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莹莹

作品数:71 被引量:229H指数:9
供职机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陕西省教育厅产业化培育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6篇期刊文章
  • 13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5篇金属学及工艺
  • 31篇一般工业技术
  • 5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社会学

主题

  • 35篇合金
  • 16篇显微组织
  • 13篇钛合金
  • 13篇TC11
  • 11篇TI
  • 9篇显微硬度
  • 9篇TC18
  • 6篇电子束
  • 6篇双合金
  • 6篇塑性
  • 6篇TI3AL
  • 5篇电子束焊
  • 5篇电子束焊接
  • 5篇断口形貌
  • 5篇摩擦焊
  • 5篇接头
  • 5篇教学
  • 5篇惯性摩擦焊
  • 5篇TC
  • 4篇应力

机构

  • 59篇西安建筑科技...
  • 20篇西北工业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航空工业...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航发动力...

作者

  • 70篇刘莹莹
  • 16篇姚泽坤
  • 12篇郭鸿镇
  • 11篇刘世锋
  • 9篇王快社
  • 9篇王庆娟
  • 7篇张乐
  • 6篇杨航航
  • 5篇刘长瑞
  • 5篇高峻
  • 4篇李洁
  • 4篇王坤
  • 3篇杜忠泽
  • 3篇林鑫
  • 3篇秦春
  • 3篇张亮亮
  • 3篇王建勇
  • 3篇王磊
  • 2篇杨海鸥
  • 2篇王文

传媒

  • 12篇稀有金属材料...
  • 9篇材料热处理学...
  • 8篇热加工工艺
  • 5篇稀有金属
  • 5篇教育教学论坛
  • 4篇中国有色金属...
  • 3篇材料导报
  • 2篇金属热处理
  • 2篇航空材料学报
  • 1篇中国农村水利...
  • 1篇焊接学报
  • 1篇焊接
  • 1篇材料工程
  • 1篇中国冶金教育
  • 1篇中国科技论文
  • 1篇中国有色金属...

