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旭
- 作品数:14 被引量:17H指数:2
-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16例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分析
- 2012年
- 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是体内杀伤性T细胞(CTLs)和NK细胞的杀伤功能明显降低或缺陷,免疫监控系统受损,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异常增生,从而导致组织器官浸润及系列细胞因子风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目前亦归为组织细胞疾病。成人HPS多继发于病毒、寄生虫、原虫感染及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以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为主症[2],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关键。我科近5年收治HPS患者16例,报告如下。
- 周旭刘瑜余昌云张二铁陈舜贤赵瑾王劲
- 关键词:噬血细胞综合征
- 10例骨髓坏死临床分析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探讨骨髓坏死(BMN)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特点及预后。方法对10例BMN患者的原发病诊断、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治疗预后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0例患者中4例为非霍杰金淋巴瘤,2例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为骨髓增殖性疾病,3例为骨髓转移癌。骨痛、发热、血细胞减少、乳酸脱氢酶(LPH)和碱性磷酸酶(ALP)增高,BMN样改变为常见临床及实验室特点;10例患者中,9例死亡,1例原发病缓解后存活。结论 BMN主要见于恶性肿瘤,预后差,原发病治疗是关键因素。
- 周旭李响李郑刘瑜糜公仆王劲
- 关键词:骨髓坏死肿瘤白血病淋巴瘤
- F77.16例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分析
- 周旭刘瑜王劲
- 文献传递
- 基于Hyper-CVAD/MA方案的强化化疗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的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以Hyper-CVAD/MA方案为基础的大剂量强化化疗后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恶性淋巴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3例恶性淋巴瘤患者采用CHOP方案常规化疗;每2~3个化疗疗程后予Hyper-CVAD/MA方案强化及利妥昔单抗治疗;APBSCT前患者接受预处理,预处理方案为NEAC(12例)、NEAM(8例)及NEAM+TBI(3例)方案;5例弥漫性大B细胞型、1例套细胞型及1例滤泡细胞型(Ⅲb级)患者于移植前加用利妥昔单抗。结果全部患者均获造血功能重建,移植后患者达到外周血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ANC)≥0.5×109/L、血小板(PLT)≥20×109/L的时间分别为(12.8±2.5)、(16.1±4.1)d。随访45~1 092d,15例患者无病生存,5例复发,3例死亡。患者总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6.96%(20/23)及65.22%(15/23)。结论以Hyper-CVAD/MA方案为基础的大剂量强化化疗后行APBSCT治疗恶性淋巴瘤可提高患者无病生存率,安全性较好。
- 王劲周旭刘瑜彭翠翠
- 关键词: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淋巴瘤
- 缺铁性贫血患者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功能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 2005年
- 目的探讨缺铁性贫血(IDA)患者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功能和免疫分子CD35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红细胞酵母菌花环试验检测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C3bRR)及红细胞促中性粒细胞吞噬率(ERPN),采用红细胞免疫黏附肿瘤细胞花环试验检测红细胞黏附肿瘤细胞花环率(RATR),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红细胞免疫分子CD35(RBC-CD35)数量。结果30例IDA患者治疗前,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功能RC3bRR、ERPN及RATR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RBC-CD35数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30例IDA患者铁剂治疗2、3个月贫血纠正后,RC3bRR、ERPN、RATR及RBC-CD35数量基本恢复正常,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IDA患者存在可逆性的红细胞免疫功能损害,强调IDA患者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的重要性。
