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建宁

作品数:25 被引量:64H指数:5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6篇细胞
  • 5篇原发性
  • 5篇内镜
  • 5篇肝硬化
  • 4篇胆管
  • 4篇胆管炎
  • 4篇肿瘤
  • 4篇黏膜
  • 4篇黏膜下
  • 4篇黏膜下剥离术
  • 4篇膜下
  • 4篇内镜黏膜
  • 4篇内镜黏膜下
  • 4篇内镜黏膜下剥...
  • 4篇内镜黏膜下剥...
  • 4篇剥离术
  • 3篇胆汁
  • 3篇胆汁性
  • 3篇蛋白
  • 3篇原发性胆汁性

机构

  • 25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郑州大学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郑州大学第五...

作者

  • 25篇姚建宁
  • 14篇张连峰
  • 10篇王春峰
  • 7篇李艳乐
  • 7篇张学秀
  • 3篇于蕊
  • 3篇周海宁
  • 2篇高仕霖
  • 2篇张宇恒
  • 2篇赵媛
  • 2篇刘蔚
  • 2篇孙倩
  • 2篇李娅
  • 1篇程鹏
  • 1篇程亮星
  • 1篇丁辉
  • 1篇吕培杰
  • 1篇王猛
  • 1篇兰超
  • 1篇张连峰

传媒

  • 4篇中国实用医刊
  • 3篇医药论坛杂志
  • 2篇中华消化杂志
  • 2篇肝脏
  • 2篇肿瘤基础与临...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辽宁医学杂志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微纳电子技术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实用肝脏病杂...
  • 1篇癌症进展

