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小野

作品数:21 被引量:62H指数:5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手术
  • 6篇肿瘤
  • 5篇切除
  • 5篇胃癌
  • 4篇预后
  • 4篇直肠
  • 4篇食管
  • 4篇切除术
  • 4篇胃肿瘤
  • 3篇术后
  • 3篇外科
  • 3篇胃切除
  • 3篇胃切除术
  • 3篇消化道
  • 3篇消化道重建
  • 3篇淋巴
  • 3篇淋巴结
  • 3篇近端
  • 3篇近端胃
  • 3篇化道

机构

  • 19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中国康复研究...
  • 3篇北京脑重大疾...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中国康复科学...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大学肿瘤...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21篇刘小野
  • 14篇尹杰
  • 14篇张军
  • 13篇郑智
  • 5篇蔡军
  • 4篇张忠涛
  • 3篇荆瀛黎
  • 3篇董浩
  • 3篇陈惠
  • 2篇陆爱国
  • 2篇陈光勇
  • 2篇徐瑞
  • 2篇白帆
  • 2篇张政
  • 1篇吉正国
  • 1篇苏向前
  • 1篇吴国聪
  • 1篇孟凡冬
  • 1篇汪栋
  • 1篇马君俊

传媒

  • 4篇中国实用外科...
  • 4篇国际外科学杂...
  • 3篇中国康复理论...
  • 2篇外科理论与实...
  • 2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华普外科手...
  • 1篇中华疝和腹壁...
  • 1篇肿瘤综合治疗...
  • 1篇中国毕业后医...

