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如金

作品数:6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环流
  • 3篇夏季
  • 3篇季风
  • 3篇大气环流
  • 2篇夏季风
  • 1篇低涡
  • 1篇地形
  • 1篇东亚大气环流
  • 1篇东亚冬季风
  • 1篇冬季风
  • 1篇动力学
  • 1篇动力学研究
  • 1篇天气动力学
  • 1篇热力
  • 1篇热力作用
  • 1篇热源
  • 1篇西南低涡
  • 1篇夏季风环流
  • 1篇理事
  • 1篇梅雨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气象局成...

作者

  • 6篇沈如金
  • 3篇纪立人
  • 1篇濮梅娟
  • 1篇罗德海
  • 1篇刘富明
  • 1篇陈于湘
  • 1篇徐飞亚
  • 1篇黄荣辉

传媒

  • 2篇高原气象
  • 1篇大气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气象学报

年份

  • 1篇1999
  • 1篇1992
  • 1篇1990
  • 2篇1989
  • 1篇198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一种初始方程中应用实测风进行风场初值化的方法
1992年
本文提出一种利用实测风场、高度场、温度场和地面三小时气压变化资料,考虑风场和质量场之间基本满足准地转平衡关系,大气具有准无辐散性,但又保留一部分与地面气压变化相应散度的地转偏差,将以实测的等压面风场插到σ坐标的风场进行订正的初值化方法,并用一个单时资料进行初步试验.文中还对风场初值化问题进行了讨论.
沈如金
关键词:风场初值化
几类大型天气过程动力学研究
纪立人沈如金罗德海陈于湘徐飞亚
该项目汇集了近年来该所对几类重要大型天气过程的综合研究结果,其中阻塞形势是造成大气环流持续异常的重要天气系统,它一直是天气预报的一个难题,亚洲地区的季风环流,特别是夏季风环流则更直接联系中国的天气气候和农业生产,研究它们...
关键词:
关键词:天气动力学大气环流
夏季亚非地区季风环流形成中大地形和不同加热因子的作用被引量:6
1989年
本文使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夏季亚非地区季风环流对大地形和不同加热因子作用的响应,目标在于探索季风环流中期变化和年际变化的可能原因。作为整个工作的一部分,首先考虑了大地形和平均加热场,成功地模拟了夏季亚非地区的季风环流和各个环流系统。以此为基础,比较並讨论了平均加热场的二个主要分量——感热加热(以青藏高原和北非大陆热源为明显)和潜热加热(以孟加拉湾及其附近地区为明显)对夏季风环流形成的相对重要性。
沈如金纪立人
关键词:夏季风地形大气环流
全文增补中
热源扰动对亚洲夏季风环流的影响被引量:6
1990年
本文在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的非纬圈对称的夏季平均环流的基础上,在亚洲南部和澳大利亚地区引人热源扰动和冷源扰动,讨论这些冷热源扰动所引起的夏季风环流的改变以及流场扰动的结构和影响。
沈如金纪立人
关键词:热源夏季环流
一次夏季西南低涡形成机理的数值试验被引量:18
1989年
本文用一个适合于高原地区的简化流体动力学模式,对一次夏季西南低涡的形成进行了多种数值试验。控制试验结果表明,西南低涡形成的位置在高原东侧地形高度3000m附近,与实况基本吻合,降水区分布比较合理。对不同物理过程进行试验表明,动力过程对西南涡的形成起了基本作用,但单纯的动力过程不能使西南涡维持下去。潜热加热对西南涡的维持发展有重要影响。感热加热作用较小。 青藏高原地形对西南涡的形成有决定性影响。模式地形高度削减一半,模拟的西南涡形成位置比实况偏西偏南;去掉地形后,700hPa为一热低压,位于青藏高原内部。
濮梅娟刘富明沈如金
关键词:低涡
全文增补中
东亚大气环流国际讨论会被引量:1
1987年
由我所与兰州高原大气所共同主持的“东亚大气环流国际讨论会”于1987年4月10日—15日在成都气象学院召开,80余名中外学者出席或列席这次会议,其中有以日本气象学会常务理事。
黄荣辉沈如金吴津生
关键词:东亚大气环流梅雨锋东亚冬季风大尺度环流热力作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