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钱 作品数:13 被引量:95 H指数:3 供职机构: 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更多>>
TIN2基因突变与胃癌手术患者预后生存的关系分析 2020年 目的分析(TIN2)基因突变与胃癌手术患者预后生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提取其术后胃癌组织标本、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标本(96份)中DNA,行PCR扩增后对TIN2基因的6号外显子进行测序,经序列分析找出TIN2基因突变位点,对突变者进行生物学信息分析,并比较TIN2基因突变与未突变患者临床病理资料、2年内生存预后。结果24例(25.00%)胃癌标本发现TIN2基因2个突变点,其中6例TIN2基因6号外显子第90位碱基C/C突变为C/T,18例胃癌TIN2基因6号外显子第241位碱基G/G突变为A/A,胃癌组织TIN2基因突变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2.08%(2/96)(P<0.05);2个突变点均为错义突变,SNP突变位点预测显示,TIN2基因6号外显子第90位碱基C/C突变为C/T较第241位碱基G/G突变为A/A对TIN2蛋白功能的影响更大;肿瘤直径≥5 cm、分化程度低、TNM分期Ⅲ期的胃癌患者TIN2基因突变率高于肿瘤直径<5 cm、分化程度中高、TNM分期Ⅰ~Ⅱ期者(P<0.05);TIN2基因突变患者1年、2年生存率96.51%、52.77%低于TIN2未突变者100.00%、60.2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易发生TIN2基因错义突变,其中6号外显子第90位碱基C/C突变为C/T对蛋白功能影响更大,TIN2基因突变也与胃癌患者病理特征、术后预后生存有一定关系,可能在胃癌发生发展中起着一定作用。 陈振海 张鑫 付伟杰 冯江毅 杨钱 胡淞关键词:胃癌 手术 一种乳腺压迫器及乳腺疾病检测仪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乳腺压迫器及乳腺疾病检测仪,涉及到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压迫板组件,压迫板组件包括第一压迫板和第二压迫板,第一压迫板和第二压迫板之间连接有驱动组件,驱动组件用于第一压迫板和第二压迫板相互靠近对乳腺压迫;第... 付伟杰 杨钱 马莎英 王丽萍 冯江毅 郭轶纳米活性碳对表阿霉素溶液吸附性能的体外实验 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测定不同配比条件下纳米活性碳与表阿霉素结合率,证明纳米活性碳对表阿霉素在体外的吸附功能,并确定纳米活性碳与表阿霉素的最佳配比浓度。方法配制不同浓度表阿霉素-活性碳混悬液,运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测定纳米活性碳-表阿霉素混悬液中游离表阿霉素浓度,进而计算纳米活性碳中结合表阿霉素的含量,从而比较不同浓度表阿霉素-纳米活性碳混悬液中表阿霉素结合率的差异。结果 5、10及15 mg/ml的表阿霉素溶液与纳米活性碳的结合率分别为85.6%、85.7%和31.8%。结论在体外纳米活性碳对表阿霉素有良好的吸附功能,5~10 mg/ml的表阿霉素溶液可能为纳米活性碳与表阿霉素结合的最佳配比浓度。 杨钱 陈洁 田春祥 王荣 范雪娇 吕青关键词:表阿霉素 结合率 纳米活性碳吸附表阿霉素的结构测定 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通过测定纳米活性碳吸附的表阿霉素经脱吸附后,脱吸附出来的表阿霉素的结构是否发生改变,来推测纳米活性碳吸附表阿霉素的稳定性,进而为临床使用纳米活性碳吸附表阿霉素行局部淋巴化疗寻找实验依据。方法通过物理脱吸附方法使表阿霉素-纳米活性碳混悬液中纳米活性碳吸附的表阿霉素释放出来,再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法)测定脱吸附后的表阿霉素结构是否发生改变。结果表阿霉素-纳米活性碳混悬液经过脱吸附后提取的表阿霉素行LC-MS法检测提示:脱吸附后提取的表阿霉素样品液与表阿霉素标准液的LC-MS图基本一致。结论被纳米活性碳吸附的表阿霉素,经脱吸附后其结构并未发生改变。 杨钱 吕青 陈洁 田春祥 范雪娇 王荣 王晓东关键词:表阿霉素 枯草芽孢杆菌通过TGR5/TRPA1信号通路调节慢性传输型便秘小鼠的肠蠕动 被引量:7 2022年 目的探究枯草芽孢杆菌对慢性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小鼠5-HT释放及TGR5/TRPA1信号通路的影响,以明确其对STC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24只♂C57BL/6小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枯草芽孢杆菌治疗组和INT-777组。复方地芬诺酯用于构建STC小鼠模型,枯草芽孢杆菌治疗组和INT-777组于复方地芬诺酯灌胃1 h后分别灌胃枯草芽孢杆菌悬液和INT-777,连续14 d。实验期间统计小鼠24 h排便量、粪便含水量和肠道推进率;HE染色观察结肠病变程度;ELISA和免疫荧光检测结肠5-HT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肠TGR5/TRPA1通路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24 h排便量、粪便含水量和肠道推进率均显著降低(P<0.01或P<0.001),表现出肠蠕动障碍和结肠病理损伤;枯草芽孢杆菌和INT-777显著改善了肠蠕动障碍和结肠病理损伤。另外,模型组小鼠5-HT的释放和TGR5/TRPA1通路被抑制,而枯草芽孢杆菌和INT-777显著增加了STC小鼠结肠组织中5-HT的表达(P<0.05或P<0.001),激活了TGR5/TRPA1通路。结论枯草芽孢杆菌可能通过上调TGR5/TRPA1通路并促进肠嗜铬细胞释放5-HT调节STC小鼠肠蠕动,对STC发挥较好的治疗作用。 陈振海 冯江毅 胡淞 华烨 马莎英 付伟杰 杨钱 张鑫关键词:枯草芽孢杆菌 肠蠕动 肠嗜铬细胞 5-HT 慢性传输型便秘 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55 2011年 目的 探讨乳腺癌各分子亚型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情况.