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勇军
- 作品数:247 被引量:1,807H指数:24
- 供职机构:江西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 不同耕作方式对稻田净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强度的影响被引量:42
- 2015年
- 免耕技术近年来在南方稻区被广泛推广应用,但该项技术是否有利于减缓稻田综合温室效应目前并不清楚.因此,本文以双季稻-紫云英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别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稻田CH4和N2O排放、双季稻产量、土壤固碳、稻田净综合增温潜势(GWP)和温室气体强度(GHGI)的影响.试验处理包括常规翻耕(CT)、旋耕(RT)和免耕(NT).结果表明,稻田周年CH4累积排放量为233.5~404.0kg·hm-2·a-1,NT和RT处理分别比CT增加73.1%和35.1%.晚稻生长季CH4排放量占周年CH4排放量的53.7%~66.5%,其中,晚稻移栽至烤田期间CH4累积排放通量占晚稻季排放总量的77.0%~81.3%.稻田N2O累积排放量为4.00~4.82 kg·hm-2·a-1(以N计),但各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稻田年固碳量为0.36~1.31 t·hm-2·a-1(以C计),其中,NT处理比CT和RT处理分别增加148.4%和261.0%.双季稻周年产量为15.2~17.1 t·hm-2,耕作方式对产量没有显著影响.稻田净GWP为5095.4~7788 kg·hm-2(以CO2当量计),其中,RT和NT处理分别比CT增加52.8%和32.2%.稻田GHGI为0.30~0.46 kg·kg-1(以每kg粮食产量产生的CO2当量计),其中,RT和NT处理分别显著高于CT处理50.1%和45.3%.综上所述,免耕在短期内会增加稻田温室效应,但可以促进土壤固碳量的显著增加,因此,其固碳减排的长期效应还有待观测.
- 成臣曾勇军杨秀霞黄山罗亢石庆华潘晓华商庆银
- 关键词:耕作方式土壤固碳稻田
- 双季直播晚稻品种筛选及抗倒伏能力研究被引量:8
- 2020年
- 【目的】筛选适宜双季稻地区直播的高产、稳产及抗倒伏晚稻品种,为此类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适宜江西省赣北地区种植的24个晚稻品种(品系)为试验材料,进行人工模拟机械直播种植,比较各供试品种的生育期、成穗率、产量构成、干物质积累动态、SPAD值及抗倒伏能力。【结果】聚类分析表明,高产类型的水稻品种有永3优华占、甬优1538、盛泰优9712和岳优27,低产类型有玉针香、隆晶优8129、玉晶91、原香优361、美香占2号和五山丝苗,其余为中产类型。此外,高产品种比中、低产品种平均增产了13.33%和44.32%。同低、中产品种相比,高产品种有效穗数和成穗率显著增加,且每穗粒数、结实率、总颖花量、千粒重和日产量均显著提高;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均最多,茎鞘和叶片的表观输出量、物质输出率和表观转换率均显著增加;高产品种叶片SPAD值在各时期都高于中产和低产品种;高产品种株高较低,重心高度低,节间茎壁较厚,各节间倒伏指数降低,抗倒伏能力强。在直播条件下,高产品种具有生育期适宜、成穗率高、穗大、总颖花量大、结实率和日产量高、各生育期SPAD值高、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大、茎鞘和叶片物质输出及转化率高、抗倒伏能力较强等特性。【结论】水稻品种永3优华占、甬优1538、盛泰优9712和岳优27作晚稻直播栽培产量较高,抗倒伏能力较强,适宜在江西作为双季直播晚稻品种栽培。
- 何汛锋李祖军田雪飞李辰彦曾研华曾勇军吴自明李辉婕
- 关键词:晚稻直播抗倒伏能力
- 播期对南方双季晚籼稻温光资源利用、产量及品质形成的影响被引量:18
- 2021年
- 调整播期可以改变水稻生长发育中的环境气候条件,对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调节水稻生育进程及提升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南方双季晚籼稻优质丰产与温光资源相适应的播种期,本研究选用万象优华占、象牙香珍和美香占2号等3个晚籼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6月10日、6月20日、6月30日共3个播期,研究播期对双季晚籼稻品种温光资源利用、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供试品种在不同生育阶段日均温度和有效积温、全生育期和齐穗至成熟期阶段的日照时数均呈递减趋势,而全生育期天数无明显变化;产量以6月20日播种的最高,早播(6月10日)会导致显著减产,而晚播(6月30日)虽然也会导致减产,但差异不显著;随播期推迟,晚籼稻品种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变优,但不利于改善食味品质,对营养品质无显著影响。在南方双季晚籼稻实际生产中,不建议早播,应根据品种不同进行适期播种或适当晚播,能使水稻更合理有效地利用温光资源,有利于协调水稻高产和品质提升。
