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海全

作品数:61 被引量:363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电气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11篇专利
  • 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6篇环境科学与工...
  • 13篇天文地球
  • 2篇电气工程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7篇沉积物
  • 18篇湖泊
  • 12篇污染
  • 11篇水体
  • 10篇红枫湖
  • 8篇
  • 7篇湖泊沉积
  • 7篇湖泊沉积物
  • 6篇营养化
  • 6篇有机碳
  • 6篇富营养化
  • 5篇同位素
  • 5篇贵州红枫湖
  • 4篇底泥
  • 4篇钝化
  • 4篇原位钝化
  • 4篇生态
  • 4篇生态环境
  • 4篇水化学
  • 4篇水界面

机构

  • 61篇中国科学院
  • 28篇中国科学院大...
  • 9篇贵州大学
  • 9篇贵州师范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贵州民族大学
  • 2篇南昌工程学院
  • 2篇西安科技大学
  • 2篇贵州筑信水务...
  • 2篇中国航天建设...
  • 1篇贵州财经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百色学院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天津大学
  • 1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江西省水利规...
  • 1篇水利部珠江水...
  • 1篇国投信开水环...

作者

  • 61篇杨海全
  • 47篇陈敬安
  • 46篇王敬富
  • 17篇杨永琼
  • 15篇曾艳
  • 14篇计永雪
  • 11篇郭建阳
  • 8篇兰晨
  • 5篇张红
  • 4篇张润宇
  • 3篇罗婧
  • 3篇丁薇
  • 2篇夏品华
  • 2篇李键
  • 2篇陶红波
  • 2篇杨永琼
  • 1篇陈卓
  • 1篇李栋
  • 1篇唐春
  • 1篇李秋华

传媒

  • 23篇地球与环境
  • 3篇湖泊科学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环境科学研究
  • 2篇矿物岩石地球...
  • 1篇环境工程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绵阳师范学院...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 1篇水生态学杂志
  • 1篇地质科技通报
  • 1篇第七届全国环...
  • 1篇全国污泥处理...
  • 1篇第十一届全国...
  • 1篇中国矿物岩石...

