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冬莹

作品数:29 被引量:71H指数:6
供职机构:浙江传媒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艺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8篇电影
  • 9篇影像
  • 6篇叙事
  • 4篇德勒兹
  • 3篇导演
  • 3篇科幻
  • 2篇叙事策略
  • 2篇游戏
  • 2篇神性
  • 2篇文化思考
  • 2篇科幻电影
  • 2篇故事
  • 1篇大众
  • 1篇大众文化
  • 1篇大众文化消费
  • 1篇当下
  • 1篇导演艺术
  • 1篇第五代导演
  • 1篇第五代电影
  • 1篇电影创作

机构

  • 18篇浙江传媒学院
  • 5篇中国传媒大学
  • 5篇上海戏剧学院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北京电影学院
  • 1篇上海大学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格拉斯哥大学
  • 1篇纽约城市大学

作者

  • 28篇周冬莹
  • 1篇宋家玲
  • 1篇陈犀禾
  • 1篇余韬
  • 1篇倪震
  • 1篇朱影
  • 1篇侯海涛
  • 1篇龚艳

传媒

  • 12篇当代电影
  • 4篇北京电影学院...
  • 3篇电影艺术
  • 2篇电影评介
  • 1篇文艺研究
  • 1篇电影新作
  • 1篇上海大学学报...
  • 1篇贵州大学学报...
  • 1篇新媒体研究

年份

  • 2篇2025
  • 3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0
  • 4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4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第五代导演四人谈
2015年
龚艳(以下简称龚):首先非常感谢倪老师接受《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的采访,和我们一起对谈的学者还有浙江师大的余韬博士,浙江传媒学院周冬莹博士。我们今天的话题既旧亦新——第五代电影,我们特别希望倪震老师从历史的维度,结合当下带给我们一个审视第五代电影的新角度。
倪震龚艳周冬莹余韬
关键词:第五代导演第五代电影老师艺术
声亦有形——“电影与言说”电影美学研讨会综述
2023年
2023年5月27日,浙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电影美学研究所举办了以“电影与言说”为主题的第三次电影美学研讨会,会议在浙江传媒学院举行。教育部长江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兼浙江传媒学院艺术学部主任陈旭光教授,日本北海道大学应雄教授,中央戏剧学院徐枫教授,上海戏剧学院厉震林教授,上海戏剧学院王旭锋教授,西安文理学院张晋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王敦副教授等10多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研讨。
许涵之周冬莹
关键词:电影美学言说
虚构与重复——论国外微电影的两种叙事策略被引量:1
2014年
本文根据一般电影叙事理论,对目前一些微电影创作中的"虚构"和"重复"的叙事技巧/策略做出探讨。
周冬莹
关键词:虚构
论德勒兹的“潜在影像”被引量:2
2011年
"潜在"和"潜在影像"是德勒兹的《时间-影像》一书的基础所在。潜在的东西未曾变为现实,它是不可见、不可触的,对它的感知只能通过思维来实现。换句话说,潜在的东西创造精神的想象,引发我们的思考。电影影像不仅仅是运动的、现在的影像,更重要的是,影像是记忆的和思维的。要了解影像如何通达思维,创造精神的价值,就需要了解现实影像与潜在影像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周冬莹
关键词:记忆可读性
现代性的电影时间:德勒兹、奎加诺以及《我的美味法国小男人》被引量:1
2020年
本文关注世界各个地域如何在电影中思考时间意义上的现代性这一问题。作者从简要引介电影时间也即吉尔·德勒兹的时间-影像概念开始,并以巴西电影《我的美味法国小男人》(1971)为例展开重点分析。这部独特而精彩的电影以它的后殖民重要性为著称,它让我们去重新思考世界历史意义上的时间-影像之确切含义。麦尔克·哈尔特、安东尼奥·内格里和阿尼巴尔·奎加诺这样的哲学家,他们根据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分析做出了一些研究结论,认为时间-影像表达了始于美洲被发现以来的五百年现代历史。本文并非仅仅要提供一个不同角度来思考时间-影像这一概念,而是试图阐释当代世界电影中显而易见的多种现代性电影时间,向非-欧洲中心电影哲学迈出第一步。
戴维·马丁-琼斯周冬莹
关键词:世界电影主体间性
西方电影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与现状被引量:6
2004年
本文旨在提供一个西方电影理论的发展与现状的概要。目的不在于评定任何一种特定理论观点的价值高低。相反,我想就相关电影理论所提出的问题、所关注的焦点、和各种理论观点所探讨的领域,来考察电影理论的历史转折和运动。
朱影周冬莹陈犀禾
关键词:西方电影电影理论话语权影像语言
博尔赫斯“迷宫”的科幻启示:梦与镜的模拟世界
2025年
“迷宫”是路易斯·博尔赫斯魔幻文学中的主要符号形象。博尔赫斯融合了哲学、数学甚至语言的元素,使迷宫成为一种智力构造而不仅仅是物理空间。他大多以梦与镜为方法,创建唯心主义式的、充满拟像的迷宫,也即模拟世界。诸多科幻小说家和导演都曾受益于博尔赫斯,比如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和克里斯托弗·诺兰。博尔赫斯的迷宫启示甚或预示着让·鲍德里亚的超现实概念以及尼克·博斯特罗姆的计算机模拟理论,它们在博尔赫斯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模拟”如何深刻影响了我们对于自身和世界的认知。
周冬莹
再论重复的力量:一种短片电影剧作的叙事策略
2017年
本文关注的是:如何通达那种"独特形状"和"规模"?是否存在一种方式,可以让我们依循着去到达?文章结合优秀的短片电影作品,论及、分析了"重复"在短片电影叙事中的几种表现,包括:叙事的递进、作为对比的重复和作为永恒轮回式的重复。在此,本文将延续此前的思考,进一步探讨"重复"作为一种叙事策略,在短片电影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周冬莹
关键词:叙事策略
虚拟影像时代的电影诗学研究:理论与实践——北大“批评家周末”浙传论坛暨华策电影学院美学沙龙学术综述
2025年
虚拟影像时代为电影诗学的理论边界与美学实践带来深刻冲击。在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推动下,诗意影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抒情与留白,而是呈现为一种感受力的重新激活和意义建构的参与性过程。面对虚拟技术拓展下的影像世界,诗意的本质并未消解,而是转化为对存在与日常的敏锐表达。电影诗学在虚拟时代呼唤更开放的理解和更多元的内涵,既需理论创新,也需实践探索,以回应当下复杂的审美需求与文化生态。
周冬莹
关键词:虚拟影像
微电影故事的三种形态分析
2017年
微电影作为一种微型电影,现阶段其正以星火燎原之势不断涌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微电影短小精悍,却不简陋,其从实践形态和社会价值角度可将其分为公益广告、商业广告、以及艺术短片三种形态。基于此,为进一步提高微电影故事的品质,促使其更加的有创意,文章在概述微电影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公益广告、商业广告、以及艺术短片三种微电影形态的共同点,以期为微电影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
高雨洁周冬莹
关键词:公益广告商业广告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