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地震
  • 1篇地震动
  • 1篇地震动响应
  • 1篇动力响应
  • 1篇压裂
  • 1篇压裂液
  • 1篇岩性
  • 1篇岩性划分
  • 1篇支撑剂
  • 1篇数值模拟
  • 1篇数值模拟方法
  • 1篇突变
  • 1篇汶川地震
  • 1篇物理模型
  • 1篇力学性质
  • 1篇裂缝
  • 1篇模拟装置
  • 1篇监测数据分析
  • 1篇分界面
  • 1篇值模拟

机构

  • 4篇成都理工大学

作者

  • 4篇何源
  • 2篇王运生
  • 2篇罗永红
  • 2篇高原
  • 1篇钟颖
  • 1篇曹文正
  • 1篇张浩
  • 1篇杨波
  • 1篇刘哲
  • 1篇杨斌

传媒

  • 1篇工程地质学报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15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刘家湾滑坡特征及成因机制探讨被引量:5
2015年
刘家湾滑坡位于青川东河口红光乡刘家湾,为汶川地震触发的特大型岩质山体滑坡。野外调查结果表明,该滑坡堆积体与一般汶川地震滑坡运动堆积体迥异的是滑体在沿碳质板岩与白云岩划分带破坏溃滑后,滑源区又沿白云岩风化卸荷带触发了二次溃滑,形成二级堆积平台的形态且以不同岩性区分,在岩性划分带及风化卸荷带呈现出明显的动力破坏特性。通过对该滑坡堆积体进行岩体物理力学试验及波速测试研究表明,该滑坡由白云岩、碳质板岩及千枚岩组成的"内硬外软"岩质边坡具有明显的量化差异特性,强震条件下差异岩性组合边坡岩层接触面的动力突变效应耦合凸出地形是导致该边坡破坏的主要因素。近一步研究显示该滑坡运动可大致分山体震裂阶段、地质分界面应力突变阶段、高速溃滑阶段、碎屑流堆积阶段、二次溃滑堆积5个动力过程。
何源罗永红王运生高原
关键词:汶川地震
刘家湾滑坡岩体介质分界面动力突变效应研究
岩体物理-力学性质随空间位置不同而有性质的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波阻抗特性。强震条件下,应力波在传播过程中通常在介质物性差异界面形成强烈的反射、折射效应,产生巨大的动拉应力、动剪应力从而导致斜坡岩土体破坏或形成独特的动力失...
何源
关键词:动力响应力学性质
一种气悬浮支撑剂运移铺置的数值模拟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气悬浮支撑剂运移铺置的数值模拟方法,包括根据室内可视化裂缝模拟装置的几何参数建立三维裂缝物理模型;建立质量守恒方程和动量守恒方程;计算出气泡与颗粒间的作用力;计算出压裂液对气悬浮支撑剂的作用力;计算得出气悬...
何源杨斌李越郭予凡杨波钟颖张浩魏泓宇
“4·20”芦山地震冷竹关地震动响应监测数据分析被引量:26
2013年
通过在四川省泸定冷竹关沟两岸斜坡不同部位挖掘平硐并放置强震监测仪器的方法,对"4.20"芦山地震在该峡谷两侧斜坡的地震动响应特征、地形放大效应等进行研究。根据7台地震仪器所记录的芦山主震数据,冷竹关沟右岸1#监测点PGA水平分量为1.64m/s2,竖直分量为0.67m/s2,明显高于其他监测点的PGA值(0.11~0.42m/s2)。参照康定姑咱强震台主震记录,1#监测点PGA放大系数达到6.9,其阿里亚斯强度放大数十倍。谱比分析(HVSR)显示,1#监测点谱比分析的水平分量地形放大系数达到9.0,2#监测点地形放大系数为3.5,左岸4#~7#监测点地形放大系数一般在1.0~3.0。研究表明,强震条件下冷竹关右岸单薄山梁地震动地形放大效应明显强于左岸中高山斜坡,且1#监测点的凸出地形放大效应最大。随着振幅值的放大,强震动能量以数十倍效应剧增,当短时间内积聚的振动能量超过或远远超过岩土体介质的强度时,易形成震裂、崩塌、滑坡及高陡地形的抛射效应。
罗永红王运生何源高原刘哲曹文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