年份

  • 2篇2025
  • 5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6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6篇2017
  • 8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7篇2013
  • 8篇2012
  • 1篇2011
6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富营养化水体底泥磷原位钝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富营养化水体底泥磷原位钝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应用,该钝化剂以钠基膨润土:改性物质量比为1~5:1的比例均匀混合,配置成混合液或直接均匀喷洒在水体表面。钝化剂在沉降过程中可通过钝化剂的表面吸附作用快速吸附水体中...
陈敬安杨永琼王敬富杨海全曾艳计永雪李健
文献传递
不同钝化剂对贵州草海沉积物内源磷释放的影响
2025年
磷过量是造成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控制其含量是湖泊治理的关键。即使外源磷负荷得到有效控制,沉积物内源负荷仍可能维持湖泊富营养化状态。底泥原位钝化被认为是有效控制沉积物内源磷释放的方法之一。然而,目前适用于高pH、高有机质草型湖泊的钝化剂较少。本研究对比分析了4种常用钝化剂对草海沉积物内源磷的吸附和钝化效果,筛选出适合这类草型湖泊的高效钝化剂。结果表明,不同钝化材料对草海沉积物磷的吸附能力依次为:镧改性凹凸棒石(LAA)>镧改性膨润土(LMB)>铝改性粘土(AML)>镧改沸石(LAF)>对照组。其中LAA和LMB钝化效果最显著,总磷削减率分别为94.5%和92.8%,沉积物可移动性磷NH4Cl-P、BD-P、NaOH-nrP分别降低了16%和15%、24%,转化为生物不可利用的惰性磷(HCl-P、NaOH-rP、Res-P)。LAA和LMB有效抑制了沉积物内源磷的释放,内源磷释放速率分别降低至-0.54 mg/(m^(2)·d)和-0.49 mg/(m^(2)·d)。研究结果为草型湖泊内源磷负荷控制提供了参考。
侯锋胡森华蒋鲁佳张小沫王怡然余伟李朋龙久圣杨海全
关键词:沉积物钝化剂
微电极测量系统在湖泊沉积物-水界面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13年
本文利用微电极测量系统对高原深水型湖泊红枫湖沉积物-水界面O2和H2S的微剖面分布进行了高分辨率研究。结果表明,红枫湖北湖中部和大坝沉积物-水界面扩散边界层厚度约为0.7mm,O2的扩散通量(J)分别为5.80和7.65mmol·m-2·d-1,O2的渗透深度分别为3.6±0.3mm和3.4±0.9mm,H2S的剖面变化主要受沉积物组成、O2消耗速率和硫酸盐还原菌(SRB)分布的影响。微电极测量系统具有原位测定、时空分辨率高、数据可靠性好等优点,在湖泊沉积物-水界面微尺度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驱动机制研究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
王敬富陈敬安曾艳杨永琼杨海全计永雪
关键词:沉积物-水界面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硝酸钙抑制底泥磷释放的模拟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在实验室模拟了硝酸钙对底泥磷释放的影响、环境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硝酸钙可有效降低孔隙水和上覆水中溶解活性磷(SRP)的浓度,且对于红枫湖底泥来说,抑制磷释放的硝酸钙Ca(NO3)2·4H2O最佳用量为187.5g/m2。实验表明硝酸钙的使用是安全的,既可保证上覆水中氨氮浓度满足III类水的要求,也不会造成水体重金属的污染。硝酸钙抑制底泥磷释放作用机制如下:1)硝酸钙在底泥脱氮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反硝化作用,在硝态氮被消耗的同时,溶解有机碳亦被氧化降解;2)硝酸钙将底泥中的Fe2+氧化为Fe3+,促使铁氧化物及氢氧化物的形成,最终使孔隙水及上覆水中SRP的浓度大幅降低。因此,硝酸钙可有效抑制底泥内源磷的释放,是一种高效的底泥内源磷释放原位钝化剂,可为湖泊底泥磷污染提供有效的治理手段。
张红陈敬安曾艳王敬富王敬富
关键词:硝酸钙底泥
贵州红枫湖沉积物磷的生物有效性研究被引量:11
2016年
选取贵州红枫湖这一典型的高原深水湖泊为研究对象,对其沉积物磷的生物有效性开展系统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红枫湖沉积物生物有效磷(BAP)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藻类可利用磷(AAP)>Na HCO3可提取态磷(Olsen-P)>水溶性磷(WSP),平均值分别为323、61.2和3.1mg/kg。红枫湖沉积物BAP含量呈现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的垂向分布特征,在表层沉积物中含量较高,存在较大的磷释放风险。相关性分析表明,弱吸附态磷(NH4Cl-P)和可还原态磷(BD-P)可能是沉积物生物活性磷最主要的来源。红枫湖沉积物磷生物有效性的科学评价,将为科学制定湖泊沉积物内源磷污染治理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王敬富陈敬安杨海全李键戴智慧
