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鹤
- 作品数:15 被引量:43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密度感应系统和ToxR对副溶血弧菌Ⅵ型分泌系统1(T6SS1)的联合调控机制研究
- 张义全高鹤杨文慧杨慧盈殷喆黄新祥周冬生
- 临床来源无乳链球菌血清型分布和基因组特征研究
- 2025年
- 目的了解临床来源无乳链球菌的血清型分布及基因组特征,为防治无乳链球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本实验室2016—2023年收集的177株临床来源无乳链球菌,通过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进行血清型鉴定,采用PCR方法进行序列型别(ST)分型,并对每种血清型中随机选取的26株菌进行高通量基因组测序。基因组数据用于血清型分型验证、ST分型、系统发育分析及毒力和耐药基因预测。结果PCR分型鉴定出6种血清型(Ⅰa、Ⅰb、Ⅱ、Ⅲ、Ⅳ和Ⅴ),Ⅰb、Ⅴ和Ⅲ型占90.40%;26株菌基因组分型共鉴定出7种血清型,其中1株菌未能分型,部分菌株分型结果与PCR分型结果不一致。177株菌株中检出23种ST、8个克隆复合群;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Ⅰb型菌株具有更高的遗传保守性;共预测出54个毒力基因,涉及黏附、外毒素等功能;耐药基因共16个,其中mreA和Saga_mprF为构成菌株基础耐药机制的基因,较多菌株携带四环素耐药基因tetM和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ermB。结论本研究明确了无乳链球菌的血清型、ST分布及基因组特征,并揭示了其毒力与耐药基因分布特征。未来需加强对无乳链球菌血清型分布及耐药性的监测,优化分型方法,为疫苗开发及感染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 任小东刘晓杨露瑶李梦洁车艳晴毛怡心孙志文白雪梅高鹤王益民王多春
- 关键词:无乳链球菌血清型分布
- 溶藻弧菌多位点序列分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 2025年
- 目的建立溶藻弧菌的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以对溶藻弧菌进行克隆群分类、地域和来源分布研究与追溯。方法收集国内外溶藻弧菌分离株并筛选出8个管家基因(atpA、dnaE、ftsZ、gyrB、mdh、purM、pyrH、tnaA),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测序、数据库来源基因组BLASTn比对获取分离株管家基因序列。进一步评估管家基因分辨率,并根据8个管家基因序列差异定义等位基因谱和序列型(STs),随后进行STs聚类分析、最小生成树构建及管家基因串联序列最大似然法进化树构建。结果管家基因多态性评价提示,所选管家基因具有丰富的突变位点和分辨率,在演化历程中遗传进化速率不同,可以满足MLST分析的要求。等位基因谱共定义了184种STs,分别编号ST001~ST184;共鉴定到24个克隆群(CCs),分别编号为CC1~CC24。大多数菌株呈现出零散分布的态势,菌株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在分离地区、分离年代和宿主来源上尚未发现明确关联。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溶藻弧菌MLST方法可对其进行克隆群分类、地域和来源分布研究与追溯。
- 于可艺李艳君黄振洲付秀萍白雪梅王多春阚飙高鹤
- 关键词:溶藻弧菌多位点序列分型管家基因
- 副溶血性弧菌基因敲除方法的建立及应用被引量:16
- 2011年
- 目的摸索出一套副溶血性弧菌基因敲除的可靠方案,副溶血性弧菌致病相关基因的敲除对深入研究其致病机制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融合PCR技术将目的基因上下游同源臂融合并克隆到自杀载体pDS132上,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S17λpir中,再接合转移到副溶血性弧菌菌株内,经pDS132质粒上sacB基因的反向筛选得到突变株。结果成功构建了副溶血性弧菌RIMD2210633菌株ΔopaR,ΔtoxR和ΔaphA三个基因突变株。结论通过自杀载体同源重组成功获得精确敲除的无痕突变株更有利于基因功能的研究,使后续副溶血性弧菌突变株与野生株的对比研究成为可能。
