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哲
- 作品数:17 被引量:67H指数:4
- 供职机构: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齐齐哈尔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黑龙江省卫生厅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后发性白内障病理情况与术式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后发性白内障病理情况与术式的相关性。方法二期手术植入人工品状体的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患儿60例72只眼,分别对患眼分别进行眼底镜、裂隙灯检查、二期人丁晶状体植人手术时术中取出的混浊的机化膜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探讨与一期手术方式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儿晶状体后囊膜周边部均可见残留晶状体上皮细胞向梭形成纤维细胞转化,并可见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形成珍珠小体;采用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联合后囊膜抛光术的患儿,后囊膜中央部可见多量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及晶状体上皮细胞;采用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联合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及前部玻璃体切割术,后囊膜撕囊孔缘处可见成纤维细胞及排列紊乱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后囊膜撕囊孔缘仅见少量残留品状体上皮细胞。并且术眼中央视区清亮。两种方法中央视区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有明显差异。结论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病理情况提示:采用超声乳化品状体吸出联合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及前部玻璃体切割术,可有效地预防儿童中央视区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
- 崔哲邢立臣丰亚丽张雷鸣刘平
- 关键词:后发性白内障病理术式
- 新生儿泪囊炎的综合治疗时机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分析探讨综合治疗方法对新生儿泪囊炎不同年龄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123眼)新生儿泪囊炎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泪囊区挤压按摩、泪道加压冲洗、鼻泪管探通等方法综合治疗。结果循序采用泪囊区挤压按摩、泪道加压冲洗及鼻泪管探通术能较好的治疗新生儿泪囊炎,总有效率为95.9%。其中,年龄在3个月以内的患儿泪囊区挤压按摩治愈率显著高于3个月以上的患儿(χ2=10.566,P=0.001);年龄在6个月以内的患儿泪道加压冲洗或鼻泪管探通成功率亦显著高于6个月以上患儿(χ2=6.457,P=0.011)。结论新生儿泪囊炎循序采用泪囊区挤压按摩,泪道加压冲洗,鼻泪管探通的综合治疗,并且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在最佳治疗时机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 王洪涛崔哲
- 关键词:新生儿泪囊炎
- PBL教学模式结合典型病例讨论在眼科见习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12年
- 当前我国眼科学的教学是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使学生没有太多的思维空间,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眼科学与内、外、妇、儿科学课程相比,课时少,内容多。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不当眼科医生,有无眼科知识都不重要,因此把精力主要放在考试课程中,对于考查课的眼科学普遍重视不够。加之见习学时有限,不进行临床实习等因素,致使学生对眼科学课程的学习不够扎实。很多医学生参加工作之后,对于眼科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很少,
- 崔哲邢立臣丰亚丽张雷鸣
-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典型病例考试课程医学生眼科医生
- 新生儿泪囊炎综合治疗时机的临床研究
- 2010年
- 【目的】分析探讨综合治疗方法对新生儿泪囊炎不同年龄组患儿治疗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123眼新生儿泪囊炎患儿,采用泪囊区挤压按摩,泪道加压冲洗,鼻泪管探通等方法综合治疗。【结果】循序采用泪囊区挤压按摩、泪道加压冲洗及鼻泪管探通术能较好地治疗新生儿泪囊炎,总有效率为95.9%。其中,年龄3月以内的患儿泪囊区挤压按摩治愈率显著高于3月以上的患儿(χ2=7.485,P=0.006);年龄6月以内患儿泪道加压冲洗或鼻泪管探通成功率亦显著高于6月以上患儿(χ2=4.665,P=0.031)。【结论】新生儿泪囊炎循序采用泪囊区挤压按摩,泪道加压冲洗,鼻泪管探通的综合治疗,并且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在最佳治疗时机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 高晓宇崔哲高晓明
- 关键词:新生儿泪囊炎
- 双针可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双针可调节缝线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将46例青光眼患者(58只眼)分为两组,A组(30只眼)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B组(28只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观察两组术后滤过泡及前房情况和眼压水平。结果:术后1年眼压<21mmHg者,A组为93.3%,B组为71.4%,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术后形成Ⅰ、Ⅱ型滤过泡病例数A组高于B组,术后浅前房低眼压发生率A组低于B组。结论:双针可调节缝线,可有效控制术后房水滤过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 王朝球崔哲