年份

  • 11篇2025
  • 2篇2024
  • 2篇2023
  • 5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5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7篇2014
  • 3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7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3D打印装置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3D打印装置,属于金属增材制造技术领域,主要目的是改善打印过程中的成型质量,包括细化晶粒、增大熔覆层面积、破碎柱状晶,进而提升成型件的整体性能和质量。本申请的主要技术方案为:该3D打印装置包括:冷却部和超...
张亮亮李沙龙刘世锋刘莹莹王建勇张群兵
热处理对Ti_3Al/TC11双合金盘拉伸性能与组织的影响被引量:10
2009年
研究了经真空电子束焊接+近等温锻造制备的Ti3Al/TC11双合金盘在不同热处理制度处理后的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结果表明,采用梯度热处理的双合金盘的强度稍高;而塑性与变形量有关,当采用40%变形的塑性要高些。热处理制度对焊缝区显微组织有较大的影响。梯度热处理时,焊缝两侧合金的热影响区组织与焊缝中心过渡均匀、无突变,而采用一般热处理制度处理时组织则有明显的突变。热处理制度对双合金盘焊缝的相组成几乎没有什么影响,除了α2,α及β相外,还有新生成的O相,MoNb,Nb3Al及TiAl3相,它仅对组成焊缝的每一个相的含量有一定影响。
刘莹莹姚泽坤杨航航秦春郭鸿镇
研究生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现代金属材料分析检测技术”为例被引量:2
2022年
针对材料类硕士研究生的学科核心课程“现代金属材料分析检测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授课中采用双语教学、案例研讨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基于学生研究方向的分组汇报等进行教学改革,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及专业外语运用能力,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程改革中实现教学相长。
刘莹莹王庆娟王强肖桂枝胡平
关键词:双语教学
Ti_3Al金属间化合物超塑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08年
详细的对Ti3Al金属间化合物的超塑性研究进展状况进行了总结和评述。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可知,此类合金的最佳超塑性变形温度为940-980℃,最佳超塑性变形的应变速率为10^-4~10^-3s^-1,其最大延伸率可达1500%左右,接近于普通钛合金的超塑性水平。Ti3Al金属间化合物超塑变形的主要机制是晶界滑动,失效的主要原因是空洞的形成和连接。针对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在目前研究中仍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有关Ti3Al金属间化合物超塑性研究的看法。
刘莹莹姚泽坤郭鸿镇
关键词:超塑性晶界滑动
Ti_3Al/TC11合金焊接界面的高温性能被引量:4
2012年
研究了经真空电子束焊连接而成的Ti3Al/TC11合金在经过近等温锻造及不同制度的热处理后,连接界面的高温拉伸性能。结果表明,Ti3Al/TC11合金在500~600℃的高温拉伸性能差异较小,说明Ti3Al/TC11合金在此温度范围的高温拉伸性能比较稳定,可安全服役,尤其是以变形40%近等温锻造+梯度热处理的合金高温拉伸性能较佳,这和变形程度与组织中晶粒的形态、大小及分布有关。虽然焊接过程中在焊缝区形成了一些金属间化合物,但由于随后经过了近等温锻造和热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使其破碎、重新分布而得到均匀细小的组织,因此改善了焊接界面的组织,提高了焊接界面的高温拉伸性能。
刘莹莹姚泽坤秦春郭鸿镇
关键词:变形量高温性能
异种合金的连接工艺特征及其界面的组织性能被引量:5
2015年
介绍了几种用于异种合金连接的工艺技术、特征及每种连接方法的适用范围,且对采用不同工艺技术所制备界面的组织结构及性能进行分析对比。针对不同部位对性能有不同要求的航空发动机用双合金涡轮盘件,讨论其可用的连接方法,并重点介绍激光立体成形技术连接异种合金的特征,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重点。
张温馨姚渭刘莹莹王磊
关键词:异种合金连接工艺
Zr-1Nb棒材内外部微小孔洞差异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利用金相观察(MO)、电镜分析(EM)及织构分析的方法,并结合轧制有限元(FEM),分析了Zr-1Nb棒材内部及外部酸液腐蚀产生微小孔洞存在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棒材的外部(靠近棒材表面)组织较为致密,内部(靠近棒材芯部)组织较为疏松。酸液侵蚀后外部微小孔洞数量较少,尺寸较小,内部微小孔洞数量较多,尺寸较大。棒材内、外部的晶粒面(0002)基本与轧向平行,但外部晶粒面(0002)集中于中心点,而内部晶粒面(0002)极点呈环形绕纵轴分布。Zr-1Nb棒材外部存在旋转压应力,内部存在压应力,从而造成了棒材腐蚀后,内、外部微小孔洞存在差异。
于海慧刘莹莹于军辉李小宁王晨阳赵林科
关键词:孔洞织构有限元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金属塑性加工工艺学2”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2025年
依托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秉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课程特点,充分利用超星等在线教学平台和优质课程资源,探索“金属塑性加工工艺学2”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强化线上线下协同效应;通过以价值引领为导向更新教学理念,以全面育人为目标丰富教学内容,以课程体系为主线深挖思政元素,加深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注重教师德育能力和思政意识的提高;建立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最终,对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金属塑性加工工艺学2”课程思政教学进行了设计。通过多措并举,打造一流课程,不断促进一流专业建设,全方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刘莹莹刘世锋王庆娟王快社
电子束焊接工艺参数对Ti_(2)AlNb/TC18接头组织与性能的影响被引量:8
2021年
采用真空电子束焊研究不同工艺参数时Ti_(2)AlNb/TC18异种合金焊接接头的组织特征和高温拉伸性能。结果表明:当选用合适的焊接工艺参数时,TC18侧热影响区为细小且均匀分布的针状α相组织;焊缝的β晶界明显,在β晶界上分布着晶粒细小的α和α_(2)相;Ti_(2)AlNb侧热影响区与焊缝分界面明显,β晶粒发生粗化。焊接工艺参数对Ti_(2)AlNb/TC18合金的高温塑性影响较小,但对其高温强度的影响较大。当焊接速度相同时,焊接电流I=28 mA的高温拉伸强度最高,为807 MPa;当焊接电流相同时,焊接速度v=6 mm/s的高温拉伸强度最高,达813 MPa。这是由于焊缝组织相对细小,导致晶界面积的增加,位错的滑移受阻,因此使其接头的强度得到提高。当采用焊接工艺参数28 mA、6 mm/s时,试样的高温拉伸断口颈缩明显、韧窝较大且较均匀,表明采用该组焊接工艺参数制备的Ti_(2)AlNb/TC18高温拉伸性能较好,这与其连接界面宽度较窄、组织细小且分布较均匀有关。
刘莹莹李洁洁张乐
关键词:真空电子束焊高温拉伸性能
模具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
2025年
针对“锻造工艺与锻模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通过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抓好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关键教学环节等有效渠道创造工程实践训练机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利用典型锻件的生产视频等优质学习资源,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之处,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强化过程考核力度,增加过程考核因素,提高持续改进效果;以课程体系为主线深挖课程思政元素,提高专业教育与价值观教育同步驱动的实施效果。通过对近三年课程目标达成值的分析发现:“锻造工艺与锻模设计”课程的持续改进效果较好,提高了模具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刘世锋刘莹莹王建勇张亮亮
关键词:工程实践能力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