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迎菊

作品数:8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油田
  • 4篇稠油
  • 3篇井楼油田
  • 2篇油藏
  • 2篇稠油油藏
  • 1篇氮气泡沫
  • 1篇氮气泡沫调剖
  • 1篇地质
  • 1篇地质特征
  • 1篇调剖
  • 1篇调剖堵水
  • 1篇堵水
  • 1篇断块
  • 1篇剩余油
  • 1篇剩余油分布
  • 1篇剩余油分布特...
  • 1篇剩余油潜力
  • 1篇水平井
  • 1篇特超稠油
  • 1篇提高采收率

机构

  • 7篇中国石油化工...

作者

  • 7篇马迎菊
  • 3篇卢玉江
  • 2篇张红霞
  • 1篇郑书东
  • 1篇马道祥
  • 1篇张运峰
  • 1篇孙桂芳
  • 1篇吴长虎
  • 1篇刘军红
  • 1篇忽艳萍
  • 1篇石璐
  • 1篇李琪
  • 1篇王泊
  • 1篇刘建朴
  • 1篇张红双
  • 1篇杨丹
  • 1篇吉素华
  • 1篇周文健
  • 1篇王继军
  • 1篇袁燕丽

传媒

  • 2篇中国科技期刊...
  • 1篇西部探矿工程
  • 1篇石油天然气学...
  • 1篇石油地质与工...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杨楼油田杨浅19断块地质特征再认识
2017年
通过对杨浅19区油藏精细描述研究,总结杨浅19区Ⅲ-Ⅴ油组构造形态、断裂系统发育规律,建立了沉积相测井识别模式,单井相剖面分析,完成杨浅19区沉积微相研究及储层砂体展布研究。以钻井取心为依据,应用测井资料,结合录井及试油试采资料,进行油层识别,完成杨浅19区Ⅲ-Ⅴ油组储层原始油水分布规律以及目前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卢玉江郑书东马迎菊张运峰孙刚胜
关键词:沉积相沉积微相
薄层特超稠油水平井主控因素研究
2016年
河南油田薄层超稠油水平井自2011年开始投产,共累计投产24口,生产井数较多,但不同区域开发效果差异大。本文根据油藏工程方法及数值模拟方法,对薄层特超稠油水平井主控因素进行研究,系统定性并且定量地明确影响水平井开发的主控因素。提出了依据和建议。
李琪姚俊龙马迎菊钟鸣
关键词:主控因素
井楼油田三区稠油Ⅳ1-3层开发规律及潜力分析
2016年
井楼油田油井普遍进入高周期吞吐、产量递减速度加快、稠油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稳产难度大的生产阶段,从地层细分对比做起,在井楼油田三区开展了Ⅳ1-3层开发规律及潜力分析研究,通过Ⅳ1-3层开发规律和开发潜力分析,指导该区调整挖潜。
马迎菊张红霞张红双忽艳萍杨丹
关键词:稠油
氮气泡沫调剖堵水在井楼油田一区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氮气泡沫调剖堵水是在油井注蒸汽过程中,由油管注入蒸汽,由环空注入氮气及高温发泡剂,蒸汽与氮气、泡沫同时进入油层,以改善蒸汽的注入剖面,封堵边、底水推进,改善原油流动性,延长吞吐周期,降低综合含水,提高稠油采收率。该项技术在井楼油田一区的成功应用,为下步实施氮气泡沫调剖堵水,提高水淹井的开发效果提供了新的思路。
卢玉江马迎菊袁燕丽黄春兰王文一孙桂芳
关键词:氮气泡沫调剖堵水井楼油田稠油油藏
井楼油田三区开发现状及改善开发效果技术对策被引量:3
2009年
结合井楼油田三区薄层稠油特点和开发规律分析结果,针对三区已进入蒸汽吞吐开采后期,平均吞吐周期6.8个周期,随着周期数的增加,采出程度提高,含水上升,油井产油能力下降等问题认真分析,并进行了针对性研究,提出了改善开发效果技术对策。
张红霞刘军红马迎菊卢玉江
关键词:汽窜出砂
古城油田泌浅10区注热水热损失计算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为了开展古城油田泌浅10区注蒸汽开采后转热水驱试验,了解注热水沿程热损失的分布情况,开展了地面、井筒沿程各节点热损失研究,主要分析了地面管线保温层厚度、材料、不同季节、不同热水流量以及井筒隔热、注热水时间等对沿程温度的影响,提出了最佳的地面管线保温和井筒隔热参数,优选确定了四个注热水井组各节点的温度值,为下步工程方案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道祥石璐周文健王继军马迎菊吉素华
关键词:古城油田热水驱
浅薄互层稠油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提高采收率对策研究
2020年
河南井楼油田属于浅薄互层稠油油藏,自1990年投入开发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目前已进入稠油蒸汽吞吐开发中后期,地层压力大幅度下降,递减逐年加大,日产油水平低。井楼油田主力层平均单井吞吐高达18个周期,高周期吞吐以及汽窜等因素导致油井生产效果逐渐变差。在蒸汽吞吐后期仅仅依靠常规蒸汽吞吐开采方式,难以维持稳产及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鉴于此,以井楼油田一区楼资23井区及高浅3区楼955井区为研究区,对浅薄互层油藏高周期吞吐后所存在的问题、“三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形成了高周期吞吐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对策,为其它浅薄层稠油区块高周期吞吐后效益开发提供经验及技术指导。
王泊吴长虎刘建朴吴晓马迎菊
关键词:吞吐后期剩余油潜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