- 徐俊豪解嘉鑫熊若愚郭琳谭雪明曾勇军石庆华潘晓华曾研华
- 关键词:晚籼稻播期生育期稻米品质
- 不同施氮水平对杂交水稻保持系源库特征的影响被引量:2
- 2014年
- 为了明确不同施氮水平下杂交水稻保持系的源库特性差异,以2个杂交水稻保持系中9B和优1B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保持系的源(叶片)、库(籽粒)及其相互关系(粒叶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可增源,但施氮过多不利于灌浆期间保持较高的光合绿叶面积。高氮条件下中9B的籽粒潜在库容(总颖花数)和现实库容(实粒数)均增加,而优1B籽粒库容量却有降低趋势。不同杂交水稻保持系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的源库关系随籽粒灌浆进程而变化,粒叶比大小取决于各时期单位绿叶面积所承担的总颖花量和结实粒数。
- 杨玲娟张卫星张伟贵曾勇军余姜刘凯凯
- 关键词:杂交水稻保持系施氮量源库特征
- 不同直播方式与杂草防除时期对稻田杂草发生及早籼稻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7
- 2020年
- 为探明不同直播方式下稻田杂草最佳防除时期,本试验以杂交稻柒两优2012为供试材料,设置旱直播、湿直播和水直播3种直播方式与播后2叶1心前除草(C1)、2叶1心至3叶1心除草(C2)、全生育期除草(C3)及全生育期不除草(CK)4个处理,研究不同直播方式与杂草防除时期对稻田杂草发生及早籼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水直播和湿直播相比,旱直播方式可显著提高早籼稻出苗率,且土壤中稗草、千金子等禾本科杂草发生严重,而水直播和湿直播方式下水莎草、鸭舌草等水生性杂草发生严重;在播后3~29 d左右,旱直播方式下杂草发生相对较严重,但在播后43 d杂草发生量显著低于水直播和湿直播处理;对于水稻全生育期来说,旱直播杂草发生密度总体下降12.57%~15.72%,且杂草生物量显著低于水直播和湿直播,鲜、干重分别平均下降65.83%、57.45%及69.73%、59.04%。相关分析表明,杂草生物量与直播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呈极显著负相关,其中播后15~22 d杂草的发生对早籼稻产量降低影响显著。与CK相比,各杂草防除处理均显著提高早籼稻产量,表现为C3>C1>C2>CK,增产17.91%~31.21%,且C1是杂草防除的最佳时期,其中旱直播增产效应高于湿直播和水直播处理,产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的提高。总体来说,不同直播方式杂草发生因生育期而异,旱直播有利于降低直播田杂草发生量,且在播后至2叶1心期前防除杂草利于水稻增产增效,其中旱直播方式明显。
- 周燕芝陈丽明王文霞李祖军曾勇军谭雪明胡水秀石庆华潘晓华曾研华
- 关键词:直播稻直播方式杂草发生规律
- 不同灌溉方式对南方优质食味晚籼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被引量:26
- 2021年
- 【目的】探明南方优质食味晚籼稻产量、品质对不同灌溉方式的响应特征。【方法】于2018—2019年在江西农业大学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上高创新基地,开展不同灌溉方式对优质食味晚籼稻产量及稻米品质影响的大田试验,水分处理设置常规灌溉(CK)、持续淹水灌溉(CFI)和间歇灌溉(AWD),供试品种为优质食味籼稻泰优871与普通食味籼稻荣优华占,分析测定稻田水分利用率、产量形成和稻米品质。【结果】不同灌溉方式对供试品种的产量构成和稻米品质存在显著影响,且2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品种间存在一定差异。与CK和CFI处理相比,2年AWD处理总水分利用率分别增加了18.2%—62.5%、41.2%—91.7%。相比CK,AWD与CFI处理有增加2个供试品种产量的趋势,但优质食味籼稻品种产量无明显变化,仅2018年普通食味籼稻品种产量在AWD处理下增加显著,增产原因主要在于每穗粒数增加明显。AWD处理总体有利于稻米加工品质,而与CK和AWD处理相比,CFI处理则显著降低了稻米的垩白率和垩白度,有利于外观品质的改善。不同灌溉处理下不同食味类型品种直链淀粉含量存在年度间差异,2019年AWD较CFI处理显著增加了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同时,2年AWD较CFI处理也显著增加不同食味类型品种的胶稠度、峰值黏度及崩解值,且降低了消减值,提升了稻米的适口性,而CFI处理较CK与AWD处理则显著增加稻米的蛋白质含量,但不同灌溉方式对优质食味籼稻品种直链淀粉、营养品质与稻米RVA谱特征值的影响效应要高于普通食味籼稻品种。【结论】间歇灌溉处理提高了供试品种的水分利用率,有利于增加优质食味籼稻产量,改善了稻米加工,但不利于外观品质的改善,同时间歇灌溉处理可降低消减值及稻米蛋白质含量,提升胶稠度、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及崩解值,有利于改善稻米蒸煮食味的适口性;而持续淹水灌溉有�
