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包瑞

作品数:15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电针
  • 3篇针灸
  • 3篇中风
  • 3篇中风后
  • 3篇失禁
  • 3篇尿失禁
  • 3篇经筋
  • 3篇经筋结点
  • 2篇血瘀
  • 2篇压力性
  • 2篇压力性尿失禁
  • 2篇抑郁
  • 2篇针灸治疗
  • 2篇神经麻痹
  • 2篇肾俞
  • 2篇生活质量
  • 2篇实训
  • 2篇腧穴
  • 2篇腧穴学
  • 2篇疗效

机构

  • 14篇黑龙江中医药...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黑龙江中医药...
  • 1篇青岛市黄岛区...

作者

  • 14篇包瑞
  • 8篇盛国滨
  • 3篇师帅
  • 3篇刘刚
  • 2篇唐英
  • 1篇吴建丽
  • 1篇刘旭卓
  • 1篇李志刚
  • 1篇王丹
  • 1篇李雪岩
  • 1篇王永亮
  • 1篇李翠
  • 1篇黄亮
  • 1篇尹洪娜
  • 1篇张杰
  • 1篇张玉英

传媒

  • 4篇中国科技期刊...
  • 2篇中文科技期刊...
  • 2篇临床医学进展
  • 1篇针灸临床杂志
  • 1篇湖北中医杂志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世界中西医结...

