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文杰

作品数:30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滁州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艺术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文化科学
  • 8篇艺术
  • 6篇文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社会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6篇语文
  • 6篇文化
  • 5篇大学语文
  • 5篇学语
  • 4篇叙事
  • 4篇审美
  • 4篇文学
  • 4篇美学
  • 3篇大学生
  • 3篇大学语文教学
  • 3篇语文教学
  • 3篇诗学
  • 3篇人格
  • 3篇文教
  • 3篇媒介
  • 3篇民谣
  • 3篇境界
  • 3篇教改
  • 3篇教学
  • 2篇大学生健康

机构

  • 27篇滁州学院
  • 2篇浙江农林大学
  • 1篇安徽财经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河南城建学院
  • 1篇苏州大学

作者

  • 27篇张文杰
  • 3篇王运歌
  • 3篇江文贵
  • 2篇王洪所
  • 2篇王舒
  • 1篇刘艳娥
  • 1篇王昌树
  • 1篇叶盛世

传媒

  • 4篇滁州学院学报
  • 2篇重庆社会科学
  • 2篇现代语文(上...
  • 2篇中国美学研究
  • 1篇新闻世界
  • 1篇新闻知识
  • 1篇文艺评论
  • 1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学术界
  • 1篇青海社会科学
  • 1篇高等教育研究...
  • 1篇山西财经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山东理工大学...
  • 1篇湖北第二师范...
  • 1篇文化艺术研究
  • 1篇教育与教学研...
  • 1篇西部文艺研究