关键词:沉积物生物有效性红枫湖
利用Δ14C和δ13C示踪湖泊水体颗粒有机碳来源与循环
湖泊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有机碳的迁移转化、矿化分解和埋藏(Elisabet et al.,2018;Mccullough et al.,2019)。湖泊碳循环对全球碳源汇有重要影响。全球湖...
杨海全陈敬安王敬富郭建阳曾艳宋以龙徐丹
关键词:湖泊水体沉积物再悬浮DICPOC颗粒有机碳
文献传递
放射性碳同位素在地表水体有机碳来源示踪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22年
随着加速器质谱分析测试技术的不断发展,天然放射性碳同位素(A"C)被广泛应用于地表水环境研究。地表水(河流、湖泊)有机碳循环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放射性碳同位素探究地表水环境有机碳循环,不仅能定量识别有机碳的来源贡献率,还能提供有机碳迁移转化过程的信息。本文综合介绍了放射性碳同位素分析技术原理,比较了溶解有机碳化学前处理三种方法(高温燃烧法、紫外氧化法、化学湿法氧化)的优缺点,系统总结了国内外放射性碳同位素在河流和湖泊系统有机碳循环中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国内研究应加强的领域,以及联合利用放射性碳同位素与其他分析测试手段,对地表水体有机碳循环的研究进行展望。
唐续尹杨海全余伟殷超吴嘉曦徐丹陈敬安
关键词:有机碳地表水
模拟降雨淋滤下堆肥污泥中重金属释放特征、迁移转化与生态风险
2025年
土地利用是污泥资源化和减量化处置的主要方式,但降雨和灌溉等淋滤过程会导致堆肥污泥中的重金属释放到环境中,造成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因此,在堆肥污泥土地利用前对不同降雨强度下的重金属析出情况进行分析,有助于制定合适的施用量和风险调控措施。结果表明:(1)重金属滤出集中出现在淋滤初期,随降雨历时的增加趋于稳定,其中短时强降水滤出液中重金属Ni、Cu、Zn、As和Pb浓度均低于小雨;(2)重金属的垂向迁移主要受降雨强度、降雨历时和淋溶量的影响。长期小雨淋滤下重金属主要迁移至20~25 cm深度,且非稳定态的Zn、Cd和Cu更易被淋滤出,而短时强降水淋滤下重金属的垂向迁移不明显;(3)生态风险指数CF、I_(geo)和PERI评估表明,堆肥污泥中Ni、Pb和As的生态风险较低,但长期小雨淋滤下Cu的生态风险最高,短时强降水淋滤下Cd和Cu的生态风险最高。因此,堆肥污泥土地利用需严格控制施加量,降低Cd和Cu的环境生态风险,并关注降雨淋滤产生的重金属污染。
何芸杨海全杨海全杨成蒋鲁佳胡森华杜丽芬
关键词:重金属风险评估
改性沸石的沉积物磷钝化效果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对天然沸石及不同方法改性沸石的磷吸附性能及沉积物磷钝化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磷吸附实验结果表明,磷吸附量大小为改性沸石Z3>改性沸石Z2>改性沸石Z1>天然沸石,35d的平均吸附量分别为832、466、168和70mg/kg。改性沸石的磷吸附量与沸石含量正相关,并随时间呈增长趋势,其中改性沸石Z3第35d的磷吸附量可达1690mg/kg。离子交换量测定结果显示,沸石经改性后促进了Ca2+的释放,同时减少了K+、Na+的释放量。沉积物磷钝化实验表明,改性沸石可有效减少沉积物TP、DRP的释放,减少释放量达80%以上。天然沸石主要通过表面吸附减少水体磷含量,其次,物理阻隔作用拓展了钝化作用的时间和空间。Al(OH)3絮凝物通过表面吸附、电中和及架桥作用可显著提高改性沸石的磷吸附量,增强沉积物磷钝化效果。
杨永琼陈敬安王敬富杨海全曾艳计永雪
关键词:天然沸石硫酸铝改性沸石
基于DRYESM模型的红枫水库水体热分层特征及关键控制因素模拟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水温结构是湖库生态系统演化的重要基础,热分层稳定性对深水湖库水体物理、化学和生物演化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水体热分层特征及关键控制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DYRESM水动力模型模拟了红枫水库2014年全年的水温变化特征,并对影响水体热分层结构的关键控制因素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1) DYRESM水动力学模型可有效模拟红枫水库的水体热分层特征及时间演化规律,可准确预测水体热分层形成和消亡的时间及去分层强度。2)气温变化对水库水体热分层具有明显影响,增温可加速水体热分层的形成,造成温跃层下潜和去分层延迟;短波辐射的增强(<40%)不会对红枫湖水温结构造成明显影响,但可导致去分层发生时间后延;风速是水体热分层稳定性的敏感因素,当风速增加40%后,热分层演化发生较大变化,表现在6~9月份中层及底层水温大幅升高(从9℃上升到14℃),去分层时间提前30天,相应造成分层期缩短。
陆顶盘王敬富陈敬安张润宇杨海全邹银洪金祖雪
关键词:气温短波辐射风速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