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闪

作品数:18 被引量:13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重点)项目上海市体育局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医药卫生艺术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会议论文
  • 8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文化科学
  • 1篇电气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艺术

主题

  • 14篇游泳
  • 6篇运动员
  • 6篇水槽
  • 5篇游泳运动
  • 5篇游泳运动员
  • 4篇游泳水槽
  • 3篇游泳比赛
  • 3篇比赛
  • 2篇游泳项目
  • 2篇运动生物力学
  • 2篇战术
  • 2篇战术分析
  • 2篇术后
  • 2篇水下
  • 2篇男子
  • 2篇男子100M
  • 2篇划臂
  • 2篇技术诊断
  • 2篇技战术
  • 2篇技战术分析

机构

  • 18篇上海体育科学...
  • 3篇上海体育职业...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18篇宋闪
  • 10篇仰红慧
  • 7篇戚雅茜
  • 1篇陈勤
  • 1篇尹万利

传媒

  • 4篇体育科研
  • 3篇第七届全国运...
  • 2篇中国体育教练...
  • 1篇医用生物力学
  • 1篇体育科技文献...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运动生物力学在游泳项目中的应用--基于Kistler最新游泳测试系统的研究探讨
宋闪李明仰红慧
上海优秀蛙泳运动员的出发技术诊断与优化分析
2019年青运会上上海运动员唐钱婷、郑英昊在蛙泳比赛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尤其是唐钱婷近几年成绩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为了更好地备战东京奥运会和陕西全运会,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表现,本文通过对唐钱婷的出发15m进行视频拍摄解析,发...
宋闪尹万利王嘉镌仰红慧
运用水槽对石峰术后技术动作的诊断分析及专项辅助训练方法的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通过运用上海游泳水槽独有的"三线运动分析系统"对石峰术后的游泳技术进行精细化分析与诊断,采用ISOMED2000等速肌力测试仪评价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和功能的恢复,同时对其在术后的专项训练方法进行研究,为运动员在以后的伤后训练中提供有效的建议和帮助。
宋闪陈勤尹万利仰红慧
关键词:水槽
青少年游泳运动员有氧能力表型指标的测量与评价被引量:2
2017年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验法,对上海青少年游泳运动员进行最大摄氧量等表型指标的测量,主要采用间接测量法(功率自行车)和直接测量法(水槽中使用气体代谢分析仪),了解目前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的有氧能力现状及不同测量方法的利弊,为我国青少年游泳运动员有氧能力表型指标的测量提供依据。
宋闪赵震威
关键词:青少年游泳运动员有氧能力
运用水槽对上海游泳运动员出发训练方法的研究与评价
仰红慧宋闪戚雅茜
运用游泳水槽训练和功能动作测试(FMS)对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的平衡能力的影响
2020年
通过运用水槽训练系统和功能动作测试的练习,对提高游泳运动员平衡能力的分析。研究表明,运用水槽水下录像的运动学分析以及FMS测试评估能够更加实时快速的反映游泳运动员的平衡能力;多采用无固定支撑点的训练方法以更符合游泳项目的特征。
尹万利宋闪仰红慧
关键词:水槽
运用游泳水槽对我国优秀女子中短距离自由泳运动员抱水技术的分析与诊断
本文将运用游泳水槽独有的“二线运动分析系统”对我国优秀女子中短距离自由泳运动员的抱水技术进行精细化分析与诊断,评价不同运动员的抱水动作特点,进一步开展了水下肌电测试研究,深入了解不同等级运动员的抱水技术的肌肉用力方式和次...
仰红慧徐峰杰宋闪戚雅茜
关键词:游泳水槽女子运动员
运用水槽对石峰术后技术动作的诊断分析及专项辅助训练方法的研究
研究目的:本文通过游泳水槽独有的'三线运动分析系统'对石峰术后的游泳技术进行精细化分析与诊断,同时对其在术后的专项训练方法进行研究,以期为运动员在以后的伤后训练中提供有效的建议和帮助.
宋闪陈勤尹万利仰红慧
游泳比赛技战术分析及比赛策略研究应用--以男子100m蝶泳比赛为例
戚雅茜仰红慧宋闪
游泳水槽训练对蛙泳出发时水下技术改进效果分析
2025年
目的通过水槽训练改进蛙泳运动员出发阶段的水下技术,评估其对提升竞技表现的有效性。方法受试者为上海游泳队的14名短距离level 4级别男运动员,随机分为实验组(n=7)和对照组(n=7)。实验组进行水槽出发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泳池出发训练,每周2次,为期16周。16周训练的开始和结束时,分别进行泳池15 m蛙泳出发测试。采用重复方差分析和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组间和组内运动学指标(时间、距离、速度、关节角度)的变化。结果经过16周的专项强化训练,实验组和对照组出发15 m表现(F_((1,12))=6.52,P<0.05,η^(2)=0.39)具有交互作用,且实验组训练后成绩优于训练前对照组(P<0.05)。实验组长划臂时间(F_((1,12))=10.28,P<0.01,η^(2)=0.46)和第2次滑行时间(F_((1,12))=4.81,P<0.05,η^(2)=0.22)有所改善,长划臂距离(F_((1,12))=4.71,P<0.05,η^(2)=0.21)和第2次滑行距离(F_((1,12))=4.90,P<0.05,η^(2)=0.21)有所提高,长划臂速度(F_((1,12))=4.77,P<0.05,η^(2)=0.20)有显著提升,组内统计显示实验组出水速度显著提升(P<0.05),手部入水角度得到优化(P<0.05),其他关节角度变化不显著。结论水槽训练减少了蛙泳出发的长划臂阶段和第2次滑行阶段的时间,有效阻止了水下滑行中的速度损失,为提升蛙泳运动员的出发成绩和优化训练方法提供了实验依据。
宋闪李翀尹万利唐钱婷黄卫
关键词:游泳水槽蛙泳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