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玮晔
- 作品数:49 被引量:150H指数:7
- 供职机构: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天津市科技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政治法律建筑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肝移植术后脾动脉盗血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 2009年
-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脾动脉盗血综合征(SASS)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012例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受者SASS的发生情况,并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受者性别、原发疾病、术前血小板水平及移植肝与受者的重量比(GRWR)等指标对SASS发生率的影响。SASS的诊断采用B型超声筛查与动脉造影检查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均采用超选择性盗血动脉介入栓塞方法。术后对受者进行了8~36个月的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有11例肝移植受者术后确诊为SASS,均发生于肝移植术后1个月内,平均(13.63±10.93)d,其发生率为1.09%(11/1012);受者的性别、原发疾病或术前血小板计数对肝移植术后SASS发生率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GRWR较低者,SASS发生率较高(P〈0.01)。经介入治疗后,11例受者存活情况良好,移植肝血流恢复正常,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无血栓、缺血性胆道并发症发生。1例受者经介入治疗后脾脏周边部出现小片状梗死灶,其余10例受者脾脏无明显异常。结论肝移植术后发生的SASS无明显特异性表现,应重视对GRWR较低受者的排查;采用B型超声筛查与动脉造影检查可以早期确诊;确诊后对盗血动脉进行超选择性介入栓塞治疗效果理想。
- 潘澄田大治史源张威陈光张建军张玮晔沈中阳
- 关键词:肝移植脾动脉
- 马斯特里赫特Ⅱ类心脏死亡捐献模型的建立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 建立一种稳定的马斯特里赫特Ⅱ类心脏死亡捐献模型.方法 选取巴马小型猪12头,以静脉推注氯化钾的方法诱导心跳骤停,继而通过心肺复苏机给予30 min标准心脏按压,5 min不接触时间之内无心电活动及自主呼吸,宣布死亡.建立模型过程中持续监测生命体征、肝脏血流,并检测肝脏功能、血气分析及肝脏病理变化.结果 所有实验猪静脉推注氯化钾后出现室颤,心肺复苏过程中平均动脉压迅速降至30 mmHg(1 mmHg=0.133 kPa)以下,肝脏血流100 -140 ml/min,为基础值的14%- 20%.宣布死亡时pH值显著降低,乳酸显著升高,病理检查提示肝细胞出现肝窦阻塞,弥漫性肝细胞水样变性.结论 静脉推注氯化钾,继而给予心肺复苏的方法可以建立一种稳定的马斯特里赫特Ⅱ类心脏死亡捐献低血压模型.
- 刘蕾刘懿禾马宁史源覃虹康一生丁梅徐倩张玮晔沈中阳
- 新型双肾常温机械灌注保存装置的应用分析
- 2018年
- 目的探讨新型双肾常温机械灌注保存(normothermic machine perfusion,NMP)系统对边缘供肾保存质量的意义及相关机制,为其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选取小型猪10只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n=5):热缺血30 min后切取双侧供肾,使用NMP装置常温保存7 h后行自体肾移植术;对照组(n=5):热缺血30 min后切取双侧供肾,UW液低温保存7 h后行自体肾移植术。在各时间点比较两组动物术后移植肾血清肌酐水平、炎症因子表达、凋亡、肾皮质微循环血流、术后7 d生存率等指标。结果两组均成功在经过30 min热缺血和7 h保存后,进行自体肾移植,手术成功率均为100%。NMP保存过程压力及流量稳定,尿量逐渐增加。病理提示实验组保存1~7 h空泡变性、水样变性明显减轻,对照组各时间点供肾损伤逐渐加重,出现滴状变性、空泡变性及肾小管扩张损害。移植后24 h,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血肌酐水平明显降低,肾组织ET-1及caspase-3水平明显降低,肾皮质血流明显改善(P <0.05)。两组术后7 d存活率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双肾NMP保存,可明显减轻肾保存损伤及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保护机制涉及降低肾组织ET-1表达及改善供肾微循环,降低caspase-3水平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
