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景榕
- 作品数:11 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三明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拓展高校德育工作空间被引量:3
- 2003年
- 人文素质教育能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自我 ,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 ,能不断提高青年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 ,学会更好地做人。它是当前做好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
- 廖景榕
-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德育
- 主体性教育视界中的高校德育
- 2005年
- 主体性教育作为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对高校德育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主体性德育体现了高校德育的本质要求,它从学生本位的角度确立德育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对高校德育的改进和实效性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廖景榕
- 关键词:主体性教育主体性德育高校德育
- 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模式探索——基于“三阶梯六层次三导向”模式
- 2025年
-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未来社会创新人才的关键一环,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三阶梯六层次三导向”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实现了顶层设计、实践平台和课程体系的优化和重构,有效破解了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的难题,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和应用型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能够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 叶志鹏廖景榕廖景榕
- 关键词: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应用型人才
- 高校德育空间观念的三个转变
- 2006年
- 在高等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从单向走向多维、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应以提高实效性为目标,树立新的发展观念,从人与社会的范围向人、社会、自然领域扩展,从学校和课堂认知走向社会和生活全方位的体验,从以个人生活为中心向以公共生活为中心外推,真正发挥高校德育在人才培养中应有的作用。
- 廖景榕
- 关键词:高校德育实效性
- 校园文化活动与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被引量:2
- 2014年
- 校园文化活动作为高校学生普遍接受和广泛参与的一种活动形式,一方面能够通过拓宽主体范围、激励客体参与、发挥介体作用、丰富环体资源等优势,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渠道;另一方面,又必须在与第一课堂的相互借重、在活动思想性与娱乐性的相互协调、在意识形态的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中才能有效发挥大众化的作用。为此,只有依据大众化的要求对活动开展进行总体安排、对活动过程分类指导、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价,才能以校园文化活动推进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廖景榕
- 关键词:校园文化活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政治教育
- 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实践思考被引量:3
- 2002年
- 高校学生道德现状的主流态势良好 ,但其易变、不稳定的情况依然存在 ,只有不断优化校园德育环境 ,更新德育观念和手段 。
- 廖景榕
- 关键词:道德素质德育
- 大学生主体地位与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
- 2015年
- 大学生在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其接受情况是衡量大众化实际效果的重要指标,应该得到切实的关注和重视。而在影响主体接受的诸多因素中,情感、利益和认知等与之关系密切。为此,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只有以情感认同培养学生的参与心理,以利益满足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以路径优化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才能有效解决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问题。
- 廖景榕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 高校德育个体价值取向问题研究
- 德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促进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教育活动,但是目前的高校德育却经常越过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直接把注意力放在满足社会的需要上,使德育难以对学生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德育个体价值是德育对于教育对象个体利益及个人发展需要满...
- 廖景榕
- 关键词:德育
- 文献传递
- 生命关怀:高校德育人本价值取向的一种选择被引量:1
- 2006年
- 高校德育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特性,决定其必须以生命关怀作为逻辑起点;要从时间维度上兼顾学生生命的现在和未来,在空间维度上关注学生生命表达的丰富和生命体验的获得;还要以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健康情感的培养和生命质量的提高,作为实现生命取向的基本路径。
- 廖景榕
- 关键词:高校德育以人为本生命关怀
- 高校德育个体性功能的理性审视被引量:1
- 2006年
- 高校德育忽视个体,呈现简单化、智育化和非生命化趋势的现实表现,使我们不得不对德育的个体性功能进行理性的审视。为此形成的态度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基本价值取向应该将学生引向希望和幸福;德育必须为学生提供一种有利于个体道德生长的价值引导环境;理想的德育个体性功能还要具备超越性的特质。
- 廖景榕
- 关键词:高校德育个体性功能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