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旭红
- 作品数:26 被引量:107H指数:5
- 供职机构: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甘肃省卫生行业科研计划项目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应用研究与疫苗可预防疾病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兰州市2006-2015年蜚蠊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1
- 2018年
- 目的了解兰州市蜚蠊种群构成及季节消长情况,为科学制定防制对策及控制蜚蠊危害提供依据。方法于2006-2015年在兰州市城区选择3个调查点,每个调查点随机选择餐饮店2处、农贸市场、宾馆、医院和居民区各1处,各调查点相对固定,采用粘捕法每月中旬调查1次。对蜚蠊密度及其侵害率进行二元变量相关性分析,运用t检验和Bivariate Correlations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各生境布放粘蟑纸21 600张,回收21 126张,阳性2 928张,捕获蜚蠊43 685只,均为德国小蠊,平均密度为2.07只/张,侵害率为13.86%;以农贸市场蜚蠊密度最高,达3.28只/张,医院最低,仅为0.26只/张。不同生境均受蜚蠊侵害,侵害率与密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892,P<0.01)。结论德国小蠊为兰州市优势种,密度高峰期在6-10月,应在4-5月蜚蠊密度高峰期前采取杀灭措施。
- 吴照杨丽刘旭红李治平贾玉新
- 关键词:蜚蠊密度监测
- 甘肃省流行性乙型脑炎时空分布及自然疫源地研究
- 王旭霞穆秋玲于德山刘旭红张晓曙贾玉新董茂星李慧
- 该研究属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科,课题组以乙脑这一特殊传染性疾病为切入点,收集甘肃省长达60年的乙脑发病数据,从时空分析、空间聚类分析的可视化角度,研究甘肃省乙脑的流行特征和流行规律,进一步研究并明确甘肃省的气象、环境等因...
- 关键词:
- 关键词:流行性乙型脑炎传染性疾病
- 兰州市2006—2010年蜚蠊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掌握兰州市蜚蠊种群分布和季节消长等动态变化规律,为科学防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粘捕法。粘蟑纸规格17cm×10cm,以甜鲜面包为诱饵(2g/片),每15m^2放置1张。结果兰州市城区室内蜚蠊以德国小蠊为优势种;行业分布以宾馆、居民区、农贸市场和餐饮业为主,平均侵害率为17.10%,侵害率较高的为宾馆(33.57%)和居民区(19.40%);蜚蠊平均密度为2.95只/(张·夜),其中密度最高的为宾馆[4.45只/(张·夜)];全年均有蜚蠊活动,9-10月为其活动高峰期。结论德国小蠊为兰州市的主要优势种,且宾馆、居民区、农贸市场和餐饮业等场所德国小蠊密度及侵害率相对较高,应将其作为今后防制的重点。
- 贾玉新张守斌宁俊艳蒋虎刘旭红
- 关键词:蜚蠊
- 兰州市城区室内蜚蠊生态学调查及防制策略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了解兰州市城区室内蜚蠊的生态学状况,为制定相应的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粘捕法。结果兰州市城区室内蜚蠊以德国小蠊为优势种。蜚蠊密度消长与同期的平均气温之间存在着高度正相关性。平均侵害率为22.87%。受侵害最严重的是宾馆行业,侵害率达48.93%。2007年与2005年相比,在不同生境中,医院和居民住宅的蜚蠊密度和侵害率变化较大,其中医院蜚蠊密度和侵害率分别上升了100倍和12.76倍;居民住宅密度和侵害率分别上升了1.48倍和0.82倍;新城区蜚蠊密度及侵害率分别上升了2.60倍和0.72倍。2007年新城区蜚蠊密度及侵害率分别是老城区的1.90倍和1.57倍。结论兰州市应根据蜚蠊密度季节消长特点采取综合防制措施,以环境治理为主,同时使用物理、化学、生物的方法控制蜚蠊密度。防制的重点应是宾馆行业、居民住宅和餐饮行业等。各种生境中,蜚蠊防制的主要对象应以德国小蠊为主,同时兼顾美洲大蠊和日本大蠊。城市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将蜚蠊等病媒生物的防制纳入其中。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民众卫生防病意识。加强蜚蠊密度、种群动态和抗药性监测,根据监测资料,适时制定或调整防制技术和策略。
- 贾玉新李国太刘旭红王芸蒋虎张守斌
- 关键词:蜚蠊防制策略
- 甘肃省蟑螂种群组成与区系调查研究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了解甘肃省蟑螂种群组成与区系,为蟑螂防治提供技术支持。方法目测法或药激法。结果通过对甘肃省5年多的调查,共发现蟑螂2科2属5种;地理分布除甘南、临夏、金昌外,其余11个市及部分县(区)均发现有蟑螂分布;种群构成兰州市西固区、天水市秦州区、陇南市两水镇以日本大蠊为主,其余地区均以德国小蠊为主。结论甘肃省蟑螂呈逐年上升与扩展蔓延趋势。
