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进

作品数:17 被引量:100H指数:5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科技厅社会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手术
  • 4篇肿瘤
  • 3篇术后
  • 3篇切除
  • 3篇鼻窦
  • 2篇等离子射频
  • 2篇等离子射频消...
  • 2篇等离子射频消...
  • 2篇血管
  • 2篇咽旁
  • 2篇咽旁间隙
  • 2篇咽旁间隙肿瘤
  • 2篇咽瘘
  • 2篇引流
  • 2篇引流术
  • 2篇射频
  • 2篇射频消融
  • 2篇射频消融术
  • 2篇声门
  • 2篇声门型

机构

  • 17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东南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7篇徐进
  • 6篇陈曦
  • 5篇陈海兵
  • 4篇徐其昌
  • 4篇邢光前
  • 3篇李猛
  • 3篇陈若希
  • 2篇林子萍
  • 2篇董伟达
  • 2篇陈仁杰
  • 1篇尹林
  • 1篇吴幼章
  • 1篇许万云
  • 1篇朱风仪
  • 1篇乔明哲
  • 1篇时海波
  • 1篇王协锋
  • 1篇刘宁
  • 1篇李芳丽
  • 1篇殷敏

传媒

  • 4篇江苏医药
  • 4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解剖学研究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中国耳鼻咽喉...
  • 1篇临床耳鼻咽喉...

