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孔苗苗

作品数:8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艺术

主题

  • 6篇电影
  • 2篇影片
  • 2篇摄影
  • 1篇导演
  • 1篇电影创作
  • 1篇电影节
  • 1篇电影事业
  • 1篇电影学
  • 1篇心理时间
  • 1篇叙事
  • 1篇叙事时间
  • 1篇研究生毕业
  • 1篇永恒
  • 1篇真实感
  • 1篇刹那
  • 1篇少数民族电影
  • 1篇摄影奖
  • 1篇身份
  • 1篇身份认同
  • 1篇时针

机构

  • 3篇北京电影学院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作者

  • 8篇孔苗苗
  • 1篇林黎胜
  • 1篇梁丽华

传媒

  • 4篇北京电影学院...
  • 3篇贵州大学学报...
  • 1篇现代传播(北...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5
  • 2篇200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传统与情结:浅谈台湾青春题材影片
2015年
本文通过对台湾青春题材影片创作脉络的简明梳理,指出台湾青春电影的精神内核及其创作特点。本文认为,台湾青春电影的最大特点是将电影表达与心理学中青春期特定自我冲突、自我寻求的需求相结合,从而传达出此阶段最具有独特性的内在心理特点。这一心理核心即是青春题材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在电影语言与整体风格的表达上,台湾青春电影暗合东方哲学观点与美学趣味,同时具有明显可辨的地域性元素。
孔苗苗
关键词:青春电影自我探寻台湾电影
现在时中的过去式 混沌的《二十四城记》被引量:3
2008年
本文立足于对贾樟柯新片《二十四城记》进行文本分析,指出虽然影片表面由一些小人物的小故事构成,但最终指向是小人物背后的大时代,意图在银幕呈现口述的即时历史,有着明朗并且坚定的历史观照;但在影片陈述的现实层面,却有意采用一种浑沌的、模糊的表达方式,而这种明朗的历史观照和混沌的现实表达之间的缝隙,连同影片真实感和虚构感的错位共同构建了影片独特的张力和丰富性。
孔苗苗
关键词:口述史真实感混沌
刹那与永恒:谈间隔摄影的时空内涵
2015年
本文就摄影对于时空表达的探索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典型摄影师的作品的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虽然摄影一直以对现实时空的精确描摹见长,但数字技术打破了单一时空对摄影的限制,让人们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待世界,人们可以像绘画那样通过数字摄影来超越时空的限制,关照和表达自己的内心。
孔苗苗
关键词:静物
体制中的作者——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毕业导演访谈系列之陆川访谈被引量:4
2005年
《可可西里》是2004年华语电影中备受瞩目的一部影片,荣获了第1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和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和最佳摄影奖。影片的两位主创人员——导演陆川和摄影曹郁都是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生,堪称国内新锐电影人。本期"新锐电影"栏目采访了陆川和曹郁,请他们畅谈了自己在学院学习和从事电影创作过程中的所得所失,其中的经验与思考,与读者共享。
林黎胜孔苗苗梁丽华
关键词:导演电影节剧情片摄影奖访谈
与时俱进 理论创新——《新世纪电影学论丛》研讨会记要
2002年
孔苗苗张会军
关键词:电影事业电影创作
断了时针的表盘:电影与时间
2010年
本文从叙事角度梳理、探讨了电影对线性时间观的几种突破形式,结合哲学史对"时间"概念的探讨,认为电影中对线性时间观的突破、对物理时间的短暂超越、对心理时间的强调的基点是对个人生命感受的全面肯定,并且与哲学时间观由外向内的转向不谋而合。
孔苗苗
关键词:叙事时间心理时间
“新世纪电影学论丛”研讨会纪要
2002年
孔苗苗
互不干扰的彩虹——评影片《赛德克·巴莱》
2014年
本文认为影片围绕着真实历史事件,展示了不同文化形态的彼此矛盾与共存,并借之传达出有关对族群信仰、身份认同、文化多元、生命与死亡、历史与现实等诸多问题的思考。对于以上诸问题,影片没有试图对之进行梳理与解释,而采取了"呈现"与"并置"的叙述立场,展示出矛盾两端的动态互动。而且影片对赛德克民族语言的使用,对内地涉及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创作也有启示性意义。
孔苗苗
关键词:身份认同文明少数民族电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