年份

  • 4篇2025
  • 3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09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影响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13年7月-2022年12月手术治疗的239例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04例,女性35例,年龄27~83岁,平均年龄63.1岁。采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百分比)[例(%)]表示,并通过χ^(2)检验、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比较。等级资料以(百分比)[例(%)]表达,并使用秩和检验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s检验进行多因素分析,并通过Cox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分析。每6个月随访一次,随访截至2023年11月。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浸润深度(OR=0.038,95%CI:0.011~0.139,P<0.001)、癌结节(OR=0.101,95%CI:0.011~0.904,P=0.040)、脉管内癌栓(OR=0.234,95%CI:0.108~0.507,P<0.001)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第1、2、3、4、7、10、11组淋巴结在腹腔内更易发生转移。与SiewertⅡ型相比,Siewert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第5、6组淋巴结的转移率更高。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中纵隔淋巴结转移主要见于第110、111组淋巴结,分别为5.45%和3.64%。3年生存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是一个重要的预后因素(P=0.001)。结论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应同时清扫腹腔和纵隔淋巴结,特别是第1、2、3、4、7、10、11、110和111组淋巴结,不需要清扫5组和6组淋巴结。相反,Siewert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不需要纵隔淋巴结清扫,但对5组和6组淋巴结进行幽门淋巴结清扫是必要的。淋巴结转移影响患者远期预后,围手术期化疗可能为患者提供生存优势。
弥伟黄伊东郑智刘小野尹杰张军
关键词:纵隔淋巴结预后
Borrmann Ⅳ型胃癌临床诊断、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 比较BorrmannⅣ型与其他分型进展期胃癌的临床诊断及病理特点,探讨影响BorrmannⅣ型胃癌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队列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612例进展期胃癌手术患者,比较80例(13.1%)BorrmannⅣ型和532例(86.9%)其他Borrmann分型胃癌患者的临床诊断及病理特点,Kaplan-Meier法描绘生存曲线,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BorrmannⅣ型胃癌患者在年龄、胃肠道肿瘤家族史、手术方式、R0切除、肿瘤最大径、瘤体面积、肿瘤部位、组织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与其他Borrmann分型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orrmannⅣ型胃癌的腹盆平扫增强CT、胃镜肉眼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0.0%、81.2%,低于其他Borrmann分型的91.4%、91.8%(均P<0.05)。BorrmannⅣ型胃癌的胃镜首次病理活检阳性率为72.5%,明显低于其他Borrmann分型的93.7%(P<0.05)。上消化道造影对两组的诊断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2%vs 91.9%,χ^(2)=0.593,P=0.701)。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方式、肿瘤分布范围、脉管浸润及是否规范化疗是BorrmannⅣ型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均P<0.05)。结论 BorrmannⅣ型胃癌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需要采用多种检查手段鉴别,手术方式、肿瘤分布范围、脉管浸润及是否规范化疗是BorrmannⅣ型胃癌的重要预后因素。
闫笑生郑智翟育豪张海翘王鈢刘小野尹杰张军
关键词:胃肿瘤病理预后
内镜-腹腔镜胃区域性切除联合前哨淋巴结引流区清扫术在早期胃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2025年
目的探讨内镜-腹腔镜胃区域性切除联合前哨淋巴结引流区清扫术治疗早期胃癌患者的近期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收集2023年8月至2024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前瞻性研究队列中连续纳入的17例早期胃癌患者数据,其中16例来自普外分中心,1例来自消化分中心。男性9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61.4岁(范围:46~79岁)。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病历回顾和数据库提取获得,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病理学特征、手术方式及随访结果。随访截至2024年12月5日,所有患者术后随访超3个月。结果17例患者中,5例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联合腹腔镜前哨淋巴结引流区清扫术(LSBD);3例ESD完整切除术后的患者,因病理学分期符合扩大适应证行LSBD;6例ESD非治愈型切除术后患者接受腹腔镜胃区域切除(LRG)联合LSBD;3例直接接受LRG联合LSBD。清扫前哨淋巴结[M(IQR)]8.9(4.5)枚(范围:4~21枚),检出率和准确率均100%。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5例ESD联合LSBD患者及3例ESD完整切除后行LSBD患者的前哨淋巴结均无转移,ESD的垂直及水平切缘均为阴性,其中1例为ESD绝对适应证;6例LRG联合LSBD的ESD非治愈性切除术患者,水平切缘均为阴性,其中2例术中冰冻病理学检查结果示清扫的21和9枚前哨淋巴结中各有1枚转移,于术中追加远端胃癌根治术,术后分别捡取73和39枚淋巴结,前者另有1枚转移,后者无转移;3例直接LRG联合LSBD患者胃全层切除组织水平切缘阴性,1例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为ESD绝对适应证,1例术中冰冻病理学检查结果示8枚前哨淋巴结1枚转移,追加远端胃癌根治术,清扫的54枚淋巴结均无转移。所有患者术后无感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无死亡。14例未追加根治手术的患者,术后3 d内排气排便饮流食,平均住院6 d,术后3个月营养指标及胃核素排空显像半排空时间接近术前。
郑智王子萌徐瑞张海翘张政阮国添尹杰刘小野蔡军陈光勇孙秀静朱圣韬李鹏张军张澍田