- 李国太阎峻王芸贾玉新许海魁刘旭红申明星
- 关键词:蟑螂种群组成区系调查
- 2006-2010年张掖市城区蝇类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掌握张掖市城区蝇类的种群分布、生态习性及季节消长等变化规律,更好地控制蝇类的孳生与繁殖,为蝇类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笼诱法。结果 2006-2010年共捕获成蝇2 323只,分属3科9属13种。总平均密度为3.8 7只/笼,其中:2006年密度最高为5.2 2只/笼;其次是2009年为4.5 9只/笼;密度最低的是2008年为2.9 0只/笼。2007和2010年密度分别为3.50和3.15只/笼;优势种为家蝇。结论不同季节、不同生境蝇类密度及种群构成均有所不同,气温、孳生环境和防治措施为主要影响因素。在蝇类繁殖高峰前及早开展以环境治理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有效降低蝇密度,以达到控制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目的。
- 贾玉新张森乔刘旭红宁俊艳
- 关键词:蝇类
- 甘肃省部分地区主要病媒生物检测与病媒传染性疾病相关性研究
- 李国太刘旭红贾玉新党清辉阎峻
- 通过较系统的研究、分析,掌握了该省病媒生物鼠类、蚊类、蝇类和蜚蠊的种群、密度、分布、季节消长变化规律、带毒和侵害现况,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填补了甘肃省病媒生物监测及相关传染病研究领域的空白。该研究学术价值高,创新大...
- 关键词:
- 关键词:病媒生物监测疾病预防控制
- 兰州市蜚蠊带菌状况的调查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了解兰州市蜚蠊体表带菌状况,为相关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技术支撑。方法现场捕捉活蜚蠊送实验室,按常规检验方法进行分离培养、血清学鉴定和生化试验、ELISA和寄生虫镜检。结果50组蜚蠊体表带菌检测,检出细菌40组,寄生虫4组,病毒2组。结论蜚蠊在疾病传播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
- 李国太傅鸿许亚宁王芸张广业汪鹏刘旭红蒋虎谭玉林张军
- 关键词:蜚蠊寄生虫
- 某建设集团尼日利亚项目部建设工地疟疾和伤寒疫情的调查与处置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通过对某建设集团尼日利亚项目部建设工地疟疾、伤寒疫情的调查与处置,为涉外建设项目传染病疫情的预防控制提供经验,尤其是对疟疾、伤寒疫情的处置提供指导。方法 2013年6月采用现场走访和回顾性调查等方法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疟疾实验室病原学镜检疟原虫、伤寒实验室血培养等方法确诊病例。结果建设工地74人中,患疟疾3例,同时患有疟疾和伤寒的4例,携带伤寒杆菌者26例,其中包括食堂仅有的3名厨师。在工作组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对疟疾患者进行规范治疗,对伤寒患者及伤寒杆菌携带者进行隔离和针对性治疗,对患有疟疾或伤寒伴有其他基础性疾病的工人接回国内进行规范性治疗。结论消灭蚊虫、清除蚊虫孳生地、加强个人防护和避免蚊虫叮咬是预防疟疾的重要措施,可以在尼日利亚疟疾流行区进一步推广。
- 贾玉新刘旭红何建李治平吴照
- 关键词:建设工地疟疾伤寒疫情处置
- 甘肃省2018年病媒生物监测报告被引量:30
- 2019年
- 目的了解甘肃省病媒生物种类构成,掌握其密度和季节消长规律,为该地区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2018年在甘肃省病媒生物监测点对鼠、蚊、蝇及蜚蠊进行监测。鼠类监测采用夹(笼)夜法,成蚊监测采用诱蚊灯法,幼蚊监测采用勺捕法,蝇类监测采用笼诱法,蜚蠊监测采用粘捕法;运用Excel 2010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监测数据。结果鼠类总捕获率为0.63%,小家鼠为优势鼠种,占捕获总数的72.31%,11月为高峰期;成蚊总密度为11.94只/(灯·夜),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获总数的77.84%,幼蚊总阳性勺指数为7.79%,库蚊幼蚊占比最高为92.25%,成蚊及幼蚊密度高峰均在7月;蝇类总密度为2.78只/笼,蝇密度最高为7月,达5.69只/笼;蜚蠊总密度为0.47只/张,侵害率为8.71%,捕获的蜚蠊全部为德国小蠊,5月为其密度高峰期。结论小家鼠依然为甘肃省鼠类优势种;蚊类优势种以淡色库蚊为主,但三带喙库蚊构成比较2017年度有大幅升高,应加强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防控工作;蝇类密度高峰期为7月;蜚蠊密度和侵害率较2017年度有所降低,依然全部为德国小蠊。
- 李治平吴照刘旭红吴宁贾玉新
- 关键词:病媒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