- 高新谱张玮晔史源范鹏飞王清平沈中阳
- 关键词:双肾肾移植器官捐献
- 供体腹部器官簇的切取及血管分配策略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器官移植中供体肝、肾、小肠、胰腺、脾等腹部器官簇的切取、修整及分配策略。方法对13例供者通过原位腹主动脉灌注、联合肠系膜下静脉或肝门部门静脉灌注插管或单纯腹主动脉插管,进行腹部器官簇(肝胰脾肾小肠)切取,并分别对23例受者进行器官移植手术。结果完成13例供体腹部器官簇切取。6例为包含小肠的腹部器官簇,其中3例肝脏成功地应用于肝移植,小肠用于实验研究;1例分别行肝脏、小肠移植;1例拟行肝小肠联合移植,术中行肠系膜上静脉搭桥成功,行单独肝脏移植,小肠弃用;1例拟行肝十二指肠胰腺联合移植,因粘连、手术复杂而放弃手术。7例用于肝脏移植及胰肾联合移植,其中1例肝脏行右三叶与左外叶的劈离式肝脏移植。8例肝移植手术均成功,7例胰肾联合移植术后,除1例因肠瘘、1例因肠管出血而行移植胰腺切除外,胰肾联合移植成功率为71.4%(5/7)。结论器官移植中,合理进行供体腹部器官簇的灌注切取及分配,可安全、充分利用有限的供体资源。
- 蔡金贞朱志军郑虹邓永林潘澄张玮晔郭庆军冯钢田大志魏林崔子林褚志强沈中阳
- 关键词:器官移植供体
- 再次肝移植生存率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探讨再次肝移植(Re-OLT)生存率及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1999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行 Re-OLT 中符合纳入标准的74例病例进行同顾性研究,采用 Kaplan-Meier方法分析各个因素与术后生存率的相关性;并用 COX 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与术后死亡风险显著相关的因素。结果 Re-OLT 的总发生率为5.7%;其1个月、6个月、1年和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2.4%、73.8%、71.9%和68.5%;Kaplan-Meier 方法单因素分析得出10个与 Re-OLT 术后生存率相关的变量:再次手术时间、肝性脑病状态、凝血酶原时间、总胆红素水平、热缺血时间、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术后 ICU 停留时间、术后感染状态及术后并发症;最后进入 COX 回归模型的有术式、术后 ICU 停留时间和术后并发症3个变量。结论 Re-OLT 手术方式、术后 ICU 停留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是影响 Re-OLT 疗效的重要因素。
- 朱志军饶伟郑虹邓永林张雅敏张建军高伟潘澄张玮晔淮明生蔡金贞沈中阳
- 关键词:肝移植再手术生存率
- 原位肝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21例临床分析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1例因急性肝功能衰竭行原位肝脏移植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总结急性肝衰竭实施肝移植的经验。结果21例病人随访时间为3~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生存时间为1—1530d,中位生存时间为517d。病人的围手术期存活率为66.7%,1年存活率为66.7%,2年存活率为66.7%。死亡原因包括多脏器功能衰竭、颅内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急性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移植物原发性无功能。14例的远期性生存病人中,13例移植前合并乙型肝炎(乙肝),其中有1例(1/13)在术后1年出现乙肝复发。结论肝移植术是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最有效的方法,严格把握适应证、合理选择手术时机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 沈中阳朱志军郑虹邓永林潘澄郑卫萍蔡金贞张雅敏张玮晔
- 关键词:原位肝移植急性肝功能衰竭
- 西班牙器官捐献组织架构与法律管窥被引量:9
- 2015年