方法 分析1153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情况将乳腺癌分为4种分子亚型,即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和Basal-like型.分析各分子亚型乳腺癌患者在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状况、临床分期和预后的差异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1153例患者中,Luminal A型791例(68.6%),Luminal B型50例(4.3%),Her-2过表达型53例(4.6%),Basal-like型259例(22.5%).各分子亚型在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状况、临床分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006例患者中,Her-2过表达型的远处转移率(17.0%)显著高于其他亚型(P=0.005),而各分子亚型间的局部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法分析结果显示,Her-2过表达型患者的7年无病生存率和9年总生存率最低(均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均显示,淋巴结转移状况和分子分型是影响乳腺癌患者无病生存及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最差.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对判断患者预后可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有望成为今后制订乳腺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杨钱 陈洁 李宏江 于淼 田春祥 吕青关键词:乳腺肿瘤 分子亚型 预后 SLC5A8基因甲基化与甲状腺肿瘤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性的分析 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SLC5A8基因甲基化与甲状腺肿瘤临床病例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甲状腺癌、甲状腺腺瘤、癌旁组织及正常甲状腺组织标本各100例,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组织中SLC5A8基因甲基化及mRNA转录水平,了解SLC5A8基因甲基化与甲状腺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建立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术后2年复发风险进行评估。结果甲状腺癌组织及甲状腺腺瘤组织SLC5A8基因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79%和66%,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C5A8基因甲基化与甲状腺肿瘤患者包膜侵犯、甲状腺结合球蛋白(TG)水平、胆固醇水平、术前甲状腺功能、淋巴结转移及TNM分级等因素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SLC5A8甲基化、包膜侵犯、TG水平、淋巴结转移及TNM分级等因素为甲状腺肿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SLC5A8基因甲基化阳性患者术后2年复发率(25.67%)显著高于阴性患者(1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SLC5A8基因甲基化有望作为甲状腺肿瘤预后判断的生物标志物。 杨彦 徐斌 李玉霞 唐运祥 杨钱关键词:甲状腺肿瘤 甲基化 分子诊断学 预后 纳米活性碳吸附表阿霉素局部应用的研究 被引量:1 2012年 乳腺癌区域淋巴结清扫是根治术的重要组成部分。Jiang等对乳腺癌根治术按常规方法找寻淋巴结后的腋窝组织行溶脂法,每例再捡出(6.9±5.3)枚淋巴结,说明手术清扫仍难以避免淋巴结残存及肿瘤残留的问题。 杨钱 陈洁 田春祥 范雪娇 王荣 吕青关键词:活性碳吸附 表阿霉素 乳腺癌根治术 淋巴结清扫 纳米 肿瘤残留 伴多发伤连枷胸的损伤控制外科治疗 被引量:21 2013年 目的评估连枷胸合并严重多发伤时应用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原则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2年1月一2011年12月胸壁固定合并严重多发伤连枷胸患者187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三组:DCS组66例(初期肋骨悬吊牵引,延期内固定);对照A组70例(单纯肋骨悬吊牵引);对照B组51例(初期肋骨内固定)。对各组治疗前后主要参数、病死率和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全组并肺部感染32例,肺不张38例,急性肺损伤(acutelunginjury,ALI)/ARDS39例。死亡22例,其中ARDS13例,张力性气胸2例,大咯血1例,心源性休克3例,颅脑损伤2例,肝脏损伤1例,总病死率11.8%。DCS组和对照A组治疗后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均显著提高(P〈0.01),而对照B组0I改变较小。病死率、并发症、呼吸机、气管切开和纤维支气管镜治疗例数、平均ICU滞留天数和住院天数等指标,DCS组均最低,对照A组次之,对照B组最高(P〈0.01)。结论DCS在连枷胸合并严重多发伤时应用可明显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 高劲谋 都定元 刘朝普 杨钱 王建柏 何平关键词:多处创伤 连枷胸 损伤控制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