年份

  • 3篇2025
  • 2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5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微小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内镜治疗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微小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内镜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内镜下手术治疗的75例微小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情况。患者均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分析内镜下病灶的特征表现、预后、并发症及病理等数据。结果本组7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ESD,平均手术用时(25.84±2.13)min,术后住院天数为(5.24±1.08)d;整块切除率达到100%,均取病灶组织病理活检确诊,基底、外侧的切缘均未出现病变累及。1例患者术后出现迟发性大出血,未发生穿孔、感染等并发症。经病理检查,G1期58例,G2期17例。术后随访1~24个月,未出现复发或转移病例。结论应用ESD治疗直径10 mm以内且未侵犯固有肌层的微小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有确切效果,且术后并发症少,具有重要意义。
张延祯姚建宁高仕霖王绘娟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预后并发症
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血氨水平与认知障碍关系研究被引量:9
2022年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HE)患者血氨水平变化与认知障碍程度的关系。方法2018年3月~2020年9月我院诊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HE患者94例,根据临床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评估认知障碍程度。常规检测血氨,计算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发生昏迷的影响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应用MedCalc15.1统计学软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判断模型预测发生昏迷的效能。结果在本组94例患者中,发生昏迷32例(34.0%);昏迷组血氨水平为(120.7±18.2)μmol/L,显著高于轻中度认知障碍者【(76.4±18.3)μmol/L,P<0.05】;昏迷组MoCA评分为(13.7±1.2)分,显著低于轻中度认知障碍者【(18.2±2.9)分,P<0.05】;昏迷组视空间执行能力、命名、注意、语言、抽象、延迟记忆和定向力各维度评分分别为(1.5±0.6)分、(1.6±0.7)分、(2.1±1.0)分、(1.7±0.6)分、(0.9±0.3)分、(2.0±0.8)分和(4.9±0.8)分,显著低于轻中度认知障碍者【分别为(2.7±1.0)分、(2.2±0.9)分、(3.4±1.2)分、(2.5±0.7)分、(1.5±0.4)分、(4.4±1.1)分和(5.4±1.0)分,P<0.05】;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HE患者血氨水平与MoCA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511,P<0.001);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氨(β=-0.529,95%CI=0.432~0.803,P<0.001)、高敏C反应蛋白(β=-0.345,95%CI=0.518~0.968,P=0.030)和胰岛素抵抗指数(β=-0.761,95%CI=0.289~0.755,P=0.002)是患者发生昏迷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预测模型P=1/【1+e^((0.242+0.980X1+0.529X2+0.345X3+0.761X4))】,经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显示该模型判断患者发生昏迷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3(SE=0.042,95%CI=0.760~0.926,P<0.001),其敏感度为0.806,特异度为0.781。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HE患者认知功能与血氨水平密切相关,监测血氨水平变化有助于预测发生昏迷的风险。
李艳乐刘笑宇姚建宁王春峰张连峰张学秀
关键词:肝硬化肝性脑病血氨
西妥昔单抗对转移性结肠直肠癌患者外周免疫功能的影响
2025年
目的 评估西妥昔单抗对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患者外周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mCRC患者200例,均分为2组,每组100例,西妥昔单抗组接受西妥昔单抗联合含亚叶酸钙方案治疗,亚叶酸钙组接受含亚叶酸钙方案治疗,检测并比较2组调节性T细胞(Tregs)、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2(IL-2)、白介素-12(IL-12)、白介素-18(IL-2)、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结果 西妥昔单抗组和亚叶酸钙组12周Tregs水平均高于6周(t=2.804,P=0.006;t=36.306,P<0.001),但西妥昔单抗组低于亚叶酸钙组(t=32.168,P<0.001)。西妥昔单抗组和亚叶酸钙组12周IL-2水平均低于6周(t=7.746,P<0.001;t=80.813,P<0.001),但西妥昔单抗组高于亚叶酸钙组(t=6.257,P<0.001)。西妥昔单抗组和亚叶酸钙组12周IFN-γ水平均低于6周(t=9.822,P<0.001;t=52.230,P<0.001)。西妥昔单抗组和和亚叶酸钙组12周IL-12水平均高于6周(t=6.038,P<0.001;t=17.304,P<0.001),但西妥昔单抗组低于亚叶酸钙组(t=14.243,P<0.001)。西妥昔单抗组和亚叶酸钙组12周IL-18水平均低于6周(t=3.538,P=0.001;t=32.944,P<0.001),但西妥昔单抗组高于亚叶酸钙组(t=4.067,P=0.002)。西妥昔单抗组和亚叶酸钙组12周IL-4水平均低于6周(t=16.710,P<0.001;t=24.713,P<0.001),且西妥昔单抗组低于亚叶酸钙组(t=17.421,P<0.001)。亚叶酸钙组12周IL-10水平高于6周(t=4.729,P<0.001),且西妥昔单抗组高于亚叶酸钙组(t=3.349,P=0.001)。结论 西妥昔单抗用于mCRC患者,可以加强免疫调节,显著改善患者免疫功能,监测外周免疫系统功能可以预测治疗相关结果。
史亚倩周海宁姚建宁
关键词:西妥昔单抗转移性结直肠癌亚叶酸钙单个核细胞免疫系统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95例胃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研究
2025年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治疗胃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SMTs)中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5例接受ESD治疗的胃SMTs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手术情况及效果。结果 本组95例患者均成功实现一次性完整剥离,病灶直径(1.52±0.20)cm,手术时间平均(36.25±3.20)min;术中创面出血量为(18.04±2.16)mL,均成功止血。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GIST)50例、平滑肌瘤30例、异位胰腺11例、脂肪瘤4例;肿瘤分布情况为胃体60例、胃底25例、胃窦10例。术后未发生延迟出血,3例术中穿孔经夹闭处理后均得到妥善解决;术后住院时间5至7d,平均(5.43±1.02)d;所有患者均完成12个月随访及内镜复查,未发现复发病例。结论 ESD治疗胃SMTs可一次性完整剥离病灶,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患者的预后整体较好,是早期胃SMTs重要微创治疗方式,需严格把控适应症。
