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红臻

作品数:16 被引量:128H指数:7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政治法律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7篇经济法
  • 3篇社会
  • 3篇法治
  • 3篇法治中国
  • 2篇社会性
  • 2篇权利
  • 2篇经济体
  • 2篇经济体制
  • 2篇法学
  • 2篇法制
  • 1篇新一届中央领...
  • 1篇行动纲领
  • 1篇行政
  • 1篇行政人
  • 1篇行政人员
  • 1篇宣言
  • 1篇疫情
  • 1篇疫情防控
  • 1篇有为政府
  • 1篇援助制度

机构

  • 16篇吉林大学
  • 2篇郑州大学

作者

  • 16篇刘红臻
  • 2篇肖乾刚
  • 1篇王长秋

传媒

  • 9篇法制与社会发...
  • 1篇当代法学
  • 1篇高等学校文科...
  • 1篇南都学坛(南...
  • 1篇法治现代化研...
  • 1篇中国法律评论
  • 1篇人权研究(辑...

年份

  • 3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0
  • 1篇1999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济法基石范畴论纲被引量:17
1999年
刘红臻
关键词:经济法基石范畴经济利益社会整体社会性社会公正
宏观经济治理的经济法之道
2021年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提出“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建议》关于完善宏观经济治理战略方向和重点举措的系统安排,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构建“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盘大棋的重要环节,势必引发并且转化为相关法律制度的立改废释,而经济法作为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的法律部门更是首当其冲。
刘红臻
关键词:有为政府经济法宏观经济宏观调控
经济法的历史反思与前景探讨
2000年
经济法的产生最集中、最本质地体现了 2 0世纪社会化大生产高度发达条件下 ,整个社会结构“社会本位”性的整合与变迁。混合经济体制、强社会—强国家的社会结构模式以及社会本位的法哲学思潮 ,为经济法的产生提供了依据。该诸条件的客观存在 。
刘红臻王长秋
关键词:经济法社会化大生产混合经济体制社会本位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法学解读与阐释——“民主、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综述被引量:11
2014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把法治中国建设提升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并对其做出了系统的部署。这是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历史性决策,体现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改革深水区和攻坚期进一步深层推进改革的决心,昭示着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开启了我国通过制度文明建设引擎民族复兴的新篇章。
刘红臻
关键词:法治中国民主法学
宏观经济治理的经济法之道被引量:19
2021年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提升宏观经济治理能力做出了系统安排,明确了完善宏观经济治理的战略方向和重点举措。经济法处于宏观经济治理法治化的核心地带,《建议》关于完善宏观经济治理的部署,对经济法提出了优化制度安排、提升制度效能的要求,也为其进一步发展指引了方向。宏观经济治理的经济法之道,应放置于全面深化改革、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全面依法治国的语境中来探寻。经济法致力于宏观经济治理的着力点在于其将国家治理宏观经济的问题转变为法律治理国家宏观经济治理权力的问题,在于其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所设定的体制结构和程序机制,即以通贯良法善治逻辑的体制、机制和程序设计来确保科学合理公平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根据"有效市场"和"良法善治"的内在要求与基本逻辑,经济法对宏观经济治理的制度安排应遵循"法治与正当程序"原则和"民主与多元共治"原则,其主要内容包括宏观经济治理权的体制性配置和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机制的设计,核心领域是国家规划法、现代财税体制、现代金融监管体系的制定、健全与完善。
刘红臻
关键词:经济法
司法如何堪当人权保障的重任被引量:4
2014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提"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命题,并对相关举措做出了部署和安排。无论对于人权保障事业的进步,还是对于司法改革和法治建设的推进,这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当前,关于"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研究,大多聚焦于三中全会《决定》所点明的一系列议题,即刑事司法中的人权保障问题、财产强制执行中的程序规范问题、社区矫正制度的构建问题、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制度的健全问题、律师权利保障机制的完善问题等。
刘红臻
关键词:社区矫正制度法律援助制度人权发展宪法解释权利保障机制
新一轮司法改革的难题与突破——“司法改革与司法文明”理论研讨会综述被引量:4
2014年
作为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建设法治中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一轮司法改革在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后纵深开启。诸项重大抓手的布设和配套措施的试点推行因其触及体制症结之深、触动利益变动之大而引起强烈职业震动、社会反响和学理争议。在有望实现历史性重大突破的关头,司法改革怎样才能稳健而坚实地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这是学界必须面对的问题。2014年8月17日,国家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和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主办“司法改革与司法文明”理论研讨会。
刘红臻
关键词:司法行政人员法治中国专业职务现代司法法官遴选制度
走向现代性:中国经济法学发展的历程与启示被引量:13
2003年
中国经济法学经历了 1978年至 1991年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前现代意义的生成和发展阶段 ,以及 1992年迄今市场经济体制构建期的震荡更新和现代化阶段。中国经济法学研究的推进仰赖理性氛围的再造、实践功能的强调、研究范式的转换和范畴体系的重构。
刘红臻肖乾刚
关键词:中国经济法法学研究市场经济体制商品经济
自主与不自足经济社会情境中的经济法定位:“社会性”的解读被引量:4
2005年
经济法被界定为“社会法”,对于“社会性”的解读构成理性认知经济法内在规定性、明智设计经济法制度、进而合理型塑经济社会生活的纽结。由于“社会性”实现机制的构设实为个体、社会和国家间制衡格局的构建,自由主义和福利国家论两大理论范式对经济法产生了共识和分歧。在上述两种理论范式的智识洞见和理论缺陷的基础上,商谈论范式的相关立场和主张将有助于对经济法“社会性”定位的理论重解和制度重构。
刘红臻肖乾刚
关键词:社会性社会情境自足经济社会生活内在规定性经济法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及其基本标志被引量:16
2013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其实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学研究成果的整合与提升。其形成过程,可描述为:解放思想、拨乱反正与法学知识体系的重构;人权研究的推进与法观念的更新;法治研究的深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核心命题的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构建思路的明晰等。而其形成的基本标志,则可归纳为: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的一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各法律部门的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理论所构成的法学范畴体系和知识体系;由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公有制等所表征的"社会主义特质";由"道德"、"情理"因素的拾补,"和谐"价值的开发为标识的"中国特色"。
刘红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