,AA明显大于低位阻生组;唇侧组AA明显小于腭侧组及居中组;前磨牙区及尖牙区组AM明显大于前牙区及尖牙区组和仅尖牙区组。余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阻生尖牙距离上牙槽前动脉比正常尖牙更近,且相对的唇侧牙槽嵴顶距上牙槽前动脉更近,在拔除或开窗牵引上颌阻生尖牙时需注意邻近的上牙槽前动脉,减少出血损伤。
- 韩建辉金玲沙晓雁杨盼祁森荣
- 关键词:上颌尖牙阻生锥形束CT
- 超声在儿童复发性腮腺炎临床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 杨文朋邢汝东沙晓雁徐骏疾祁森荣
- 颌骨骨肉瘤CBCT影像表现的病例报告及文献回顾
- 沙晓雁祁森荣
- 关键词:颌骨骨肉瘤CBCT
- 锥形束CT与曲面断层在诊断下颌骨骨折中的比较研究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对比研究锥形束CT与曲面断层对下颌骨骨折的诊断特点及差异。方法收集2010年4月至2010年10月共27例因颌面部外伤行锥形束CT和曲面断层检查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方法对下颌骨不同部位骨折的诊断率。结果锥形束CT在下颌骨各部位的骨折诊断中均能明确观察骨折线及断端移位情况,而曲面断层存在漏诊现象,漏诊率为27.5%(11/40),特别是髁突及颏部骨折,漏诊率分别为35.3%和27.3%。结论曲面断层检查存在漏诊的可能,特别是髁突或颏部骨折时,漏诊率更高。建议对下颌骨骨折应结合锥形束CT检查,以避免漏诊。同时,锥形束CT三维重建在帮助医生制定手术计划方面有很大优势和广泛应用前景。
- 沙晓雁祁森荣王昊
- 关键词:下颌骨骨折锥形束CT
- PACS系统在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2年
- 随着可视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医学已越来越离不开医学图像的信息,医学图像在临床诊断、教学科研等方面正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互联网络的不断完善,
- 沙晓雁祁森荣王昊
- 关键词:医学图像PACS系统口腔颌面可视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 PACS系统在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教学中应用的体会
- 目的:评价PACS系统应用于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教学中的优势及前景。方法:分析PACS系统应用于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教学意义,及其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同时分析其与传统教学方法比较的优势及前景。结果:PACS...
- 沙晓雁祁森荣王昊
- 关键词: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PACS教学
- 文献传递
- 慢性牙周炎基础治疗前后牙槽骨锥形束CT评价被引量:12
- 2013年
-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评价慢性牙周炎牙周基础治疗前后牙槽骨的改变。方法选择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30例,对牙周基础治疗前、后上颌前磨牙牙槽骨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及拍摄CBCT片,利用CBCT随机软件测量牙槽骨高度和相对骨密度变化。结果重度慢性牙周炎基础治疗后,患者牙周袋探诊深度、附着丧失明显好转,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槽骨密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槽骨吸收程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阅片者之间对牙槽骨密度及牙槽骨吸收状况的测量,一致性检测结果显示组内相关系数大于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BCT可用于重度慢性牙周炎牙周基础治疗前、后牙槽骨状态的评价,定点方法具有可行性和可重复性。
- 王蕖蔓祁森荣沙晓雁
- 关键词:慢性牙周炎锥形束CT牙槽骨高度
- PACS系统在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教学中应用的体会
- 目的:评价PACS系统应用于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教学中的优势及前景.方法:分析PACS系统应用于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教学意义,及其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同时分析其与传统教学方法比较的优势及前景.结果:PACS...
- 沙晓雁祁森荣王昊
- 关键词: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PACS教学
- 文献传递
- 国人颈动脉分叉部解剖形态特点及其与粥样硬化的关系
- 颈动脉分叉部是手术治疗干预的重要部位,同时也是脑血管支架治疗器械的通路。了解颈动脉分叉部的正常解剖及变异,对临床及影像诊断、手术有很重要意义,这可以帮助医生制订手术计划,了解手术风险。另一方面,颈动脉分叉部极易发生动脉粥...
- 沙晓雁
-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造影斑块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