年份

  • 3篇2025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8
  • 1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0
  • 1篇1999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诱导化疗在下咽中晚期鳞状细胞癌中的应用研究
2022年
目的探究诱导化疗在中晚期下咽鳞状细胞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下咽鳞癌患者治疗方式,其中诱导化疗组22例,化疗结束后达到疾病稳定及以上患者序贯同步放化疗或放疗,否则行手术治疗;手术组32例,其中行全喉切除20例,部分喉切除12例,术后辅助放疗或同步放化疗。比较两组的生存时间、无进展生存期、保喉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随访时间4至5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8.5个月,诱导组中位生存时间10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0个月,手术组中位生存时间20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8个月,生存分析曲线提示10个月时诱导组生存率93.3%,无进展生存率93.3%,手术组生存率90.6%,无进展生存率86.7%,无统计学差异。截至随访结束,诱导组保喉率100%,手术组保喉率37.5%。诱导组最常见血液系统不良事件,其中3级2例,对患者依从性无影响。结论中晚期下咽鳞癌患者行诱导化疗,根据缓解率选择序贯治疗方案,在不降低患者生存率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上保留患者喉功能,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可成为下咽鳞状细胞癌患者治疗的重要手段。
卫亚楠陈海兵陈若希徐进陈曦
关键词:化疗
手术治疗侵入颅内巨大鼻咽纤维血管瘤一例报告
2000年
陈仁杰徐其昌吴幼章徐进马华安
关键词:鼻咽纤维血管瘤外科手术病例报告
Le FortⅠ截骨入路至斜坡的应用解剖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 为LeFortⅠ截骨入路切除斜坡区病变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随机选取经福尔马林保存的成人尸头 1 5具 ,用显微解剖技术对LeFortⅠ截骨入路从显露范围、安全程度、美容效果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 斜坡区与脑桥、延髓腹侧及第Ⅴ~Ⅻ对脑神经关系密切 ,两侧毗邻破裂孔、颈内动脉、内耳门及颈静脉孔。颈内动脉管外口、破裂孔、颈静脉孔距中线最小间距分别为 2 2 9、8 4和 1 9 5mm。LeFortⅠ截骨入路与前方、侧方入路相比 ,具有手术野开阔、手术操作安全性高、对斜坡区显露良好 ,面部无瘢痕的优点。结论 了解斜破区各结构的形态及相互间的毗邻关系 ,可提高该区相关手术时的安全度和成功率 ,LeFortⅠ截骨入路可作为斜坡及其周围区域病变手术的一种良好选择 ,值得推广。
徐进刘宁朱风仪邢光前尹林徐其昌
关键词:LE手术入路应用解剖学
术腔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术对预防喉全切除术后咽瘘的重要性探讨
徐进
肿瘤组织微小RNA-542-3p、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特征与脑胶质瘤术后复发的关系及预测价值
2025年
目的:探讨肿瘤组织中微小RNA-542-3p(miR-542-3p)、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与脑胶质瘤手术后复发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实施手术治疗的脑胶质瘤患者91例进行临床研究,其中43例患者于术后1年出现术后复发(复发组)、48例患者手术后1年检查未出现复发病灶(非复发组),对比两组第一次手术后病灶组织标本中的miR-542-3p、VCAM-1蛋白表达差异,并分析miR-542-3p、VCAM-1蛋白表达与胶质瘤术后复发的关系及其预测复发的价值。结果:复发组患者脑胶质瘤组织中miR-542-3p表达水平低于非复发组,复发组患者脑胶质瘤组织中VCAM-1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非复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发组患者脑胶质瘤组织病理学分级≥Ⅲ级患者占比、低分化患者占比、非全切手术方式患者占比、肿瘤浸润率均高于非复发组,复发组患者术后放化疗患者占比低于非复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iR-542-3p表达降低、VCAM-1蛋白阳性表达、手术范围非全切是脑胶质瘤手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miR-542-3p表达、VCAM-1蛋白预测脑胶质瘤手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784(95%CI:0.690~0.877)、0.725(95%CI:0.621~0.829)。结论:脑胶质瘤组织中miR-542-3p表达、VCAM-1蛋白表达与肿瘤手术后复发有密切关系,用于临床预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列祥王协峰何裕超蔡畅付宪华李猛徐进姜宁陈宏璘
关键词:胶质瘤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复发
等离子及内镜系统辅助下口内径路治疗咽旁间隙肿瘤疗效分析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探讨在等离子及内镜系统的辅助下口内径路咽旁间隙肿瘤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CT和(或)MRI检查,均在等离子及内镜系统辅助下进行口内径路手术。术后密切随访,随访时间为8~5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8个月。结果:20例患者中良性肿瘤共18例(90%),恶性肿瘤2例(10%),肿瘤最大直径(4.4±1.6) cm,手术时间(79.00±30.03) min,术中出血量(23.63±22.20) mL,术后疼痛VAS评分2.8±1.4。17例完整切除,3例术后复发,包括1例滑膜肉瘤远处转移后死亡患者。2例出现术后并发症,1例神经纤维瘤出现声音嘶哑,1例神经鞘瘤出现伸舌偏斜。结论:等离子及内镜系统辅助下口内径路治疗咽旁间隙肿瘤具有颈部不留瘢痕、患者易于接受、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反应轻、恢复快等特点。但对原发恶性病变,广泛或高度血管化的病变,肿瘤位于颈内动脉外侧、上极与颅底距离小于2 cm或向外侧侵犯腮腺深叶,术前或术中考虑多形性腺瘤较大无法完整切除时,仍建议行外部入路手术。
龚霄阳卫亚楠林子萍乔明哲董伟达徐进陈海兵陈曦
关键词:咽旁间隙肿瘤口内径路等离子
早期声门型喉癌微创治疗疗效回顾性分析被引量:16
2018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支撑喉镜下微创手术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的疗效。方法:159例早期声门型喉癌患者,行支撑喉镜下微创手术治疗,其中115例行低温等离子手术,44例行电刀切除,评估患者肿瘤复发率及无瘤生存率。结果:患者无出血、呼吸困难、大咯血等严重并发症。随访满2年120例中,等离子组复发率10.98%(9/82例),电刀组复发率13.16%(5/38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侵犯前联合复发率17.14%(6/35例)高于未侵犯前联合9.41%(8/85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等离子组与电刀组患者4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5.02%和81.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声门型喉癌行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安全、可靠,创伤小,能完整切除肿瘤,尽可能保留喉功能,术后复发率低。可以用于早期声门型喉癌的治疗。
徐进陈海兵陈曦汪李琴陈若希
关键词:声门型喉癌等离子射频消融术生存率
改良内侧上颌骨切除术治疗21例鼻息肉病
2002年
目的:探讨鼻息肉病的可行性手术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21例鼻息肉病患者一侧行唇龈沟径路,保留下鼻甲的改良内侧上颌骨切除术(modifiedmedialmaxillectomy,MMM);另侧行单纯鼻息肉摘除和鼻内筛窦切除术,并作为对照组。结果:术后随访12~34个月,平均20个月;改良内侧上颌骨切除术侧未见复发,另侧复发6例,两组复发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改良内侧上颌骨切除术使鼻息肉病患者术后复发率显著降低,治疗效果显著,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的治疗手段。
徐进邢光前李芳丽
关键词:鼻息肉病复发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人类乳头状瘤病毒和EB病毒DNA表达的研究被引量:4
2002年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 (IP)与人类乳头状瘤病毒 (HPV)和EB病毒(EBV)的关系。方法 对 2 8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病理组织标本 ,用多聚酶链反应 (PCR)进行HPV和EBV的DNA检测。结果  2 8例IP标本中 10例HPV DNA阳性 (35 7% ) ,4例EBV DNA阳性 (14 3% )。 6例伴不典型增生的IP标本中HPV DNA阳性 4例 (6 6 7% ) ,其中 1例同时伴EBV DNA阳性 ;2 2例不伴不典型增生的IP标本中HPV DNA阳性 6例 (2 7 3% ) ,3例EBV DNA阳性 (13 6 % )。IP伴不典型增生组和IP不伴不典型增生组的HPV DNA检出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HPV感染在IP的发生过程中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EBV与IP的发生无明显关系。
徐进徐其昌邢光前武景阳
关键词: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多聚酶链反应人类乳头状瘤病毒EB病毒DNA
头颅CT环池分级、D-二聚体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2025年
目的探讨头颅CT环池分级联合D-二聚体(D-D)、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预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近期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4年5月在医院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65例为研究对象,均行开颅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分析预后不良和预后良好患者临床资料及术前头颅CT环池分级、D-D水平、GCS评分等指标的差异,并分析头颅CT环池分级、D-D水平、GCS评分在预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近期预后不良的价值。结果与预后良好患者比较,预后不良患者年龄、头颅CT环池分级Ⅰ~Ⅱ级,D-D水平和GCS评分<6分占比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和预后良好患者C反应蛋白、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颅CT环池分级、D-D水平、GCS评分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近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三者联合预测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941(95%CI:0.906~0.975),高于头颅CT环池分级、D-D水平和GCS评分单独预测的曲线下面积。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包括头颅CT环池分级、D-D水平、GCS评分,基于三者构建的模型在预测患者预后方面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张列祥何裕超蔡畅付宪华李猛徐进姜宁王协锋陈宏璘
关键词:头颅D-二聚体格拉斯哥昏迷量表重型颅脑损伤近期预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