年份

  • 2篇2025
  • 4篇2024
  • 1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0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恢刺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
2016年
观察恢刺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随机抽样法,将60例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分成AB两组,予以基础治疗及下肢恢刺治疗,A组下肢采用传统腧穴恢刺治疗,B组下肢采用经筋结点恢刺治疗,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及下肢传统针刺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恢刺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的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组。
盛国滨李金玲包瑞
关键词:恢刺经筋结点
揿针结合于氏丛刺治疗卒中后抑郁临床研究被引量:11
2021年
目的:观察揿针结合于氏丛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传统针刺组30例和联合针刺组30例。对照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予以口服舍曲林,传统针刺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传统针刺干预,联合针刺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揿针结合额区丛刺干预,3组均每日1次,每周7次,连续治疗6周。3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时运用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MESSS)以及测定5-HT水平比较3组间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HAMD评分和MES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传统针刺组和联合针刺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3组患者5-HT水平较治疗前水平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传统针刺组和联合针刺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疗效评定方面,对照组总有效率65.52%(19/29),传统针刺组和联合针刺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8.57%(22/28)和89.66%(26/29)。结论:在舍曲林基础上揿针结合于氏丛刺或传统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比单独应用舍曲林更为有效、安全。揿针联合于氏丛刺较传统针刺疗效更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永亮吴建丽包瑞李雪岩刘长燕韩盛旺苏航曲春成赵淑芳
关键词:卒中抑郁揿针舍曲林
电针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疗效观察
2018年
观察电针肾俞穴、次髎穴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给予电针肾俞穴、次髎穴,对照组针刺肾俞穴、膀胱俞穴、三阴交穴,电针中极穴、气海穴治疗,均治疗4疗程。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且1 h 尿垫试验、ICIQ-SF 尿失禁问卷评分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电针肾俞穴、次髎穴可改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症状,且疗效显著。
盛国滨王海迪包瑞唐英
关键词: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电针肾俞次髎
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的研究进展
2025年
中风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作为脑血管事件后最常见的神经精神并发症,发病率达30%~50%,其临床表现为持续情绪低落、认知功能障碍及躯体化症状,可导致神经功能缺损加重、康复进程延缓及死亡率上升2.3倍。现代医学多采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但存在药物起效延迟、胃肠道反应、性功能障碍及多药联用风险等局限性,患者治疗依从性不足40%。传统中医基于“形神共调”理论,通过辨证施治实现个体化干预,其中针灸疗法因具有多靶点调控优势受到广泛关注。针刺可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功能、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改善海马区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等途径实现抗抑郁效应。本文系统综述近五年PSD针灸治疗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为优化治疗方案提供循证依据,同时指出当前研究在标准化方案制定、长期随访数据收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强调未来需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研究以完善证据体系。
牛诗赟包瑞张淑薇何逸
关键词:中风后抑郁中医针灸辨证论治
黑龙江省“小汤山”医院模式院感防控建设的研究
2022年
传染病防控应急措施实施和开展过程中,根据黑龙江省最新指挥要求和规范,从科学角度出发,利用医疗机构分级、分类组建2所定点医院和2所后备收治医院。按照“集中患者、集中资源、集中专家、集中收治”的治疗原则,以便高效地做好传染病收治工作。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南分院成为后备医院,以黑龙江省“小汤山”医院模式进行院感建设,于2020年2月15日完成设计、设备资产、技术改造、消毒、检验、后勤保障等。对医院内部改造、消毒、患者及工作人员转移等工作进行部署,加速建设形成专业化、标准化的院感防控医院。文章主要阐述了“小汤山”医院模式在黑龙江省建设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具体建设策略。
闫晓双刘刚黄亮李翠盛国滨盛坤包瑞马春雨
针灸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有关中风后尿失禁的针灸治疗方法。 方法:本研究以中风后尿失禁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四神聪穴,双侧肾俞穴、双侧会阳穴,艾灸中极穴、关元穴。四神聪取...
包瑞
关键词:针灸中风尿失禁
文献传递
基于发现法教学模式的《经络腧穴学》实训操作课程的实践探索
2024年
本研究旨在探讨在《经络腧穴学》的实训操作课程中,采用发现法教学模式的效果及其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作用。通过引入基于发现法的模版对照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讲—听—背”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并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实践技能。本研究深度剖析了依据发现法设计的模版对照教学模式的基本原理、实施步骤及其效果,为《经络腧穴学》实训课程的操作改进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田杨杨刘刚包瑞盛国滨师帅
关键词:发现法《经络腧穴学》实训操作
三七活骨丸联合体外冲击波对气滞血瘀型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影响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 观察三七活骨丸联合体外冲击波(ESW)对气滞血瘀型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10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诊的72例气滞血瘀型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ESW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三七活骨丸,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并进行疗效评价。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骨保护素(OPG)水平。结果 对照组有4例患者在治疗期间服用其他药物,故剔除。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2、4周后VAS、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治疗前,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于治疗前,两组治疗4周后VAS、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治疗2周后,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于治疗2周后(P<0.05)。治疗2、4周后,观察组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于同期对照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两组血清IL-1、IL-6、TNF-α水平低于治疗前,血清OPG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血清IL-1、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OPG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三七活骨丸联合ESW对于改善气滞血瘀型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症状疗效良好,适合临床应用。
李志刚刘旭卓刘竹申意伟包瑞王鸿旭张杰
关键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气滞血瘀证体外冲击波
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
2024年
本文查阅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相关文献,就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发病机制、针刺作用机制及针刺临床应用3个方面评述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发现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常与其他治法联合应用且疗效显著,其可能通过中枢和周围两大机制发挥作用。未来或可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为临床提供更确切的依据。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n 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idiopathic facial nerve paralysis, and evaluat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idiopathic facial nerve paralysis from three aspects: the pathogenesis of idiopathic facial nerve paralysis, the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action, and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cupuncture. 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idiopathic facial nerve paralysis is often combined with other treatment methods and has significant therapeutic effects. It may exert its effects through two major mechanisms: central and peripheral. In the future, multi center, large sampl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may be conducted to provide more accurate evidence for clinical practice.
王磊何逸牛诗赟张淑薇包瑞
关键词: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电针结合温和灸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21年
中风病,西医名为脑卒中,一直以发病率、致残率及复发率高为大众所关注,继发的多种功能障碍致其疾病负担有逐年升高趋势,对家庭及社会造成极大的物质及精神消耗[1]。据统计,脊髓休克期后出现肢体肌肉痉挛的中风病患者约占65%[2],基于脊髓原始反射特征,上肢以屈肌群为痉挛优势。
盛国滨赵淑芳苏航王丹包瑞
关键词:中风气虚血瘀电针温和灸经筋结点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