基于GEO数据库芯片筛选胃肠间质瘤和胃平滑肌瘤差异基因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022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胃肠间质瘤和胃平滑肌瘤基因层面的差异,为今后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通过基因表达综合(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调用GSE63453的相关数据,比较胃肠间质瘤和胃平滑肌瘤标本的miRNA表达差异,选择差异miRNA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KEGG)分析。通过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明确靶基因表型差异,并对通路表达进行GO和KEGG分析。建立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图,运用Cytoscape进行Hub基因筛选。并通过筛选临床样本,进行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验证。对已筛选出的靶基因与免疫相关基因取交集,筛选出明确的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明确二者在免疫方面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筛选出包括hsa-miR-133a-3p在内的12种差异miRNA,通过GO和KEGG两种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发现了胃肠间质瘤和胃平滑肌瘤在生物功能学方面的差异,并通过数据库发现了在这两类肿瘤中可能存在差异的靶基因,建立PPI网络图,筛选出了包括PIK3CA和BDNF在内的10个Hub基因,并通过临床样本的检测对关键基因进行了外部验证,最终发现了胃肠间质瘤和胃平滑肌瘤间的差异基因。结论胃肠间质瘤和胃平滑肌瘤存在基因层面差异,可以对两类肿瘤进行鉴别和治疗。
邓薇翟育豪郑智尹杰刘小野白志刚张军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胃平滑肌瘤差异表达基因
近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研究进展
2023年
目前,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仍是治疗食管胃接合部腺癌(AEG)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早期AEC远端淋巴结转移率低,如果不加选择的进行全胃切除术会导致部分患者接受不必要的淋巴结清扫,增加手术创伤,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因此,早期AEG如何能够在保证肿瘤根治性的前提下,最大程度降低手术创伤、保留部分胃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推荐近端胃切除术,其优势在于术后具有更佳的生活质量,不足在于具有较高的胃食管反流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因此,为了改善这一不足,众多新型吻合方式包括Side-overlap吻合、双肌瓣吻合、空肠间置、双通道吻合等方式应运而生。但是,目前国内外指南对于如何选择最佳的近端胃消化道重建方式仍无共识或指南。因此,本文就近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进展作一综述,希望为最佳吻合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黄勇郑智张海翘王龙辛城霖刘小野尹杰张军
关键词:胃肿瘤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
分隔式胃空肠吻合术联合远端选择性迷走神经离断术治疗良性胃出口梗阻的安全性及疗效研究
2024年
目的探究分隔式胃空肠吻合术(SPGJ)联合远端选择性迷走神经离断术(DSV)治疗良性胃出口梗阻(GOO)的围手术期安全性及术后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3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诊治的26例良性GOO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20例(76.9%),女性6例(23.1%),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55.8±13.6)岁,平均体重指数(20.1±3.4)kg/m^(2),SPGJ联合DSV组12例,SPGJ组14例。主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术后1年的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GIQLI)生活质量评分。正态分布的连续性变量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差异性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连续性变量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差异性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SPGJ联合DSV组与SPGJ组在手术时间(P=0.071)、术中出血量(P=0.422)、术后首次排气时间(P=0.538)、术后首次进食时间(P=0.386)、术后住院时间(P=0.431)、术后30 d内并发症(P=0.999)、术后胃出口梗阻评分系统分级(P=0.483)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各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胃排空延迟,均为A级。随访结果显示,与SPGJ组相比,SGPJ联合DSV组在GIQLI评分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SPGJ联合DSV组术后1年的胃溃疡、反流性食管炎、胆汁反流和胃炎发病率分别为8.3%、8.3%、8.3%、58.3%,而SPGJ组分别为35.7%和21.4%、21.4%、57.1%,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PGJ联合DSV在治疗良性GOO未显著增加腹腔镜下操作难度、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且在术后1年的胃肠道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此外,SPGJ联合DSV术后1年的胃溃疡和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率较低,但仍需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张海翘王子萌薛雅圣王鈢郑智刘小野尹杰张军
关键词:胃出口梗阻十二指肠溃疡消化系统外科手术迷走神经切断术
小鼠脊髓损伤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血脊髓屏障的变化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变化对血脊髓屏障(BSCB)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C57BL/6小鼠(n=68)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损伤后2 d组(S2)、损伤后7 d组(S7)和损伤后14 d组(S14),每组17只。损伤组采用改良Allen's法制作中度脊髓损伤模型。在损伤后的第2、7、14天分别对小鼠进行盲法的小鼠后肢运动功能(BMS)评分和BMS亚评分;各组小鼠腹腔注入伊文思蓝,检测BSCB通透性;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occludin和MMP-9表达。结果术后2 d BMS评分显著降低,BSCB通透性显著增高;术后14 d BMS评分升高(P<0.01),BSCB通透性下降(P<0.05)。术后7 d,occludin表达下调,MMP-9表达上调(P<0.05);术后14 d occludin表达上调,MMP-9表达下调(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MMP-9可能通过介导occludin表达,影响BSCB通透性改变。