- 每当讨论到如何解决器官短缺的问题时,总有人发表意见,认为如果法律上能够实现假定同意的政策,将会大大增加器官捐献者的数量。而往往提到这一论点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会将西班牙在器官捐献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作为自己的论据,因为西班牙的公民死亡后捐献率曾经在全世界最高(2009年达到每百万人口34.4名捐献者[1])。这一傲人成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是假定同意这一法律规定的直接结果。但实际上,这其中存在着极大误解。
- 张玮晔
- 关键词:器官捐献捐献者协调员肾脏移植知情同意书遗体捐献
- 改良猪脑死亡模型的建立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可靠的猪脑死亡模型,为研究脑死亡模型建立过程中、脑死亡判定后的脑组织病理改变及器官移植免疫等变化提供一个更加稳定的动物模型。方法以经典的硬膜外颅内加压法为基础,在长白猪颅内置入Codman有创颅内压监测探头,在实时监测颅内压变化情况下,根据颅内压与平均动脉压(MAP)的关系进行间断颅内加压建立脑死亡模型。结果 12例实验用长白猪,1头死于麻醉意外,余11头均成功诱导脑死亡模型。经有效呼吸循环支持可维持脑死亡模型(31.3±4.7)h。通过经颅多普勒、脑电图、心电、MAP等监测显示,脑死亡模型制作过程中各参数变化平稳,脑死亡判定后,动物模型可长时间维持。结论在颅内压监测条件下建立猪脑死亡动脉模型的方法稳定可靠,易于标准化,可为脑死亡模型建立过程中及脑死亡判定后的脑功能及器官移植免疫等研究提供更加稳定的载体。
- 万晨光冯学泉李牧杜洪印张玮晔史源刘蕾沈中阳
- 关键词:脑死亡颅内压
- 婴儿心脏死亡供肾移植三例被引量:2
- 2012年
- 由于供肾短缺,每年只有极少数肾功能衰竭患者能接受肾移植,而绝大多数只能通过血液透析维持。国际上已有大量婴幼儿尸体供肾移植的报道,但新生儿尸体供肾移植的报道极少。2011—2012年,我们进行了3例婴儿(2例为新生儿)心脏死亡供肾移植,现报告如下。
- 张玮晔曾力赵颖赵闻雨仲莹张雷莫春柏朱有华
- 关键词:供肾移植心脏死亡婴儿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尸体
- 临床肝脏移植20年回顾被引量:17
- 2019年
- 目的回顾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成人及儿童肝脏移植发展历程,旨在增进学术交流,改进科技创新,携手促进学科的进步与成熟。方法分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肝脏移植发展概况,以及1998年9月至2018年9月施行成人及儿童肝脏移植患者的资料,总结器官移植中心20年间的肝脏移植重要事件与科技创新成果。结果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于1980年4月即开始尝试临床肝脏移植;1994年完成国内首例长期存活的成人肝脏移植(术后存活11年);于1998年9月正式组建肝脏移植专业团队;至今20多年的临床探索与发展历程,映射了中国肝脏移植快速发展期的年代变化特点与科技创新的嬗变过程。该中心于1999年1月开展再次肝脏移植;2000年8月开展减体积供肝小儿肝脏移植;2001年5月组织制定肝脏移植术后乙型肝炎(乙肝)复发防治方案;2002年7月开展肝肾联合移植;2004年4月开展劈离式肝脏移植(SLT);2005年8月完成首例多米诺肝脏移植(DLT);2006年10月开展小儿活体肝脏移植(LDLT);2007年8月开展成人LDLT;2007年9月完成亚洲首例同一供者活体肝肾联合移植;2009年1月开展国际首例多米诺+活体供肝双供肝肝脏移植;2011年3月开展腹腔镜辅助含肝中静脉活体右半肝供肝肝脏移植;2014年5月开展全腹腔镜下左外侧叶供肝获取;2016年4月开展同期肝胰肾多器官联合移植;2017年2月开展多米诺供肝辅助肝脏移植,同年12月开展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的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肝脏移植;2018年4月开展联合脾部分切除术的肝脏移植,同年5月开展交叉多米诺供肝(辅助肝脏移植的高致敏肾移植+儿童肝脏移植)。20年间,该团队完成及协助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省市兄弟单位开展肝脏移植累积超过1万例,其中该院单中心共完成各类型肝脏移植7?043例(成人6?005例,儿童1?038例),1998年9月至2003年3月,成人肝脏移植术后1、3、5年累积生存
- 沈中阳谷川郑虹潘澄邓永林杜洪印朱志军刘懿禾孙丽莹刘振文蒋文涛张雅敏高伟蔡金贞张建军沈文唐缨李延钧张玮晔宋红丽王政禄张弋于立新滕大洪郭庆军
- 关键词:肝脏移植团队创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