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国良 作品数:13 被引量:21 H指数:3 供职机构: 宁波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 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 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焦孔素D在防御肠道柠檬酸杆菌感染中的保护作用 2025年 目的探讨焦孔素D(GSDMD)在宿主防御肠道细菌感染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0只野生型C57BL/6雄性小鼠(WT组)和10只GSDMD基因敲除C57BL/6小鼠(GSDMD^(-/-)组),通过ig 200μL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rodentium,C.rodentium)制备肠道感染模型。运用活体可见光成像技术检测感染9 d后两组小鼠体内细菌菌落的分布;于15 d后采集结肠、肠系膜淋巴结、肝和脾组织样本,测定细菌菌落数,进行肠道损伤病理学鉴定,利用免疫荧光检测肠组织黏蛋白(MUC2)和C.rodentium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感染后的再生胰岛衍生蛋白3β(Reg3β)和MUC2的相对RNA表达水平。结果与WT组比较,GSDMD^(-/-)在C.rodentium感染后结肠生物发光信号更强(t=4.271,P<0.001),脏器细菌载量增加(均P<0.001),结肠出现黏膜增厚、免疫细胞浸润增加等病理学改变(t=10.71,P<0.001)。体外组织块培养实验显示,与WT组比较,GSDMD^(-/-)结肠组织块的培养上清(t=4.539,P<0.001)和组织中(t=5.453,P<0.001)细菌量增加明显。阿利新蓝染色和免疫荧光实验表明,GSDMD^(-/-)小鼠结肠的黏膜蛋白和抗菌肽的水平与WT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GSDMD保护肠上皮细胞免受细菌感染,其保护作用的机制不依赖杯状细胞黏蛋白分泌,而是可直接抑制肠道细菌生长,具体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杨冬雪 周玉平 沈慈益 叶国良 温晋锋关键词:细菌感染 肠道免疫 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治疗后随访的顺应性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患者治疗顺应性对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随访416例不同病因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治疗后患者,按是否具备随访治疗顺应性条件分成顺应组及对照组,统计分析随访治疗顺应差异的原因构成,并比较两组之间再出血、死亡、再住院等随访指标的差异,以及根据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分层比较两组间的指标差异。两独立样本比较采用四格表资料的卡方检验。结果患者受教育程度、年收入状况及居住地医疗条件的差异决定随访顺应性的差异。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内镜治疗术后总再出血率为35.1%(146/416),病死率为9.4%(39/416)。顺应组的再出血率和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6.1%(61/234)比46.7%(85/182),X^2=19.137,P〈0.01;6.4%(15/234)比13.2%(24/182),X^2=5.533,P=0.019]。Child—PughA级273例患者中顺应组肝癌发现率(3.7%,10/273)、肝移植率(3.7%,10/273)、行脾脏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手术率(6.6%,18/273)均高于对照组(X^2=4.086,P=0.043;X^2=4.086,P=0.043;X^2=5.515,P=0.019)。Child—PughB级102例患者中顺应组和对照组的再出血(X^2=21.297,P〈0.01)、死亡(X^2=3.525,P=0.042)、腹水量(X^2=4.451,P=0.035)、生活质量(X^2=10.454,P=0.001)、肝功能情况(X^2=8.197,P=0.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hild—PughC级两组的各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提高随访治疗顺应性能明显降低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率和病死率,且能早期发现肝癌,早期肝移植干预,从而有效改善预后。 黄立江 季峰 陈小丽 滕卫军 王声旺 陈方志 叶国良关键词: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内窥镜检查 预后 肠道菌群在消化系统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24年 肠道菌群在外部环境和机体的共同作用下保持稳定,对机体的吸收消化、营养代谢、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等均具有重要意义[1]。近年来,随着二代、三代测序技术和生物芯片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对肠道菌群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发现[2]。 方子怡 叶国良关键词:肠道菌群 生物芯片技术 免疫调节 消化系统肿瘤 营养代谢 粪菌移植的临床应用之关键技术问题和发展趋势 被引量:5 2021年 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是一种将健康供体的肠道微生物菌群移植到患者肠道内,全面地调节患者肠道菌群的治疗方式,用于重建或恢复部分肠道菌群稳态。FMT作为重建肠道菌群的核心技术,越来越多的研究探索了其适应证、方法学、有效性、安全性和伦理学,除了针对肠道内疾病外,更多的研究投向了FMT对肠道外疾病的潜在治疗价值。本文就FMT技术的关键问题、热点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等问题作一探讨。 