- 关键词:青光眼小梁切除术
- 儿童先天性白内障不同术式后发性白内障形成的病理学分析被引量:12
- 2008年
- 目的探讨预防儿童后发性白内障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先天性白内障患儿50例69眼,按不同手术方式(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术、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联合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及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联合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及前部玻璃体切割术)分为Ⅰ、Ⅱ、Ⅲ3组,术后随访3~48个月,对各组术眼进行眼底镜、裂隙灯、组织病理学及电镜检查。结果3组术眼晶状体后囊膜周边部均可见残留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s,LECs)向梭形成纤维细胞转化,并可见残留的LECs形成半透明的球形Elschnig珍珠小体;晶状体前囊膜亦可见少量残留的LECs及Elschnig珍珠小体。Ⅰ组后囊膜中央部可见多量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及LECs;Ⅱ组后囊膜撕囊孔缘处可见成纤维细胞及排列紊乱的LECs,术眼视区中央部的增生膜内可见多量的羽毛状胶原原纤维;Ⅲ组视区中央无增生膜形成,后囊膜撕囊孔缘仅见少量残留LECs。3组中央视区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分别是:Ⅰ组43.48%,Ⅱ组17.39%,Ⅲ组0,Ⅲ组多数术眼中央视区清亮,后囊孔缘处未见明显病理学改变。结论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摘出术中,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前部玻璃体切割术可有效预防儿童中央视区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
- 崔哲刘平
- 关键词:儿童先天性白内障后发性白内障
- 联合丝裂霉素C及可调节缝线的小梁切除术的临床观察被引量:8
- 2006年
- 目的评价联合丝裂霉素C及可调节缝线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原发性青光眼40眼,均行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及可调节缝线1~2条。结果同手术前比.术后4眼远视力提高,36眼远视力无变化,术后早期6眼眼压15~20mmHg,34眼眼压9~14mmHg,随访2年眼压平均为16.5mmHg。术后40眼前房立即形成,其中Ⅰ度浅前房5眼,正常深前房35眼,术后随诊2年根据滤过泡Kronfeld分类标准Ⅰ、Ⅱ型滤过泡36眼,占90%,Ⅲ、Ⅳ型滤过泡4眼,占10%。结论丝裂霉素C可提高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控制率,联合可调整缝线.可有效控制术后滤过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 邢立臣崔哲
- 关键词: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丝裂霉素C可调节缝线
- 间歇性外斜视50例双眼视功能临床观察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寻找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双眼视觉功能损害的规律,探讨其远近立体视的关系,以指导临床工作者动态随访病人及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双眼视觉功能检查的临床资料(如用同视机检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三级视功能,包括同时知觉、融合功能及立体视觉,用随机点立体图检查患者的近立体视觉,包括零视差、交叉视差及非交叉视差)。结果间歇性外斜视以远立体视大部分损害、近立体视保存为特征。远立体视中同时知觉、融合功能及立体视觉顺序发生逆行损害。近立体视中非交叉视差、交叉视差及零视差依次受损。保存的视锐度低于正常人群。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融合功能的损害出现最早、最严重,故对于融合范围异常的患者,即使视锐度正常也应立即手术,以利于功能治愈;如三级视功能基本正常,可进行正位视训练治疗。
- 王朝球崔哲
- 关键词:间歇性外斜视双眼视功能
- 提高儿科医生对新生儿泪囊炎诊断及循序综合治疗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 高晓宇崔哲王洪涛郭玉萍王金萍张百放丰亚丽王兴张丽文王悦
- 对新生儿泪囊炎患儿采用泪囊区挤压按摩,泪道加压冲洗,鼻泪管探通的循序综合治疗,符合婴幼儿的生理特点、损伤小、效果好、治愈率高。课题组认为泪囊区挤压按摩在出生后3月是最佳治疗时机;泪道加压冲洗或鼻泪管探通在3-6月进行为宜...
- 关键词:
- 关键词:抗生素眼液
- 急性骨髓型放射病合并周围神经损伤的机制及治疗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急性骨髓型放射病(ARS)合并周围神经(PN)损伤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方法:观察ARS病人治疗前后周围神经的电生理变化和大鼠ARS合并周围神经损伤的病理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1)照射后ARS病人PN传导速度轻度减低,经维生素B族治疗后,PN传导速度明显改善;(2)大鼠ARS合并周围神经损伤的基本病理变化为:滋养血管轻度扩张、充血,神经髓鞘轻度肿胀和轻度板层分离、部分脱髓鞘,神经元Nissl小体部分溶解、线粒体絮状变性;上述病理为轻度变化,照射后3天最明显,14天有所恢复,30天基本恢复正常。结论:ARS合并周围神经损伤的病理变化轻微,经维生素B族治疗后,其PN传导速度明显改善。
- 胡龙虎崔哲韩雪英李晓霞王艳周晋姜丽波
- 关键词:急性放射病骨髓周围神经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