张延祯姚建宁高仕霖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胃黏膜下肿瘤术中出血并发症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方法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早期食管癌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内镜黏膜下切除术,观察组患者给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一般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1年复发率及治疗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剥离面积大于对照组,一次性完整切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一次性整块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1/50),低于对照组的14%(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1年复发率分别为6%(3/50)和2%(1/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满意率为98%,高于对照组的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食管癌的疗效较好,患者满意度高,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李振涛姚建宁丁辉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食管癌并发症复发率
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环氧化酶-2及E-钙黏蛋白的表达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检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环氧化酶-2(COX-2)及E-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4例HCC组织及12例正常肝组织中COX-2及E-cadherin的表达,并分析二者在HCC组织中的关联性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HCC组织中COX-2的表达高于正常肝组织(75.0%vs8.3%,χ2=16.805,P<0.001)。HCC组织中E-cadherin的表达低于正常肝组织(51.6%vs83.3%,χ2=4.152,P=0.042)。HCC组织中COX-2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有关(χ2=9.069,P=0.011),E-cadherin的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χ2=7.635,P=0.022)及临床分期(χ2=6.786,P=0.034)均有关。HCC组织中COX-2及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呈负关联(rP=0.324,P=0.006)。结论:HCC组织中COX-2蛋白高表达及E-cadherin蛋白低表达可能在HCC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作用,二者联合检测可能用于预测HCC的侵袭性。
赵媛张连峰刘蔚张宇恒姚建宁
关键词:环氧化酶-2E-钙黏蛋白原发性肝细胞癌
基于微流控的癌细胞变形性与侵袭性
2020年
结直肠癌(CRC)转移过程中会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MT),在EMT过程中癌细胞会改变其物理特性来增强侵袭潜能。有假设认为侵袭性强的细胞比侵袭性低的细胞更易变形,但对于CRC而言仍不清楚。通过高通量微流控平台研究了CRC细胞的可变形性。通过测量每个单独的CRC细胞在通量约为500个细胞/秒的微通道(横截面约为15μm×10μm)中的传输时间能够评估CRC细胞的变形能力。分析侵袭能力和可变形性结果发现,CRC细胞的可变形性和侵袭能力之间关系密切,可变形性较强的CRC细胞具有更高的侵袭性。然而,细胞侵袭潜能与机械特性之间的关系也可能因不同类型的癌症而异。
杨亚军陈冰李娅孟少康李帅毅姚建宁杨潇楠
关键词:微流控
小肠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特点
2024年
分析小肠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收治的小肠转移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和内镜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和随访情况。共纳入10例患者,男7例,女3例,年龄33~77(56.4±12.6)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肠梗阻(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排气排便减少等症状,8例),部分患者出现肠套叠(腹痛、呕吐、黑便等症状,1例)或消化道出血(1例),早期症状隐匿。原发肿瘤包括胃癌(3例)、恶性黑色素瘤(2例)、卵巢癌(2例)、结肠癌(1例)、直肠癌(1例)及肺癌(1例)等,多为低分化(6例)或中-低分化(2例)。原发肿瘤手术后距离发现小肠转移的中位时间[M(Q_(1),Q_(3))]为22(18,28)个月。转移病灶可为单发(6例)或多发(4例);空肠及回肠均可出现。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3例)及小肠镜检查(2例)有助于检出小肠转移。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9例),辅以放疗、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等。术后部分患者(5例)出现复发转移。患者多在确诊后4~29个月内死亡。小肠转移性肿瘤临床少见,早期症状不典型,常因出现肠梗阻等并发症而就诊,易出现诊断延迟,预后不良。
董旭旸李艳乐姚建宁张连峰
关键词:小肠转移性肿瘤肠梗阻
胃蛋白酶原1降低对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早期诊断价值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胃蛋白酶原1(pepsinogen 1,PG1)降低对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SCD)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本文为临床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4例SCD患者,并将同时期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74例健康体检中心人群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实验室检查结果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观察PG1与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维生素B_(12)、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folate)之间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RBC、MCV、Hb、HCY对SCD的诊断效能。结果两组相比,SCD组PG1水平为32.71(6.16~42.56)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101.56(72.52~113.69)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SCD组患者胃黏膜萎缩程度越重,PG1水平越低,早期组明显高于进行期组(P=0.034)。PG1水平与MCV(P=0.001,r=-0.394)、HCY呈负相关(P=0.003,r=-0.359),与RBC(P<0.001,r=0.432)、Hb(P=0.003,r=0.339)、维生素B_(12)水平(P=0.001,r=0.373)呈正相关;与叶酸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211);ROC曲线分析PG1综合诊断效能较RBC、MCV、Hb、HCY高,AUC为0.896(95%CI:0.835~0.958),截断值为59.12 ng/mL,在此截断值下,诊断SCD敏感度为84.7%,特异度为97.3%。结论PG1降低对SCD的早期诊断有辅助价值,SCD与自身免疫性胃炎密切相关,临床上对怀疑SCD患者应积极进行PG1水平测定,以期早诊断、精准治疗。
王玉晓张唐娟李翔宇兰超姚建宁
关键词: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自身免疫性胃炎
CT引导下食管占位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及安全性评估
2016年
目的研究CT引导下穿刺活检在食管占位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经CT引导下穿刺活检确诊的食管占位病变患者26例,影像学检查提示食管占位性病变,食管镜无法取材或取材不满意,均经CT引导下穿刺活检取材后送病理检查。结果 26例患者均取得明确诊断,病理提示食管平滑肌瘤14例,食管癌患者11例,淋巴瘤患者1例。其中19例患者(平滑肌瘤14例,食管癌5例)明确诊断后行外科手术切除,穿刺病理与术后病理一致。安全性:26例患者中2例穿刺术后出现肺野内少量出血,对症药物治疗后稳定,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CT引导下食管占位穿刺活检在食管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且安全性较高。
孙亮起姚建宁王猛周志刚潘元威吕培杰
关键词:CT穿刺活检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