- 许利民冯江王劲余昌云张二铁周旭刘瑜
- 关键词:缺铁性贫血红细胞免疫CD35
- hyper-CVTD/MA方案治疗恶性血液病疗效分析
- 2010年
- 目的探讨hyper-CVTD/MA方案治疗中高危以上淋巴瘤及复发、难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中高危以上非霍奇金淋巴瘤25例,复发难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8例采用hyper-CVTD/MA方案化疗:环磷酰胺300mg/m2,每12小时1次,第1~3天,持续2h静滴;长春新碱1.4mg/(m2.d),第4,11天,持续24h静滴;吡柔比星50mg/(m2.d),第4天,静注;地塞米松20~40mg/(m2.d),第1~4天和第11~14天,静滴;MA方案:甲氨碟呤1.0g/(m2.d),第1天,持续24h静滴;阿糖胞苷1.0g/m2,每12小时1次,第2~3天,持续4h静滴。结果恶性淋巴瘤组完全缓解12例,部分缓解6例,稳定2例,死亡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完全缓解9例,部分缓解3例,未缓解2例,死亡4例。副作用中胃肠道反应31例(72.09%)、感染32例(74.42%)、黏膜炎33(76.74%)、肝脏功能损害24(55.81%)、心脏毒性9(20.93%)。结论 hyper-CVTD/MA是治疗恶性淋巴系血液病的有效方案,积极预防及处理并发症。
- 王劲周旭刘瑜彭翠翠
- 关键词:淋巴瘤
- 特发性浆细胞淋巴结病1例
- 2011年
- 特发性浆细胞淋巴结病(idiopathic plasmacytic lymphade-nopathy,IPL)由Mori等于1980年首次报道,此后陆续有病例报道,表现为以淋巴结中浆细胞增殖、浸润为特征,临床上具有与多中心型Castleman病(multicentric Castleman’s disease,MCD)相似且易混淆的特点:如高免疫球蛋白血症,高血清IL-6水平和贫血等[1];但IPL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在某些方面又不同于MCD,包括:MCD具有较高的侵袭性,患者常因感染或衰竭死亡,而IPL在组织学检查中表现出低侵袭性特点且部分有自限性临床过程;IPL的淋巴小结有正常的生发中心,而大部分MCD生发中心呈玻璃样萎缩;IPL没有滤泡间细胞血管增生,但这却是MCD最主要的组织学特征;MCD的生发中心T淋巴细胞CD57阳性率较IPL低;IPL在淋巴小结中滤泡树突状细胞(FDC)通常表达正常,而MCD大多数淋巴小结表达出异常"紧密的/同心圆"样FDC网[2]。IPL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多,但特异性不强,需病理诊断鉴别,我们诊断1例IPL患者,报告如下。
- 王劲肖华亮周旭刘瑜彭翠翠
- WT1基因检测及免疫分析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诊疗中的意义
- 目的:通过WT1基因检测、FCM细胞免疫分型及MDS其他相关基因检测结果,指导临床分层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及合理评估预后。方法:MDS患者48例,RT-PCR定量检测WT1表达;FCM行免疫分型及白血病干细胞(CD34+C...
- 王劲邓少丽周旭刘瑜
- 关键词:免疫分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 文献传递
- 正确认识造血干细胞移植被引量:2
- 2006年
- 王劲许利民周旭刘瑜
- 关键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大剂量放化疗难治性血液病诺贝尔医学奖遗传性疾病免疫性疾病
- 银染原位杂交技术在多发性骨髓瘤微小残留病灶检测中的临床意义
- 2017年
- 目的探讨应用银染原位杂交(SISH)技术结合骨髓病理学方法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微小残留病灶(MRD)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6例于该院多次住院化疗的MM患者,在第4疗程和第8疗程结束时分别取骨髓活检标本,以骨髓病理活检+免疫组织化学法测CD138,同时采用SISH法检测κ、λ基因扩增情况,以此评估MM患者的骨髓MRD。结果 36例化疗后MM患者病理活检所见浆细胞比例在第4疗程和第8疗程结束时分别为25.5%和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织化学法测CD138^+分别为++和+/-,SISH检测κ、λ基因扩增率分别为28.3%和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该技术监测不同疗程MM患者的MRD差异显著。另外,在治疗有效的22例患者中,SISH测得κ、λ基因扩增水平为4.1%,显著低于进展组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呈现出疗效越差,扩增率越高的变化趋势,与血清游离轻链测定中κ/λ比值变化一致。结论 SISH技术结合骨髓病理学方法具有观察视野广、浆细胞计数稳定、基因信号准确易测等优点,对MM患者的疗效评估和治疗策略选择有临床意义。
- 金婕程诗迪王劲李郑李响周旭刘瑜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微小残留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