荆瀛黎刘小野白帆陈惠
关键词:脊髓损伤血脊髓屏障基质金属蛋白酶-9紧密连接蛋白小鼠
胃肠恶性肿瘤合并卵巢转移的预后因素及随访策略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分析胃及结直肠来源库肯勃(Krukenberg)瘤的相关预后因素,并根据预后因素指导综合治疗;寻找在胃癌和结直肠癌术后随访复查过程中,监测卵巢复发转移的客观敏感指标,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20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75例患Krukenberg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Log-rank法和COX回归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寻找独立预后因素;并且在异时性转移患者的随访中,应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卵巢影像学及肿瘤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寻找敏感性更佳的变化指标。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CA19-9≥123.5 U/mL(P=0.001)、CA12-5≥37.9 U/mL(P=0.018)、胃来源krukenberg瘤(P=0.037),卵巢外其他器官转移(P=0.014)以及未行减瘤手术(CRS)(P<0.001)是预后不良因素,其中减瘤手术可明显改善预后,且即使存在肉眼可见残留灶,其总体生存期仍明显长于未行减瘤手术者(P=0.00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19-9升高(P=0.010)以及减瘤手术(P=0.001)是Krukenberg瘤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在术后随访过程中,超声及CT的影像学变化对发生卵巢转移的敏感性更佳(P=0.006)。结论:接受减瘤手术可明显延长患者的总生存期,同时性转移患者不应放弃手术机会,异时性转移的患者也应行转移灶切除,且即使存在肉眼可见残留灶,患者仍可从中获益;在胃癌和结直肠癌术后随访过程中,应重视卵巢超声及CT影像学变化,有助于早期发现卵巢转移灶。
刘小野杨小宝王鈢尹杰张军姚宏伟杨盈赤张忠涛
关键词:KRUKENBERG瘤卵巢结直肠肿瘤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38通过调控FASN影响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
2025年
目的探讨泛素特异性蛋白酶38(USP38)对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收集2023年3月—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外分中心接受胃癌根治手术并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18例患者组织样本,包括肿瘤组织、肿瘤旁组织和正常组织;其中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龄34~71岁,平均年龄62.5岁。通过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方法验证USP38在不同组织样本中的表达水平。通过敲减或外源性过表达USP38,结合细胞实验和人体组织样本验证USP38的功能意义。通过qRT-PCR、MTT、Transwell、Western Blot、质谱分析、克隆形成实验和免疫共沉淀等方式验证USP38的潜在分子机制。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_(1),Q_(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者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qRT-PCR方法证实,与正常组织和肿瘤旁组织相比,USP38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此外,质谱分析发现,脂肪酸合成酶(FASN)为USP38潜在下游靶点;免疫共沉淀实验证实其表达水平与USP38呈正相关。USP38在SGC7901、AGS和HGC27胃癌细胞系均高表达。敲减USP38后会降低FASN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增殖和迁移的能力,而过表达USP38后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均显著升高。结论USP38在胃癌细胞中高表达,并促进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其机制可能与下游FASN分子介导脂肪酸合成有关。
张菁张海翘刘小野尹杰蔡军张军郑智
关键词:胃肿瘤细胞增殖脂肪酸类细胞迁移
Siewert 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行近端胃切除术SOFY重建与全胃切除术Roux-en-Y重建安全性、疗效及营养水平对比研究
2025年
目的 探究Siewert 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行近端胃切除术(PG)SOFY重建对比全胃切除术(TG)Roux-en-Y重建的安全性、疗效及营养水平。方法 通过双向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3月至2023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诊治的154例Siewert Ⅱ/ⅢAEG病人的病例资料,其中PG组66例,TG组88例,主要研究结局为病人术后1年的体重减少率。结果 PG组平均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和术后首次进流食时间均显著优于T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9例病人完成1年随访,其中PG组53例,TG组66例。PG组术后6个月(-10.6%vs.-14.0%)和1年(-9.0%vs.-15.2%)体重减少率小于T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组术后1年腹泻情况和进食受限程度优于TG组,TG组术后1年胃食管反流发生率(9.1%vs.50.9%)、反流症状评分、整体健康状况方面优于P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组21例(39.6%)病人术后1年发生了反流性食管炎,根据洛杉矶分级(LA),LA-A级13例(61.9%),LA-B级6例(28.6%),LA-C级2例(9.5%),无LA-D级病例。结论 在Siewert Ⅱ/Ⅲ型AEG外科治疗中,PG(SOFY重建)在手术操作、围手术期恢复以及术后体重维持均较TG(Roux-en-Y重建)具有明显优势,而TG在术后生活质量具有明显优势。此外,SOFY重建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较高,但多为LA-A级,标准剂量的质子泵抑制剂药物治疗可控制症状。
张海翘王鈢黄勇王子萌李佳璇薛雅圣郑智刘小野尹杰张军
关键词: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近端胃切除术全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生活质量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