- 刘霞高鹤杨琳张义全谭亚芳郭兆彪黄新祥杨瑞馥周冬生
- 关键词:同源重组
- 调控子fur影响霍乱弧菌生物膜的形成(英文)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铁摄取调节蛋白Fur,其在细菌体内维持铁代谢稳态中担任着抑制剂和激活剂的双重角色,已有研究证实Fur还是霍乱弧菌的毒力调控子。研究证实生物膜的形成和游动性与霍乱弧菌的毒力相关,因此我们通过一系列表型实验分析Fur蛋白对霍乱弧菌生物膜形成影响,并预测依赖Fur与霍乱弧菌致病相关的基因,为后续研究做准备。方法:基于自杀质粒缺失霍乱弧菌的Fur基因,并构建相应回补株及蛋白表达株;通过表型实验,比较霍乱弧菌野生株和fur突变株在细菌运动能力、生物膜形成。结果:成功构建霍乱弧菌fur缺失株,回补株和蛋白表达株,His-Fur蛋白在上清液表达。表型实验表明fur突变株的菌株游动性降低,生物膜形成能力增强。结论:因此我们得出Fur可能与其它调控子一起,调控霍乱弧菌的表多糖,TCP和鞭毛蛋白的合成,从而抑制霍乱弧菌生物膜的合成。转录调控子Fur直接或间接调控一些与环境生存和致病相关的基因,对霍乱弧菌的传播、侵染、定殖等过程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
- 陈秀琴蔡红艳张卫闫梅英高鹤段国贤闫志勇
- 关键词:霍乱弧菌FUR生物膜形成
- CalR激活副溶血弧菌Ⅵ型分泌系统1相关基因的转录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研究副溶血弧菌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核心调控子AphA和OpaR对calR基因以及CalR对VI型分泌系统1 (type Ⅵ secretion system 1,T6SS1;vp1386-1420)相关基因的转录调控关系。【方法】提取副溶血弧菌野生株(wild-type,WT)和调控子基因突变株的总RNA,采用实时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研究调控子对靶基因的转录调控关系;采用引物延伸实验研究靶基因的转录起始位点,并根据产物的丰度判断调控子对靶基因的调控关系;将靶基因的启动子区克隆入pHRP309质粒的β-半乳糖苷酶基因上游,构建LacZ重组质粒,并将该重组质粒转入WT和调控子基因突变株中,获得LacZ菌株,通过LacZ报告基因融合实验进一步研究调控子对靶基因的调控关系。PCR扩增靶基因的上游调控区DNA序列,并纯化His-重组调控子蛋白,通过凝胶阻滞实验(electrophoreticmobilityshiftassay,EMSA)研究His-重组蛋白对靶基因调控区DNA序列是否具有直接的结合作用,若有结合作用,则进一步采用DNase I足迹实验研究具体的结合位点。【结果】在细菌生长密度(OD600)从0.05依次增加到1.20时,CalR的表达水平呈梯度升高特征;QS系统在低细胞密度下的核心调控子AphA对calR基因的转录没有调控作用,而高细胞密度下的核心调控子OpaR对calR基因的转录具有间接的激活作用。此外,在非诱导条件下,CalR直接结合到vp1388-1390、vp1393-1406、vp1400-1406和vp1409-1407启动子区DNA序列上促进它们的转录。【结论】OpaR间接激活CalR的表达,而CalR是非诱导条件下维持T6SS1基础表达所必需的调控子。
- 陆仁飞李雪薛星帆张苗苗孙君芳高鹤周冬生张义全
- 关键词:副溶血弧菌
- 副溶血弧菌在乳鼠肠道内竞争性定殖实验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2015年
- 目的建立评价副溶血弧菌在乳鼠肠道内定殖能力的实验方法,为研究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构建带有霍乱弧菌lac Z基因的副溶血弧菌临床分离株RIMD2210633(WT)的Lac Z菌株(WT-lac Z);比较WT菌株与WT-lac Z菌株以及WT-lac Z菌株与环境分离株VP1907在CD-1乳鼠(5日龄)肠道定殖能力的差别。结果成功构建X-Gal LB平板上显蓝色的副溶血弧菌Lac Z菌株。WT-lac Z菌株和WT菌株在乳鼠肠道内定殖能力无差别,这表明可以用WT-lac Z菌株代替WT菌株进行后续的实验;VP1907与WT-lac Z菌株在乳鼠肠道内定殖的竞争系数在0.1左右,表明WT菌株的定殖能力明显高于VP1907菌株。结论建立了评价副溶血弧菌肠道定殖能力的乳鼠模型,并应用该模型进行了临床分离株与环境分离株肠道定殖能力的比较分析。
