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国丽
- 作品数:14 被引量:36H指数:3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基于T2WI影像组学模型可预测低级别胶质瘤1p/19q的缺失状态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 基于磁共振T2WI构建影像组学模型,预测低级别胶质瘤1p/19q缺失状态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经病理证实的154例低级别胶质瘤患者(1p/19q共缺失100例,1p/19q非共缺失54例),按照分层抽样7∶3分成训练集和验证集。使用3DSlicer软件对肿瘤区域进行手动分割,用pyradiomics进行特征提取。临床资料的分析采用t检验/χ^(2)检验;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方差法和10折交叉验证的LASSO算法进行筛选,最后建立支持向量机、高斯朴素贝叶斯、K-近邻、逻辑回归模型,采用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值和sklearn分类报告中的参考指标(准确度、敏感度、特异性、F1分数)进行效能评价。结果 4种模型中,支持向量机的曲线下面积值最高,训练集和验证集分别为0.95、0.91;参考指标中表现最佳为K-近邻,其准确度、敏感度、特异性及F1分数分别为0.87、0.97、0.70、0.91;其次为支持向量机,各项指标与模型平均值相当。结论 基于T2WI影像组学模型可以有效地预测低级别胶质瘤1p/19q的缺失状态。
- 刘书涵刘晓欢苏侨勇付国丽姜聪明许燕塔
- 关键词:胶质瘤磁共振成像
-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CT和MRI影像表现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探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NET)的CT和MRI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45例PNET的影像资料,其中男性29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36.4岁。结果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按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中枢性(cPNET)和外周性(pPNET)。中枢性9例,表现为幕上肿块体积较大,内常见囊变及坏死,周围无或轻度水肿,肿瘤边界清楚,密度/信号相对均匀。CT表现为等或稍高于大脑灰质密度,MRI 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或混杂信号,可伴有脑脊液播散。外周性36例,临床表现以明显的软组织肿块为主,肿瘤边界不清,密度/信号不均匀,肿瘤可见少许出血,钙化少见。CT表现为等或稍低于周围肌肉密度,MRI信号复杂,无明显特异性。肿瘤累及骨骼系统可表现为大片状溶骨性骨质破坏,无骨膜反应及肿瘤骨。结论尽管PNET的影像检查不做为诊断金标准,但可以明确病变范围,对术前分期、术后评估以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 刘书涵付国丽颜岩
- 关键词: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磁共振成像
- 慢性乙型肝炎肝功能损害的DWI初步研究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在无创性评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中的临床价值。方法:1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26~77岁,平均年龄42.29岁。以11例无肝病病史的正常成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3例,女8例,年龄34~71岁,平均年龄45.5岁。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弥散加权成像中肝实质ADC值和eADC值与血清ALT、AST、PA、TBIL生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当b=500s/mm2时,慢性乙型肝炎平均ADC值[(0.959±0.093)×10-3mm2/s]低于正常对照组[(1.141±0.086)×10-3mm2/s],而慢性乙型肝炎平均eADC值(0.38±0.501)高于正常对照组(0.312±0.033);两组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慢性乙型肝炎平均ADC值与ALT、PA及TBIL具有较好的相关性[-0.530(P<0.05),0.740(P<0.05),-0.593(P<0.05)],而ADC值与AST之间没有相关性。慢性乙型肝炎平均eADC值与PA、TBIL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0.771(P<0.05),0.572(P<0.05)],而eADC值与ALT、AST之间均没有相关性。结论:DWI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慢性乙型肝炎肝功能损害程度,DWI中ADC值在无创性评价慢性乙型肝炎肝功能损害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胡富碧杜勇杨汉丰徐晓雪李杨郑后军付国丽曾南林
- 关键词:乙型肝炎弥散加权成像肝功能
- 胸部CT对孤立性肺小结节的定性诊断价值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分析胸部CT对孤立性肺小结节(SPN)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杏林分院住院治疗的60例SPN患者,均予以胸部X线及胸部CT检查,将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胸部X线与胸部CT的诊断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分析胸部X线、胸部CT检查结果与金标准的一致性。结果60例患者,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恶性结节39例,良性结节21例。胸部CT的诊断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分别为63.33%、47.62%、71.79%,均高于胸部X线(51.67%、28.57%、64.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部X线检查结果与金标准的一致性一般(Kappa=0.512),胸部CT检查结果与金标准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82)。结论相较于胸部X线,胸部CT对SPN的定性诊断价值更高,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 刘晓欢付国丽
- 关键词:孤立性肺小结节胸部CT
- 肺结核并肺癌的CT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讨肺结核并肺癌的CT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杏林分院收治的肺结核并肺癌患者118例作为本研究的观察组,同期再选取118例单纯肺结核患者作为对照组,均采用CT影像学技术进行检查,且对两组检查后的胸膜凹陷征、空泡征、空洞征、棘状突起、毛刺征及分叶征等影像学特点所占比例进行观察及评估。结果:观察组胸膜凹陷征、空泡征、空洞征、棘状突起、毛刺征及分叶征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影像学技术用于肺结核并肺癌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根据胸膜凹陷征、空泡征、空洞征、棘状突起、毛刺征及分叶征特点确诊该病,对降低误诊率及漏诊率具有积极作用。