邓凯莉 周玉平 叶国良关键词:肠道微生物菌群 肠道菌群 FMT 肠道外 内镜下抗反流黏膜套扎术在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中的应用 2025年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咽喉部、口腔和肺部等所引起的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典型症状为烧心、食管源性胸痛和反流[1]。GERD是最常见的食管疾病,其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质子泵抑制剂(protonpump inhibitor,PPI)是治疗GERD最常用的药物,然而高达40%的患者经过标准药物治疗仅能部分缓解症状甚至完全无效[2],临床可认为是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efractory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RGERD)。 胡柯峰 李琪儿 郭利华 胡桂梅 缪敏 叶国良关键词: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 套扎术 胃食管反流病的内镜治疗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 2023年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由酸性胃内容物持续反流至食管,从而导致的一系列反酸烧心症状和/或食管外并发症[1]。质子泵抑制剂(PPI)及近年来上市的钾竞争性酸阻滞剂(P-CAB)是目前指南推荐用于控制GERD反流症状和治疗食管炎的首选药物。然而,研究发现,长期使用PPI等可能导致诱发痴呆、骨折、心梗及提高感染风险等不良事件[2]。 徐磊 叶国良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 反流症状 内镜治疗 阻滞剂 食管炎 GERD tsRNA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信号通路调控及诊断预后中的作用 2025年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是一类由多因素影响的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致病机制尚不明确。转运RNA衍生的小RNA(tRNA-derived small RNA,tsRNA)作为一种新型的非编码小RNA受到广泛关注。根据tRNA上核酸酶切割位点的差异,tsRNA可分为tRNA半分子和tRNA衍生片段。大量研究已证实,tsRNA可通过调节靶基因或信号通路参与癌症的各种生物学过程。此外,tsRNA分布广泛、表达稳定,在肿瘤诊断和预后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tsRNA的起源和分类,总结了tsRNA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信号通路调控机制和功能失调作用,重点探讨了tsRNA作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诊断和预后生物标志物的临床前景,为将来相关癌症研究提供新思路。 陈楚嘉 胡萌 严嘉宁 叶国良关键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诊断标志物 预后标志物 非编码RNA调控Hippo信号通路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2024年 胃癌的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化疗耐药性高,患者预后较差。非编码RNA作为重要的调节因子,可与特定蛋白结合,在信号通路中发挥关键作用。研究表明非编码RNA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证实非编码RNA与Hippo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可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并影响药物的敏感性。本文综述非编码RNA与Hippo信号通路在胃癌中的作用机制,并探讨二者在胃癌靶向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胡萌 陈楚嘉 严嘉宁 邵永富 叶国良关键词:胃癌 非编码RNA 靶向治疗 以胃窦黏膜下隆起为表现的早期胃黏液腺癌1例 2023年 以黏膜下肿瘤形态为特征的胃癌不易被胃镜检出。胃黏液腺癌是胃癌中较为少见的组织学分型,以癌组织中含有大量黏液为特征,早期胃黏液腺癌更为罕见,一般认为胃黏液腺癌更易发生腹膜及淋巴结转移。本文报道了1例随访3年无进展的以胃窦黏膜下肿瘤形态为特征的黏液腺癌。 胡悦 严嘉宁 陈江宁 王淑妍 叶国良 胡柯峰关键词:黏膜下肿瘤 胃肿瘤 环状RNA-42398通过调控TGF-β1/Smads信号通路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 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探讨小鼠环状RNA-42398(mmucirc42398)对肝星状细胞活化的影响及机制是否与调节TGF-β1/Smads信号通路有关。方法:小鼠肝星状细胞株JS1,分成正常对照组、空载体阴性对照组(vector组)和mmucirc42398过表达组(mmucirc42398组),体外构建mmucirc42398过表达载体,通过脂质体瞬时转染法转入JS1细胞,48 h后RT-qPCR检测mmucirc42398的表达变化,PCR产物经一代测序验证其环化位点,Western blot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I型胶原(Col I)、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2、Smad3、p-Smad2和p-Smad3蛋白表达。结果:与vector组相比,mmucirc42398组的mmucirc42398表达增加(P<0.01),PCR产物测序验证了其环化位点,提示mmucirc42398过表达质粒成功转入JS1细胞并高效表达;在JS1细胞中过表达mmucirc42398后,α-SMA和Col I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TGF-β1、Smad2和Smad3蛋白表达无显著变化(P>0.05),但p-Smad2和p-Smad3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mmucirc42398能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其机制与调控TGF-β1/smads信号通路有关。 周玉平 吕雪幼 杨萍 温晋锋 王庆领 叶国良关键词:肝纤维化 肝星状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