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瑾

作品数:5 被引量:5H指数:2
供职机构: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文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文学
  • 1篇读为
  • 1篇学史
  • 1篇于丹现象
  • 1篇知识
  • 1篇知识阶层
  • 1篇儒家
  • 1篇儒家思想
  • 1篇史书
  • 1篇述论
  • 1篇田间
  • 1篇女性
  • 1篇女性形象
  • 1篇菩提
  • 1篇庄子
  • 1篇左传
  • 1篇郢书燕说
  • 1篇文学经典
  • 1篇文学史
  • 1篇文学史书写

机构

  • 5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江西科技师范...

作者

  • 5篇曾瑾
  • 1篇王芳
  • 1篇刘松来

传媒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农业考古
  • 1篇新余高专学报
  • 1篇人文论丛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09
  • 2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离骚》文学经典性问题研究——以中国古代知识阶层接受解读为视角的一种考察
屈原的《离骚》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文学经典,个中缘由诸多,难以尽数。本文主要限于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接受解读的视角出发,对其经典性的内在品质和其经典化过程中的外部因素两个方面进行阐释。 全文分三部分展开论述。第一...
曾瑾
关键词:《离骚》文学经典知识阶层
文献传递
文学史书写的一种可能
2024年
近一个半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书写,无不打上了“当代”思想、观念、方法的烙印,因此,“反思”“重写”文学史的呼声亦至今未寑。《从南京到北京---明代前期的政治、历史和文学想象》一书为文学史书写的可能形态提供了很多重要的启示,体现出晚近文学史观及其方法的不断演进。是书秉持整体历史的研究路径,将文学文本置于“历史”现场,揭示历史诸因素与文化空间、文学场域之间的关联与逻辑;重视被“正史”省略的“历史细节”,打破“经典”文本与“非经典”文本的界线;同时聚焦于南京、北京、临濠三地空间的“迁转”,着力关注文学史书写的空间问题。
曾瑾
关键词:文学史
从《左传》到《列女传》中女性形象的变化被引量:3
2008年
从《左传》到《列女传》,女性形象的塑造发生了某些变化,这一方面与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相关,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形象的塑造与作者的创作目的,与当时的学术语境密切相关。随着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局面的逐步形成,儒学开始以经学的形式统治社会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刘向《列女传》中的女性形象的塑造不同于《左传》,其实质乃是用儒家的观念塑造而成。
曾瑾王芳
关键词:《左传》《列女传》女性形象儒家思想
“郢书燕说”的当代还魂——于丹现象的认识与启示被引量:2
2008年
通过分析于丹在《〈庄子〉心得》一书中的心语及"郢书燕说"式的错误,认为该书在本质上并没有真正解读出《庄子》的要义,其实质只是一部用经典作为点缀的畅销书,书中所论只不过是于丹个人在现代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人生心得。至于于丹的个人心得之所以能够引发巨大的社会反响,则主要是当下中国社会的"国学热"与大众传媒及商业运作方式相互联姻所致。
刘松来曾瑾
关键词:于丹现象庄子误读国学热
直向田间觅菩提:江西古代农禅传统发展述论
2025年
农禅制度是禅宗为适应中国古代社会“以农立国”的基本形态以及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而建立的一种宗教制度,具有丰富的禅学意蕴和具体的禅法实践,与禅宗的兴衰密切相关。中唐之后,江西是禅宗发展的重镇,亦是农禅制度的策源地。江西农禅传统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马祖创建丛林,在“平常心是道”的禅学思想基础上,将禅宗修行贯穿于日用常行的方方面面,使农禅结合成为丛林重要的修持方式;怀海制定清规,通过普请法将农禅制度化,由此带来禅宗的独立发展和兴盛局面;曹洞宗禅师以农禅为特色的寺院建设,亦对农禅传统的赓续贡献突出。充分关照农禅制度在江西的发展,是理解禅宗在中国的发生、发展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重要视角。
曾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