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云
- 作品数:6 被引量:5H指数:2
- 供职机构: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缺血调变蛋白(IMA)——早期诊断心肌缺血的崭新生化指标
- 2005年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急性心肌梗死(AMI)或猝死.它是一组临床急症,是引起心肌缺血的最常见原因,主要症状表现为胸痛和一些其他非特异性症状.但是,如何从众多以胸痛症状就诊的患者中,把真正需要及早治疗和观察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鉴别出来,一直是急诊医生所面临的难题之一.
- 刘靖陈珍严魏云李呐
- 关键词:心肌缺血
- 159例健康老年人血液流变学与血脂测定结果分析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了解健康老年人血黏度及相关因素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普利生血黏度计对159例健康老年人血流变学指标进行测定,并与青年组的血流变学指标比较分析。结果老年组和青年组的血流变有显著的差别,健康老年人血黏度明显高于健康青年人血黏度。结论定期检测血黏度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 魏云孙连杰
- 关键词:血黏度流变学胆固醇血脂
- 健康体检中早期复极综合征的临床意义探讨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了解早期复极综合征(ERS)的发生率与性别、年龄、心率、机体有氧活动量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整群抽样原则对10000例年龄在20-60岁的健康体检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共检出ERS338例,发生率3.38%,其中男320例,女18例。随着年龄的增加及心率的增快ERS的发生率逐渐降低。轻度劳动强度者发生率2.31%,中度以上劳动强度者发生率4.18%。结论:ERS多见于青壮年劳动强度较高男性,发病机制多认为与迷走神经张力增加有关,其心电图特点不具有指证心血管病变的临床意义。
- 田雪芬魏云侯金花马路张艳玲
- 关键词:健康体检心电图早期复极综合征
- 急性脑血管病心电图变化的分析及临床观察
- 2009年
-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ACVD)合并脑心综合征与单纯心血管疾病的心电图差异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18例ACVD合并脑心综合征(A组)及218例单纯心血管疾病(B组)的心电图进行分析及动态观察。结果:两组心电图异常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合并脑心综合征的ACVD患者4周后85.93%的异常ECG恢复正常。结论:ACVD合并脑心综合征是继发性改变,85.93%的异常ECG随着脑部情况的改善而恢复正常。
- 田雪芬魏云李志贤
-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病脑心综合征心血管疾病心电图
- P波对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起源部位的预测价值
- 2009年
- 目的:探讨通过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发作时的P波形态初步诊断左、右房速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68例)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心电图,经成功的消融术治疗证实。结果:心电图与消融治疗诊断局灶性房速起源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V1导联房性P波负向或正负双向预测右房房速的特异性为100%,敏感性为97%;I导联和aVL导联P波负向预测左房房速的特异性分别达到了98%和95%,但敏感性分别仅有33%和62%;而V1导联P波正向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100%和95%。结论:通过房速发作时的P波形态分析,可初步预测房速的起源部位,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田雪芬魏云陈朱杨福纯
- 关键词:P波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
- 血浆纤维蛋白原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价值
- 2008年
- 目的:通过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Fg),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探讨Fg和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筛选600名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用Clauss法测定Fg,用终点法测定TG、TC和HDL-C、LDL-C浓度,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P)含量。以Fg浓度为因变量,以TG、TC、HDL-C、LDL-C和CRP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Fg水平和TG、TC、LDL-C和CRP呈正相关(P<0.05),而和HDL-C呈负相关(P<0.05)。结论:Fg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有明显关系,其参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病过程,Fg的升高对冠状动脉病变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魏云田雪芬申艳红
-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冠心病血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