- 付国丽苏侨勇
- 关键词:肺结核肺癌CT
- 肺腺癌脏层胸膜侵犯的影响因素分析
- 2022年
- 目的:探讨肺腺癌脏层胸膜侵犯(VPI)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9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杏林分院收治的137例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病理学检查,并进行分组。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组情况,对肺腺癌VPI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分析。结果:137例肺腺癌患者中共有35例发生VPI,发生率为25.55%,纳入VPI组,102例未发生VPI,纳入N-VPI组。VPI组术前癌胚抗原(CEA)水平≥10 ng/ml、高分化、有胸膜凹陷征、有分叶征、实性结节、发生EGFR突变占比均明显高于N-VPI组,肿瘤直径、肿瘤实性成分长径均明显长于N-VPI组,病变至胸膜最小距离(DLP)短于N-VPI组(P<0.05)。Logistic分析显示,术前CEA水平、肿瘤直径、DLP短、肿瘤实性成分长径、结节性质、EGFR突变均是肺腺癌发生VP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肺腺癌VPI的患者多层螺旋CT可见胸膜凹陷征、分叶征,术前CEA水平、肿瘤直径、DLP短、肿瘤实性成分长径、结节性质、EGFR突变是影响VP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付国丽
- 关键词:肺腺癌
- CT导向下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心包积液23例被引量:12
- 2013年
- 目的初步探讨CT导向下心包穿刺置管引流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3例经CT导向下心包穿刺置管引流的心包积液患者临床资料。记录并对比患者置管引流手术前后的血压、心率及氧饱和度,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穿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23例患者均1次心包置管引流成功。术中3例患者感觉轻度胸疼,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及无穿刺并发症的发生;心包置管引流前后患者的心率减慢,由(91.7±12.5)次/min降至(86.7±9.6)次/min(P<0.05),收缩压由(104.3±16.4)mmHg升至(107.4±13.6)mmHg(P<0.05)。结论 CT导向下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术穿刺具有成功率高、并发症率低、准确且有效等特点,值得临床应用。
- 郑后军杨汉丰杜勇徐晓雪李杨张勇胡富碧付国丽周雅梅
- 关键词:心包积液心包穿刺CT导向引流
- 双源CT低剂量扫描诊断早期肺腺癌的价值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分析双源CT(DSCT)低剂量扫描诊断早期肺腺癌(LUAD)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9月医院收治的60例肺部磨玻璃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DSCT低剂量扫描,择期进行穿刺活检,以穿刺活检结果为金标准,分析DSCT低剂量扫描诊断早期LUAD的价值。结果60例肺部磨玻璃结节患者,经穿刺活检,42例确诊为早期LUAD;以穿刺活检结果为金标准,DSCT低剂量扫描诊断早期LUAD的准确度为91.67%,灵敏度为92.86%,特异度为88.89%;DSCT低剂量扫描诊断早期LUAD与穿刺活检结果具有极好的一致性(Kappa=0.805)。结论DSCT低剂量扫描诊断早期LUAD的效能较高,且与穿刺活检结果具有极好的一致性。
- 刘晓欢付国丽
- 关键词:低剂量扫描
-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MRI征象及诊断效能
- 2023年
- 目的探讨MRI检查在高血压脑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21年9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杏林分院收治的145例疑似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MRI与CT检查,两项检查的时间间隔<12 h,以医师综合诊断或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MRI影像学特征,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不同部位出血的检出率,以及两种检查方法诊断高血压脑出血的效能。结果145例疑似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经医师综合诊断或手术、病理检查结果显示确诊脑出血122例(84.14%),其中基底节出血71例(58.20%),脑叶出血28例(22.95%),丘脑出血19例(15.57%),小脑出血4例(3.28%)。MRI检查检出脑出血114例,CT检查检出脑出血105例。MRI检查的丘脑出血检出率与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诊断高血压脑出血的灵敏度为93.44%、特异度为86.96%、准确度为92.41%,与金标准的一致性好(Kappa值为0.74);CT检查诊断高血压脑出血的灵敏度为86.07%、特异度为73.91%、准确度为84.14%,与金标准的一致性一般(Kappa值为0.50)。MRI检查对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效能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诊断丘脑出血及高血压脑出血的灵敏度优于CT检查,两者对高血压脑出血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付国丽
-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影像学诊断
- 血清Lp-PLA2联合CTA在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分析探究血清Lp-PLA2联合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在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00例疑似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结果为标准,分别对其进行单纯血清Lp-PLA2检测诊断、CTA诊断和血清Lp-PLA2联合CTA诊断,对比三种诊断方式差异,通过ROC曲线评估不同诊断方式对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血清Lp-PLA2联合CTA联合检测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单纯血清Lp-PLA2、CTA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Lp-PLA2检测与CTA联合的ROC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单项Lp-PLA2检测与单项CTA诊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PLA2联合CTA检测对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有显著的价值。
- 王萍付国丽
- 关键词:下肢动脉病变糖尿病足CT血管造影LP-PL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