年份

  • 1篇2025
  • 3篇2022
  • 2篇2020
  • 4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7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传统根基与他者视野:现代美学创新的立足点--论朱光潜诗学理论与悲剧美学中的融合创新及其当代启示
朱光潜的美学理论是将西方文学、哲学、艺术理论与中国文化中的诗学元素结合起来,巧妙地融合与沟通中西两种文化,论证时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式,来阐释和分析中国诗学与戏剧中的自身特征,寻找能走进中国读者心灵的文字表达方式,在...
张文杰
关键词:美学理论诗学思想悲剧美学文化融合
丝路风情与文化寻根——《丝路情缘》叙事策略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西安70后作家巴陇锋的长篇小说《丝路情缘》从多角度多领域地挖掘了丝绸之路上的中国故事,描绘了寻祖车队所看到的西部民族浓郁的习俗风情,女主人公雅诗尔回到大唐古都的陕西,象征着实现了华裔后代传统回归与文化认同的民族梦想,再现了华夏民族传统的历史魅力与文化自信。其叙事策略体主要现在:首先,作品将丝绸之路上的浪漫传奇爱情与西部民俗风情、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融为一体;其次,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活饱满,情节一波三折,而传统诗性话语的渗透,使得整部作品充满诗意性的隐喻和象征意味;第三,西北方言俗语与当下流行语的结合,使得小说的叙事话语既具有亲和性、地方性,又具有时尚性、当下性的流行元素,能够抓住读者的审美阅读趣味。
张文杰刘艳娥
关键词:文化寻根
挖掘文学经典作品中的审美韵味——论大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解读的三个主要途径被引量:1
2012年
当前高校中的大学语文教学经常被"边缘化",教学课时安排上也不断压缩、减少,但其对文理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完善和人格心理健康的培养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古典文学修养、体验经典作品中的鲜活生命意象和凸现课堂教学的诗性语言的审美情趣,是大学语文经典解读和赏析教学教改中可以尝试的三个重要途径。
张文杰江文贵
关键词:古典意象诗性语言
碎片化叙事:视觉文化的审美新视角--论微电影的草根视角、审美风格及其商业模式带来的缺憾
近年来,微电影作为新的视觉文化形式,借助于快速传播的新媒体平台,很快成为电影文化新的视角和大众文化的新视点.微电影用简洁明快的叙事风格借助网络风生水起,可以让舆论导向的宣传迅速普及和大众化.从微电影作为草根文化所蕴含的的...
张文杰王运歌
关键词:草根文化审美风格
建构与突破:生态美学与人的生存问题——论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的建树与所谓“无人美学”的争议
2022年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高科技发展的冲击,与人类生存相关的气候、环境、水土资源等日益遭到过度开发,国际上环境美学、生态美学对人类生存处境面临的各种危机予以关注和研究。从21世纪初期开始,曾繁仁先生以“生态存在论“”生生美学“”简约生活”等介入生态美学,并展开与世界美学界的对话,这实际上是对西方美学中长期形成的“人类中心主义”思路的一种反拨,最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生态美学话语。2019年,当代美学家李泽厚对国内的“生态美学”、生命美学以及后实践美学等流派提出质疑,认为这些美学主张并是不关注人自身问题,而是“以生物本身为立场”的“无人美学”,一时间引起国内美学界许多学者的认同或质疑(如刘悦笛、曾繁仁、潘知常、杨春时、程向占等均对此做了回应)。阐释和分析曾繁仁先生在生态美学领域的建树与突破,以及生态美学与人自身生存问题的关系,积极回应李泽厚先生所谓的“无人美学”的争议,实际上旨在表明曾繁仁先生与时俱进的生态美学建树是在中西对话语境中对西方经典美学、环境美学的一种深刻反思和超越,其成就值得学术界重视。
王昌树王昌树
关键词:生态美学
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在中国演进的三个标志
2022年
从建国前后的文艺理论发展过程来看,新中国文艺理论、美学批评与学术争论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思想不断融入中国的本土化的革命实践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民性、实践性和审美性等因素越来越被中国文艺界重视。马克主义文艺美学思想在本土化融入与演进的的过程中,有三个明显的重要标志:首先是毛泽东的“延安讲话”民族化融入,接着是“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创造性的运用,最后是建国后的“美学大讨论”的学术争鸣,这样一来就将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理论与中西贯通、古今融汇的学术视野拓展开来,对于后来中国文艺美学与文艺批评走向成熟,以及具备学术理性和开放品格确立了重要的参照维度。这也对后来文艺创作中克服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束缚,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美学批评理论的创新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因而对完善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学科建设,构建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话语体系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王昌树张文杰
关键词:文艺美学
文学话语中的平民立场与民间表达——论转型时期时政民谣的大众诉求、传播语境及文学色彩
2012年
当代时政民谣的内容主要涉及政治改革、风俗习惯、人伦道德等,是社会转型时期平民百姓对世事人心及政治风气的民间表达与文学诉求。时政民谣以文学语言表达的流畅、审美形式的精炼以及尖锐泼辣的文风引人注目,加之政治上的民主诉求,借助发达的现代传播手段,因此很容易被受众广为接受和传播。了解和研究当代时政民谣的民间话语、政治诉求、平民立场、传播语境、文学色彩等,可以使读者和执政管理部门知民心、晓民情,观风俗、知盛衰,可以更好地敦促行政管理者实施为民执政、以人为本的行政策略。另外,从文化研究、通俗文学的视野对其进行考察,也可以对当代文学的风格嬗变与民间文学、大众话语的鲜活风趣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因此,对人文学者和行政决策者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价值。
张文杰
关键词:平民立场传播语境文学诉求
新纪录片《幼儿园》的叙事及多元意义
2012年
湖北电视台编导张以庆先生的纪录片《幼儿园》,其叙事风格和意义表达都令人印象深刻。对其镜头和声音、叙事及多元意义表达进行研究,可以借鉴纪录片创作如何拓展表达手段和意义空间,启迪人们对幼儿教育从人类学、社会学和教育学角度进行深入思考。
王运歌张文杰王舒
关键词:镜头声音叙事
“诗可以怨”:社会转型前后的平民话语与政治期待--从民谣传播特征看中国当代民谣的平民立场与诗学价值
2012年
歌谣是我国平民文化的重要载体,尤其是民间歌谣,更具有形式活泼、内涵丰富和感染力深厚的特点,其以独特的视角较为全面地反映出民众的生存状况和情感意愿。当代民谣是社会转型时期平民百姓对世风人心的变化,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民间评价与政治表达。与传统民歌民谣相比,当代民谣所蕴含的审美的诗体形式、通俗鲜活的大众话语、干预现实的政治期待都显得比较成熟、完美,值得当代人文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张文杰王洪所王运歌
关键词:大众话语诗学价值
传统根基与他者视野:现代美学创新的立足点——论朱光潜诗学理论与悲剧美学中的融合创新及其当代启示被引量:1
2016年
朱光潜先生的《诗论》系统地运用西方现代美学原理解释中国古典诗歌,同时也用中国古代的诗歌、诗论印证、纠正西方诗论,通过中西比较融和,获得许多"独创见解";他的《悲剧心理学》通过中西戏剧的比较,结合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和中国人的人生观念及生活态度,剖析了中国戏剧殊异于西方戏剧的原因。这种以西方学术视角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的根底结合起来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诗学批评理论以及悲剧审美特征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中国当代文艺创作与审美批评的创新,无疑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张文杰
关键词:诗学理论悲剧美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