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立众
- 作品数:20 被引量:15H指数:2
- 供职机构:大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航空宇航科学技术生物学理学更多>>
- 人体疲劳状态下皮肤温度及血流变化的实验及小波分析
- 2021年
- 疲劳驾驶是导致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驾驶过程中监测驾驶员是否疲劳至关重要。驾驶人员处于疲劳状态时的生理指标会偏离正常状态下的标准。基于驾驶员生理变化的监测可以反映驾驶员疲劳状态,如脑电图和心电信号。聚焦于疲劳状态下温度与血流的变化,并开展了疲劳实验,来探究人体在进入疲劳状态时的温度、血流的变化以及波动特征,为基于生理变化的疲劳评价提供依据。本文招募7名受试者(4男,3女),让其在中午观看1 h左右的俄语教学视频。
- 陈友强贺缨龙丽丽母立众
- 关键词:皮肤温度脑电图疲劳驾驶小波分析
- 基于大鼠背部视窗的微循环观测及血管重建
- 微循环不仅为肿瘤生长供应所需养分,同时也是肿瘤细胞发生转移的重要途径,微循环血管的观测是研究瘤微循环的响应及机理前提.因此,本文运用背部视窗技术对老鼠皮肤微循环进行了观测,并结合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微血管网进行了重建.设...
- 唐元梁母立众贺缨王进
- 关键词:微循环图像处理血管重建
- 基于主动脉夹层硅胶模型和CT造影的真假腔体外实验研究
- 2021年
- 急性主动脉综合症(AAS)包括主动脉夹层(AD)、壁间血肿(IMH)和穿透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PAU),其老龄样本中的年每10万人发病率可达27人次。当IMH累积升主动脉时,约有88%病患将发展为AD。为研究动脉壁初期损伤与AD形成的关系,采用包含层间粘连损伤的硅胶仿体,在加压环境下借助CT层扫对仿体撕裂的形成过程中模型壁厚与腔室体积变化进行了重建与量化分析。仿体及层间粘连损伤结构由旋涂法制作[专利申请号:201811194119.1]。
- 迟青卓葛洋洋母立众曹禛龙丽丽栾永贺缨
-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升主动脉CT造影体外实验研究动脉壁体积变化
- 基于个性化Willis环体外模型的脑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研究
- 我国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年发病率为5/100,000-20/100,000人,其中动脉瘤所致者占52%。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发生在颈内动脉和眼动脉的分叉处,占颅内动脉瘤的0.47%-9.26%。由于其手术空间狭小,一直是神...
- 母立众
- 关键词:脑动脉瘤血流动力学
- 文献传递
- 池沸腾孤立气泡生长过程中微液层蒸发影响的实验和模拟耦合分析被引量:6
- 2021年
- 微液层蒸发是沸腾过程中重要的换热机理。本文旨在通过单个气泡池沸腾实验中测得的气泡动态参数探究孤立气泡生长过程中加热表面的换热机理。首先通过沸腾池和加热表面的严格设计实现了单个气泡沸腾。进一步通过对孤立气泡生长时序图像的处理,得到了气泡在一个生长周期内气泡直径、纵横比以及气泡根部基圆半径的变化。对比发现,气泡生长速率与气泡根部基圆半径随时间的变化呈现显著正相关,而与大液层区域的变化相关程度较低,这表明微液层蒸发直接影响气泡体积变化,在孤立气泡沸腾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加热表面换热过程的数值模型,基于实验中测得的气泡动态参数对气泡底层的微液层厚度进行了预测;通过多次迭代计算并匹配气泡生长速率和加热棒的温度发现,当表面过热度为4.82 K时,气泡底层微液层厚度约为3.43μm,与相关文献中的微液层厚度测量值基本一致,进一步证实了微液层蒸发在孤立气泡沸腾换热过程中的重要性。本研究揭示了孤立气泡池沸腾过程中近壁面处的换热机制,为进一步的孤立气泡沸腾传热过程数值模拟奠定了理论基础。
- 潘丰王超杰母立众贺缨
- 关键词:相变蒸发气泡
- 运用植入U型管的体模研究生物组织加热时大血管附近的冷却效应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研究血液流动对生物组织加热时的冷却效应。方法利用超声体模模拟生物软组织和U型管内的流动来模拟组织内部血液的逆向流动,将体模置于37.5℃恒温水浴中,并将水浴以恒定的加热速率升温至43.5℃后,保持其温度不变来模拟热疗环境。恒温37.5℃的纯水经U型管灌注到体模中,并用46根热电偶测量组织、管壁以及液体的温度,观察管壁及附近组织的温度变化,并将实验数据进行可视化显示。结果随着流速增加,组织温度降低,尤其是U型管附近的组织温度明显降低。另外,当雷诺数从50变化到130时,U型管所包围的组织温度降低明显。结论用带有U型管的超声体模成功地模拟了并行逆向流动对生物组织传热特性的影响。由于并行逆流血管的存在,流动对U型管所包围的组织的冷却效果明显。
- 母立众贺缨彭云厉超凡
- 关键词:生物传热体外模拟实验
- 基于个性化Willis模型的脑血流动力学特性分析
- <正>通过生物力学方法研制出基于脑部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的个性化脑Willis环体外模型,保证了模型结构的真实性,实验模型的透光性和可重复性。并通过体外灌流实验观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以及整个Willis环内的流动和溶液...
- 贺缨母立众陈俊源于迅捷姬长金韦建辉唐元梁邵宏伟
- 关键词:WILLIS
- 文献传递
- 基于大鼠背部视窗显微观测的微血管网的三维重建
- 2012年
- 微循环是循环系统中最基层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它在保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中占有突出地位,许多疾病的发生也是从微循环开始.因此,利用脊背视窗技术,并通过体视显微镜观察视窗内的血管结构,进一步对所获血管图像进行一系列图像处理,得到了血管边界和中心线等结构信息.同时,根据血管分叉处相贯线的信息确定分叉血管的连接方式.在网格划分时,采用了改进的超限插值算法,构建了三维血管网的有限元网格模型,实现了对任意分支血管网的三维重建.为微循环的体外实验和数值分析奠定基础.
- 母立众唐元梁贺缨王进
- 关键词:微循环图像处理血管重建
- 基于个性化动脉瘤Willis环的血流调节仿真及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该文基于个性化Willis环的颈动脉-眼动脉瘤模型,通过计算机数值分析和体外实验考察了完整Willis环结构内眼动脉瘤对血流调节的影响。计算结果显示,当右侧颈动脉与眼动脉分叉处形成动脉瘤以后,同侧的眼动脉以及中脑动脉的流量增加。同时,右侧后交通动脉的流动发生转向,由之前的颈动脉至后脑动脉变成了由后脑动脉至颈动脉。该结果与基于个性化模型的实验结果完全一致。这些结果表明,动脉瘤的存在会明显改变Willis环的血流特性,使脑血流通过交通动脉的调节实现重新分配。研究也进一步验证了交通动脉在Willis环血流调节中的重要作用。
- 母立众贺缨陈俊源于迅捷韦建辉姬长金
- 关键词:WILLIS环血流调节动脉瘤
- 基于个性化脑Willis环体外模型的流体流动及溶液传输特性研究
- <正>Willis环是位于大脑底部的环状血管结构,它的主要作用是向脑部输送富含养分和氧气的动脉血。脑部的许多疾病都是其内部血液流动异常引起的,血管狭窄和动脉瘤是脑部常见的疾病,其死亡率较高。因此,对Willis环的血流动...
- 母立众贺缨韦建辉
- 关键词:体外模型WILLIS流体流动传输特性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