- 王维刚李杰赵宏群阚飙高鹤
- 关键词:副溶血弧菌乳鼠
- 不同生长时期鼠疫耶尔森菌调控子Fis转录谱的比较分析
- 2011年
- 目的:进行不同生长时期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野生株和fis突变株转录谱的比较分析。方法:基于Red重组系统缺失替换鼠疫菌的fis基因;用鼠疫菌全基因组DNA芯片转录谱技术,比较不同生长时期鼠疫菌野生株和fis突变株在转录水平上的差异;用实时定量RT-PCR对转录谱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构建了鼠疫菌fis::Km突变株,芯片杂交数据与RT-PCR验证的比较结果表明二者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0.93。结论:无论生长对数期还是稳定期,Fis都能够激活或抑制鼠疫菌一些重要基因的转录,如Ⅲ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编码基因、psaAB、pla、rovA等,表明Fis可能与其他调控子一起,在鼠疫菌的代谢及毒力因子转录的协调控制上起关键作用。
- 马立芝高鹤张义全谭亚芳郭兆彪杨瑞馥周冬生
- 关键词:鼠疫耶尔森氏菌
- Hfq对霍乱弧菌环境适应能力的影响及相关基因的转录调控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通过表型实验分析Hfq蛋白对霍乱弧菌环境适应能力的影响,并通过分子实验验证Hfq对环境生存及致病相关基因转录的调控。方法基于自杀质粒缺失霍乱弧菌的hfq基因,并构建相应回补株;通过表型实验,比较霍乱弧菌野生株和hfq突变株在细菌运动能力、生物膜形成、外膜抗性和氧化应激能力上的差异;应用逆转录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对Hfq可能调控的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成功构建霍乱弧菌hfq缺失株及回补株,表型实验表明hfq突变株的菌株游动性降低,生物膜形成能力增强,对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和庆大霉素的耐受性显著下降,并且与野生株相比,hfq突变株对H2O2刺激更为敏感。RT-qPCR实验证明Hfq对霍乱弧菌鞭毛合成、胞外多糖合成、外膜蛋白以及氧化应激相关基因的转录有调控作用。结论Hfq蛋白作为RNA伴侣分子,能够通过调控一些生存及致病相关基因的转录进而影响霍乱弧菌的生物膜形成、氧化应激反应、抗生素抗性等能力,表明Hfq可能与其他调控子一起,在霍乱弧菌的生存、代谢以及致病因子转录的协调控制上起关键作用。
- 陈秀琴闫志勇李杰王瑞白闫梅英阚飙高鹤
- 关键词:霍乱弧菌HFQ环境适应转录调控
- 鼠疫菌、副溶血性弧菌及肺炎克雷伯菌CRP蛋白的表达及其DNA结合活性分析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表达有活性的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副溶血性弧菌以及肺炎克雷伯菌的cAMP受体蛋白(CRP)并进行DNA体外结合活性分析,为深入研究3种CRP蛋白间的交互转录调控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应用大肠埃希菌pET系统体外表达鼠疫菌201株、副溶血性弧菌5421株以及肺炎克雷伯菌tw518株的CRP蛋白;应用生物信息学对3种CRP蛋白进行同源性比较,并对CRP与靶DNA的结合基序(CRP consensus)进行分析预测;通过体外凝胶阻滞实验(EMSA)和DNaseⅠ足迹实验验证His?CRP与DNA的结合活性。结果成功表达出3种菌有活性的His?CRP融合蛋白,3种CRP蛋白对鼠疫菌pla、副溶血性弧菌toxR及肺炎克雷伯菌kfuA基因均有结合活性。结论 3种CRP蛋白都能直接结合到鼠疫菌pla、副溶血性弧菌toxR及肺炎克雷伯菌kfuA基因的启动子区,说明上述3种CRP蛋白对3种病原菌的重要毒力基因的转录可能具有交互调控作用。
- 杨琳高鹤张义全刘霞谭亚芳郭兆彪黄新祥杨瑞馥周冬生
- 关键词:鼠疫菌副溶血性弧菌肺炎克雷伯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