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京佳

作品数:4 被引量:62H指数:2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黑龙江省卫生厅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肿瘤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生成
  • 1篇肾细胞
  • 1篇肾细胞癌
  • 1篇索拉非尼
  • 1篇肿瘤生长
  • 1篇晚期
  • 1篇晚期肾细胞癌
  • 1篇细胞
  • 1篇细胞癌
  • 1篇免疫
  • 1篇免疫治疗
  • 1篇浸润性
  • 1篇化疗
  • 1篇肌层
  • 1篇吉西他滨
  • 1篇家族
  • 1篇灌注
  • 1篇灌注化疗

机构

  • 3篇哈尔滨医科大...

作者

  • 3篇李京佳
  • 2篇林相国
  • 2篇许涛
  • 2篇王晓民
  • 1篇李际桐
  • 1篇隋玉东
  • 1篇徐万海
  • 1篇杨德君
  • 1篇张玉涛
  • 1篇赵江波
  • 1篇杨天啸

传媒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实用药物与临...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 探讨吉西他滨膀胱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术后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90例NMIBC患者,经尿道膀胱癌电切术(TUR-BT)后,随机分成3组,每组30例。G1组给予1 000 mg吉西他滨膀胱灌注,G2组给予2 000 mg吉西他滨膀胱灌注,P组给予吡柔比星30 mg膀胱灌注。观察并比较三组的肿瘤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随访3~24个月,中位随访15个月。G1组、G2组、P组的2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3.33%、16.67%、43.33%,G1组、G2组的肿瘤复发率低于P组(P〈0.05),但G1组、G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3.33%、26.67%、33.33%(P〉0.05)。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经过对症治疗后缓解,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在预防NMIBC术后复发方面疗效较好,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许涛李际桐杨德君隋玉东李京佳
关键词:膀胱肿瘤膀胱灌注吉西他滨
VEGF家族及其在肿瘤生长中作用的研究被引量:52
2012年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家族是一类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在血管生成和淋巴管生成中具有直接和间接的调控作用,可促进内皮细胞增殖、促进血管生成以及增加血管的通透性。VEGF/VEGFR轴由多重配基和受体质量叠加交错组成,并且受体与配基结合具有专一性,在不同的细胞中具有不同的细胞类型表达和功能.启动VEGF信号通路,触发了一个网状的信号过程,从而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转移和存活。进来研究发现,VEGF的一个重要作用表现为可动员内皮祖细胞从骨髓向远处转移从而形成新生血管,因而有必要设计和发展针对这一途径的抑制因子。随着研究的深入,VEGF促进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和与人类癌症的发病机制的关系是确定的,因此。
李京佳林相国许涛徐万海王晓民
关键词:VEGF肿瘤血管生成
索拉非尼与干扰素治疗中、晚期肾细胞癌的临床效果比较
2016年
目的:探讨索拉非尼靶向治疗中、晚期肾细胞癌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1年9月至2014年5月在我科室行肾细胞癌根治术或原发灶切除术等姑息性手术治疗的肿瘤直径≥7 cm,并术后经病理证实为中、晚期肾细胞癌,伴发转移病灶或静脉瘤栓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应用的辅助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索拉非尼靶向治疗组(8例)及干扰素免疫治疗组(12例),记录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相关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及患者使用药物治疗后退出治疗的情况。结果:免疫治疗组的药物客观反应率(50%)低于较靶向治疗组(75%),总有效率(83.3%)亦低于靶向治疗组(87.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靶向治疗组相比,免疫治疗组患者发热、口腔黏膜炎、手足综合征及皮疹等副反应的几率明显增高(P<0.05)。免疫治疗组的患者退出治疗率明显高于靶向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索拉非尼靶向治疗中、晚期肾细胞癌的效果要优于免疫治疗,且安全性更高。
杨天啸王晓民林相国李京佳赵江波张玉涛
关键词:肾细胞癌靶向治疗免疫治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