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玉梅

作品数:8 被引量:42H指数:3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卒中
  • 5篇脑卒中
  • 3篇护理
  • 2篇偏瘫
  • 2篇偏瘫患者
  • 2篇脑卒中偏瘫
  • 2篇脑卒中偏瘫患...
  • 2篇康复
  • 1篇导流管
  • 1篇压疮
  • 1篇依达拉奉
  • 1篇依达拉奉治疗
  • 1篇再生障碍性贫...
  • 1篇早期康复
  • 1篇早期康复干预
  • 1篇障碍性贫血
  • 1篇肢体
  • 1篇肢体功能
  • 1篇肢体功能恢复
  • 1篇生活质量

机构

  • 8篇广州市第十二...

作者

  • 8篇陈玉梅
  • 2篇黄斌英
  • 1篇陈炜
  • 1篇陈惠勤
  • 1篇黄志芳
  • 1篇王艳婵
  • 1篇吴燕君
  • 1篇刘华
  • 1篇梁尚芬

传媒

  • 1篇中国城乡企业...
  • 1篇齐鲁护理杂志
  • 1篇国际护理学杂...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求医问药(下...
  • 1篇中国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IMB护理模式联合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被引量:27
2019年
目的:探讨信息-动机-行为(IMB)护理模式联合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吞咽功能训练,实验组采取IMB护理模式联合吞咽功能训练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摄食吞咽评分、洼田饮水实验情况、肺部感染情况及数字化吞咽造影检查(VFSS)结果。结果:实验组治愈和显效人数均多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实验组摄食吞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1、2、3周后,实验组洼田饮水试验情况达到治愈效果的人数多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肺部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数字化VFSS结果显示,实验组治愈人数多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取IMB护理模式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方式对促进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更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从而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陈玉梅廖小芳郭艳霞
关键词:吞咽功能训练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康复效果
32例脑卒中患者便秘致大便失禁的护理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便秘致大便失禁的护理。方法评价其可能致病原因,通过灌肠结合手法清空积便、腹部按摩及腹肌训练、给予饮食指导并制定定时排便计划等措施,比较于预前、后大便情况。结果32例患者均恢复正常排便功能。结论详细的评估和体查,以及针对性干预可有效的预防和护理便秘致大便失禁的患者。
黄斌英黄志芳陈玉梅
关键词:脑卒中便秘大便失禁
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干预的实施价值探究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干预的实施价值。方法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干预组及早期康复干预组,各60例。常规康复干预组给予常规康复干预,早期康复干预组开展早期康复干预。比较两组满意度;住院时间;康复干预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分;后遗症发生情况。结果早期康复干预组的满意度为100.00%(60/60),高于常规康复干预组的75.00%(45/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143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FMA、NHISS、FIM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FMA、NHISS、FIM评分均较本组干预前改善,且早期康复干预组改善程度优于常规康复干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康复干预组住院时间(15.24±1.21)d短于常规康复干预组的(19.40±2.35)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康复干预组后遗症发生率5.00%(3/60)低于常规康复干预组的16.67%(10/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27,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干预效果确切,可改善神经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功能独立性。
刘华黄斌英陈玉梅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干预
护士分级监控管理模式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观察护士分级监控管理模式的应用对脑卒中(CVA)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分级监控管理模式实施前(2018年1~7月)的63例CVA偏瘫患者设为对照组,分级监控管理模式实施后(2018年8月~2019年3月)的65例CVA偏瘫患者设为研究组。比较两组入组时、护理3个月后肢体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结果两组入组时的肌力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3个月后肌力分级均优于本组入组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3个月后肌力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3个月后,两组生理健康领域中总体健康、生理职能、生理功能3个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本组入组时,心理健康领域中活力评分明显高于本组入组时(P<0.05)。研究组护理3个月后生理健康领域中总体健康、生理职能、生理功能,心理健康领域中活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士分级监控管理模式可确保各项护理措施的落实,提高护理效果,可促进CVA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廖小芳陈玉梅郭艳霞陈炜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生活质量
一种冲洗箱子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医疗器械领域的一种冲洗箱子,包括面板,面板的表面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消毒罐,消毒罐的内腔均活动安装有第一导流管,第一导流管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水泵。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导流管将消毒罐中的消毒液导入水泵,通过水泵的...
陈玉梅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观察与护理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效果,探讨其护理方法。方法:对比2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采用MSC治疗前后的输血时间间隔、实验室指标变化。结果: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20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的外周血细胞计数、骨髓细胞学检查和活检结果全部恢复正常,无复发;5例缓解,3例进步,2例死亡。结论: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有了明显的改善。
陈惠勤吴燕君陈玉梅王艳婵梁尚芬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护理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的观察和护理
2022年
分析在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使用到了依达拉奉可呈现出的情况。方法 从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这一年多的时间中按照研究目的进行合适的研究对象选取,也就是从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中挑选,共选择了102例。在分组的这个过程中,用到了随机抽签的方式,然后按照1:1的比例将选择的对象划分到对照组和实验组中,均51例,治疗期间用到的方案分别是丹参多酚酸盐、联合依达拉奉。此后也就需要对两组的治疗情况及各种评分指标,还有安全性进行判断和对比分析。结果 在观察治疗情况期间发现,对照组的总有效率较实验组低,P0.05;而在安全性上要较实验组差,表现在不良反应率较实验组高,P0.05。此外,关于ADL评分、NIHS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以及MCI评分等各项评分中,也是实验组要比对照组更优异,同样各项都是P0.05。结论 在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使用到了依达拉奉可呈现出较为突出的表现,比如疗效突出、安全性突出,以及在改善患者机体、神经功能等方面都是十分突出的,也就表示在临床实际治疗的过程中可予以积极运用。
陈玉梅林燕琼
关键词:依达拉奉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ADL评分
脑卒中卧床患者非骨隆突部位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分析脑卒中卧床患者非骨隆突部位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探讨应对策略。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3月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卧床治疗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发生非骨隆突部位压疮的43例作为观察组,另未发生压疮的73例作为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营养状态、意识障碍等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性别、卒中类型、合并高血压及支气管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年龄及BMI更大,住院时间更长,同时营养不良、意识障碍、无翻身能力、糖尿病及大小便失禁所占比例均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卧床治疗患者非骨隆突部位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高年龄、高BMI、住院时间长及合并营养不良、意识障碍、无翻身能力、糖尿病、大小便失禁,应积极采取针对性的预防策略。
陈玉梅廖小芳郭艳霞
关键词:脑卒中卧床压疮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