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农媛

作品数:40 被引量:152H指数:7
供职机构:贵港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贵港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9篇急性
  • 16篇脑梗
  • 16篇脑梗死
  • 16篇梗死
  • 11篇急性脑梗死
  • 7篇缺血
  • 6篇动脉
  • 6篇血管
  • 6篇中毒
  • 6篇脑病
  • 6篇脑梗死患者
  • 6篇急性脑梗死患...
  • 5篇蛋白
  • 5篇血性
  • 5篇一氧化碳
  • 5篇一氧化碳中毒
  • 5篇卒中
  • 5篇疗效
  • 5篇脑卒中
  • 5篇急性一氧化碳

机构

  • 36篇贵港市人民医...
  • 7篇广西医科大学

作者

  • 40篇农媛
  • 21篇肖海
  • 10篇覃星悦
  • 8篇樊金莲
  • 7篇梁妙玲
  • 7篇陈奎
  • 6篇肖海
  • 6篇冼莹
  • 6篇张泰鹏
  • 4篇曾灏
  • 4篇李秀芬
  • 3篇杨叶妮
  • 1篇韦冲
  • 1篇覃文周
  • 1篇边远

传媒

  • 5篇吉林医学
  • 5篇内科
  • 4篇中国实用神经...
  • 2篇临床荟萃
  • 2篇实用心脑肺血...
  • 2篇中国临床保健...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2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华夏医学
  • 1篇河北医药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广西医学
  • 1篇右江医学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西部医学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医学信息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中国临床研究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6篇2015
  • 3篇2014
  • 7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伴房颤的非脑叶脑出血患者不同抗凝时机对预后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探讨伴房颤的非脑叶脑出血患者不同时机启动抗凝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3月贵港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非脑叶脑出血伴CHA2DS2-VASc评分≥4分的心房颤动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按启动抗凝治疗时间不同,分为早期抗凝组和延迟抗凝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要观察指标(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及次要观察指标(非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全因死亡率、其他部位出血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抗凝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延迟抗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非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及其他部位出血发生率略高于延迟抗凝组,死亡率略低于延迟抗凝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高危房颤的非脑叶脑出血患者早期启动抗凝治疗可显著降低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而不增加出血及死亡风险。
农媛李欣明谭衍黄日玲杨吉
关键词:房颤抗凝预后
高危非瓣膜型房颤合并重度颅内动脉狭窄脑梗死患者不同抗栓方案比较
2025年
目的:分析高危非瓣膜型房颤合并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的脑梗死患者不同抗栓治疗方案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贵港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高危非瓣膜型房颤合并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的脑梗死患者63例为研究对象,按抗栓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n=21)、对照组1(n=22)、对照组2(n=20),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4 d,后改为利伐沙班长期抗凝治疗;对照组1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90 d,此后改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长期单抗治疗;对照组2贵港市人民医院予利伐沙班长期抗凝治疗。所有患者均随访12个月,比较三组功能独立率及终点临床事件(出血事件、全因死亡、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212个月时的功能独立率均高于对照组1,而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及出血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1;对照组2的死亡率则高于观察组和对照组1;但三组患者12个月时的功能独立率、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及全因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危非瓣膜型房颤合并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的脑梗死患者采用短期双联抗板继之长期抗凝的方案与单纯抗血小板治疗及单纯抗凝治疗比较,未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下一步应增加研究样本及延长随访期。
农媛李欣明谭衍黄日玲杨吉
关键词:房颤颅内动脉狭窄抗栓治疗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9
2013年
急性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中毒是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常见的气体中毒之一,轻者可引起头晕、头痛,严重者可致迟发性脑病发生甚至死亡。
农媛肖海冼莹
关键词:一氧化碳中毒缺血缺氧
结节性硬化症1例被引量:2
2010年
农媛
关键词:结节性硬化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突变
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进展性脑梗死病例(进展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85例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对照(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血尿酸水平、发热、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动脉狭窄、高脂血症、高血压及糖尿病史进行比较。结果进展组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发热、动脉狭窄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进展组周围血白细胞计数、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发热、白细胞增多、动脉狭窄是进展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发热、白细胞增多、动脉狭窄是进展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农媛肖海杨叶妮
关键词:脑梗死高血压发热白细胞增多动脉狭窄