- 熊若愚解嘉鑫谭雪明杨陶陶潘晓华曾勇军石庆华张俊才硕曾研华
- 关键词:节水灌溉水分利用率稻米品质
- 石灰与猪粪配施对双季优质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 2025年
- 以优质食味水稻品种柒两优2012(早稻)和泰优871(晚稻)为试验材料,设置施用化肥(NPK)、猪粪代替50%的化肥氮(1/2N+M)和石灰与猪粪有机肥配施(1/2N+M+L)3个处理,以探明石灰与猪粪配施对双季优质稻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加工品质上,与NPK相比,早稻季的1/2N+M和1/2N+M+L在2019年分别使精米率提高1.20和2.18个百分点;在2020年分别提高整精米率1.40和1.76个百分点。在外观品质上,与NPK相比,早稻季的1/2N+M和1/2N+M+L在2020年分别降低垩白粒率3.65和4.99个百分点,降低垩白度1.45和1.52个百分点;晚稻季的1/2N+M+L在2019年降低垩白度3.11个百分点。在食味品质上,与NPK和1/2N+M相比,早稻季的1/2N+M+L在2019年分别降低直链淀粉含量1.27和1.01个百分点,提高胶稠度4.74%和7.19%。与1/2N+M相比,晚稻季的1/2N+M+L在2020年降低直链淀粉含量0.89个百分点,提高胶稠度2.37%。与NPK相比,晚稻季的1/2N+M+L在2020年使消减值降低8.58%;在2019和2020年使崩解值分别提升38.04%和11.22%。在卫生品质上,与NPK相比,1/2N+M显著增加了2020年早稻精米中的镉含量;而与1/2N+M相比,1/2N+M+L显著降低了镉含量。因此,石灰与猪粪配施在提高土壤肥力的同时有利于改善双季优质稻的加工、外观、食味和卫生品质。
- 邓洲龚晨旭何宇轩曾勇军黄山
- 关键词:双季稻土壤酸化稻米品质
- 不同处理对萝卜芽苗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被引量:6
- 2013年
- 采用不同浸种时间、培养温度、G如(赤霉素)溶液处理,对萝卜芽苗菜的生长速度、产量和品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浸种时间显著影响萝卜种子的发芽率,其中,浸种12h萝卜种子发芽率最高,平均发芽率为89.66%,同时,浸种12h的萝卜芽苗菜产量、Vc和蛋白质含量均高于其它处理;不同温度下培养可显著影响萝卜芽苗菜的苗高和产量,最佳的生长温度范围为20-25℃;在萝卜芽苗菜生长期间,喷施不同浓度的GA,溶液对萝卜芽苗菜的苗高和产量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以500mg/LGA,处理产量最高,同时萝卜芽苗菜中vc和蛋白质含量与对照相比显著提高。
- 周庆红曾勇军唐杰杨寅桂
- 关键词:萝卜芽苗菜GA3VC蛋白质
- 赣北地区直播早稻品种的筛选及其丰产性研究被引量:10
- 2019年
- 为筛选适宜赣北地区的直播早稻品种及明确其丰产特性,以适宜江西省种植的21个早稻品种(组合)为试验材料,在南昌进行大田直播种植,比较分析了不同品种生育期、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特征。结果表明,鄱优364、荣优286、两优287、荣优2933、荣优2994和荣优3327等品种生育期偏长,不适宜直播栽培;其余生育期适宜的15个品种中,陵两优722、柒两优2012、优I156和淦鑫203产量高,具有多穗、大粒和日产量高的特点,直播栽培能够获得高产;而潭两优83产量中等、生育期短,直播栽培可协调生育期长的晚稻品种搭配,实现晚稻的高产和稳产。经聚类分析,陵两优722、柒两优2012、优I156和淦鑫203为高产品种,株两优538、嘉育948、荣优2933和中早25为低产品种,其余为中产品种。对不同产量水平品种的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特征进行分析,发现高产品种表现出穗多、粒质量大、日产量高,抽穗期叶面积指数较高,穗分化期干物质积累量大,茎鞘物质输出及转化率高的特点。试验结果可为赣北地区直播早稻品种的选择和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 谭义青李祖军陈丽明方加海谭雪明吴自明曾勇军石庆华曾研华
- 关键词:直播早稻丰产性
- Ⅱ优明86中稻蓄留再生稻高产栽培特性研究被引量:4
- 2007年
- 选用Ⅱ优明86作中稻蓄留再生稻栽培,研究其物质生产、吸肥特性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Ⅱ优明86作中稻蓄留再生稻栽培,是一个主季生物量大、穗大粒多粒重、产量高且再生能力强的组合,适合在江西省双季稻区作再生稻种植。要发挥其高产特性,全生育期需保证供纯N 400 kg/hm2。生产100 kg稻谷,主季约需供N2.83 kg,再生稻2.11 kg。本试验条件下,基蘖肥占40%施N 108 kg/hm2、穗粒肥占60%施N 162 kg/hm2较合适;促芽肥以收割前10 d施下为好,促苗肥宜在主季收割后越早施用越好。
- 李木英石庆华王忠明潘晓华谭雪明曾勇军曾梅花
- 关键词:中稻再生稻高产栽培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