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莎莎
- 作品数:17 被引量:18H指数:2
- 供职机构: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艺术政治法律更多>>
- 高职院校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精准资助体系构建——以江苏省为例
- 2023年
- 少数民族贫困学生资助工作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区别于一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因其生活习性、生活环境和专业基础现状存在很大的差异,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群体内部也各不相同,因而对资助体系的精准构建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对江苏高职院校少数民族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研究,从资助策略、体系建设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提出如何改进高职院校少数民族贫困学生资助工作,以实现精准资助和育人。
- 施莎莎
- 关键词:高职院校少数民族贫困学生
- 一种舞蹈柔性训练装置
- 本实用新型涉及舞蹈训练器材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舞蹈柔性训练装置,包括底板,底板的上侧设有支撑横板和顶板,支撑横板上设有弧形托;顶板的底部连接有拉绳,拉绳的底端设有吊环;所述舞蹈柔性训练装置还包括用于调节顶板高度的调节...
- 施莎莎
- 文献传递
- 美育视域下的高校舞蹈人才培养模式——评《舞蹈教育与美育探析》被引量:6
- 2022年
- 广义美育即"美感教育",以美学为基础引导学习者用"美的态度""美的手段""美的眼光"获得美的体验,其独特性在于"美的标准"相对灵活,每一个人都可以基于自身经验理解"什么是美",并基于"美的感受"来引导个体的生命、生活、生长发展。因此,广义上的美育不被形式约束、不受途径限制、不以成就为准,但它并不能彻底脱开狭义美育(即艺术教育)。
- 施莎莎
- 关键词:美感教育高校舞蹈舞蹈教育美育
- 精准资助视角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研究
- 2022年
- 精准资助是提升资助绩效水平的内在要求,其工作起点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存在表征信息不对称和失真、家庭致贫因素复杂且具有波动性、认定标准单一和方法有限等问题。循环实施“望、闻、问、切”四阶段认定工作和建设“三位一体”保障机制,有利于精准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
- 施莎莎
- 高职院校教师应用研究能力的现状、困境与提升策略被引量:8
- 2022年
- 教师应用研究能力是高质量完成“双高计划”建设任务的关键能力。文章通过对56所高水平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建设中期自评报告(告示稿)的截面数据和2020—2022年的年度报告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发现,近一半的高水平高职院校教师整体应用研究水平较低。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在准入、发展、双师认定和制度保障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建议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加高学历高技能的职业教育师资供给,构建集中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培训体系、提升教师关键能力培养的实效性,建立不同等级的评价标准体系、分类管理“双师型”队伍,优化激励政策供给组合、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等,以提高教师的应用研究能力。
- 彭友施莎莎
- 精准资助视域下职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体系构建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就业精准帮扶是精准资助思想的体现和落实,对于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阐释家庭经济困难生、就业精准帮扶的含义,分析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就业帮扶的重要性,研究探讨精准资助视域下职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体系构建方式,以期能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加高效的帮助。
- 施莎莎
-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
- 高校辅导员入职的方法及途径研究
- 2011年
-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辅导员角色并非单一角色,而是复合多元的角色。
- 施莎莎
- 关键词:辅导员
- 如何构建以人为本的高职学生管理体系
- 2017年
- 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学生的管理体系建设是重点内容之一,将直接的影响到未来的学校建设,也将关系到未来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因此,在当前阶段一定要重视高职的学生管理体系建设,从而为学生管理效果提升和学校发展做出贡献。本文主要对构建以人为本的高职学生管理体系进行了分析,希望为未来教育发展提供更多可靠的保障。
- 施莎莎
-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职学生管理体系
- 现代教育思想与普及舞蹈教学的融合
- 2011年
- 现代教育思想与普及舞蹈教学的融合的关键在于创新,而创新需要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这就需要对我们现阶段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进行彻底变革。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要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 施莎莎
- 关键词:现代教育思想舞蹈教学
- 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的长效机制建设——基于社会资本与互动治理理论的整合视角
- 2025年
- 大学生志愿者已成为参与社区治理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然而其作用的有效发挥常受制于机制不健全等现实瓶颈。基于社会资本理论(SCT)与互动治理理论(IGT)的整合视角,选取了东、中、西部地区的3所代表性高校,通过多案例比较分析,结合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系统剖析了当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模式、挑战与成效。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结果表明,社会资本的积累(特别是信任与网络)显著正向影响互动治理的质量(如校社协同效率),而结构化的互动治理实践亦能显著促进社会资本的增值,形成良性循环。服务“碎片化”、供需结构性错位、校社对接壁垒、激励与评估体系不完善、跨区域协同不足等问题依然普遍存在,且呈现地域性差异。基于此,构建“高校—社区—志愿者”三方联动机制,并从战略规划与顶层设计、多元主体协同体系、智慧化平台支撑、精准化激励与科学评估、系统化能力建设五个维度,细化了适应不同情境、具有普适性与韧性的长效机制建设路径,旨在为优化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提供更具深度的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 施莎莎王艳
-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结构方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