疏血通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疏血通注射液6 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2周。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丹参注射液20 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2周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血通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减轻梗死后致残程度,改善患者预后。
农媛覃星悦肖海
关键词:疏血通注射液急性脑梗死血液流变学
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住院的387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出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统计医院感染发生率、分析感染部、病原菌及影响因素。结果 387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63例,感染率16.28%,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最多,病原菌以G-菌为主。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意识障碍、球麻痹、侵入性操作、机械通气、糖尿病、肌力3级或3级以下、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及住院时间长是急性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率增高的影响因素(P<0.05或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意识障碍、球麻痹、机械通气、肌力3级或3级以下、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及住院时间长是其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P<0.01)。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应加强脑血管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减少卒中风险,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相关危险因素,从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农媛肖海梁妙玲覃星悦杨叶妮
关键词:脑卒中急性医院感染
氯吡格雷精准用药对轻型缺血性脑卒中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分析氯吡格雷精准用药指导对轻型缺血性脑卒中(MIS)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05例MIS与TI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进行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指导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分为研究组(是,138例)和对照组(否,167例)。研究组患者根据CYP2C19基因检测结果个体化使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抗3周,后改氯吡格雷个体化单抗治疗;对照组患者按指南常规给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双抗治疗3周,后改氯吡格雷常规单抗治疗。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方法控制两组间的混杂因素,比较两组PSM前后的一般资料,PSM后治疗安全性及有效性,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脑卒中(IS)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组中以CYP2C19正常代谢型占比最高,为41.30%(57/138),其次为中间代谢型40.58%(56/138),慢代谢型15.22%(21/138),快代谢型占比最低,为2.90%(4/138)。PSM前,研究组大血管狭窄率28.99%(40/138)及女性占比19.57%(27/138)低于对照组的43.11%(72/167)、33.53%(56/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SM前,两组年龄、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脑卒中病史、吸烟史、饮酒史、体质量指数(BMI)、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入院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M后,研究组115例,对照组115例。两组性别、年龄、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脑卒中病史、吸烟史、饮酒史、BMI、入院NIHSS评分、入院LDL-C、大血管狭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6个月时IS复发率6.9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出血事件发生率、中重度出血发生率以及6个月时功能结局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0例患者中,IS复发26例,未复发204例。单因素分析显示:IS复发患者氯吡格雷个体化治疗占比为30.77%(8/26),低于未复发�
农媛杨智文杨吉秦柱贵黄日玲
关键词:氯吡格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发病6h内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直接机械取栓与桥接治疗的对比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 探讨发病6 h内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行直接机械取栓治疗与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发病6 h内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105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直接机械取栓组(直取组,n=64)和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组(桥接组,n=41)。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安全性和有效性指标(颅内出血发生率、死亡率、术后成功再灌注率、术后24 h NIHSS评分及90 d良好功能结局率);亚组研究按溶栓剂不同将桥接组患者分为阿替普酶桥接治疗组和尿激酶桥接治疗组,并分析两组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诊治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成功再灌注率、24 h NIHSS评分、颅内出血发生率、死亡率及90 d良好功能结局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亚组分析显示,溶栓剂并不影响桥接治疗的主要及次要结局(P>0.05)。结论 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治疗和直接机械取栓治疗对发病6 h内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安全性和疗效一致,且尿激酶桥接治疗和阿替普酶桥接治疗的安全性和预后相当(P>0.05)。
农媛边远陈圣昌黄日玲
关键词:脑卒中机械取栓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治疗组50例,对照组采用缺血性脑血管病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静脉滴注,2次/d,共14 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依达拉奉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注射液可明显减轻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程度,改善预后。
农媛
关键词:依达拉奉急性脑梗死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