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例胃癌肝转移同步手术疗效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胃癌肝转移手术治疗效果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98年10月至2010年2月25例胃癌肝转移同时行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访结果计算生存率,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25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4个月(3~117个月),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0.0%、63.0%、21.0%。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原发灶大体形态、组织学分化、肝转移灶数目、直径大小与术后生存有关(均P<0.05),患者的性别、相关肿瘤标志物、原发灶切除方式、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TNM分期、肝转移灶部位、术后有无化疗与术后生存无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大体形态、组织学分化、肝转移灶数目、直径大小为其术后独立因素(均P<0.05)。结论手术切除对于肝转移瘤仍为最有效的手段,亦是延长患者生存期的有效途径。
- 邓莫根元云飞周凯陈淼
- 关键词:肝转移胃癌预后
- 早期小球囊辅助治疗髂静脉压迫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被引量:9
- 2019年
- 目的分析早期小球囊辅助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cockett syndrome,CS)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LEDVT)的安全及可行性。方法对比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46例髂静脉压迫并LEDVT患者经2种方案(试验组:溶栓前预先给予小球囊扩张髂静脉受压段;对照组:未行预先球囊扩张)置管溶栓+经皮髂静脉腔内血管成形术的相关数据[2组治疗前后肢体的周径变化、静脉通畅评分及静脉通畅率、并发症发生情况、深静脉血栓后遗症(post-thrombosis syndrome,PTS)发生情况、尿激酶使用总量及溶栓时间]。结果所有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试验组的溶栓周期短、尿激酶用量少、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均P<0.05),2组治疗前后患肢周径差、静脉通畅率、静脉通畅度评分、有症状性肺栓塞及PTS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预先小球囊扩张对治疗髂静脉压迫并LEDVT治疗效果明确,可以缩短治疗周期,降低溶栓药量,减少溶栓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 陈淼张灵姚武张蕃昌高家宝
- 关键词: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 脾酪氨酸激酶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复发转移的临床研究
- 曾庆黎周凯傅平洪华章陈伟彭星宇徐习娟高家宝陈淼袁喜红郑芳莉
- 该项目属于临床医学外科肿瘤领域研究。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不断攀升,早期发现和监测肿瘤术后进展显得日益重要。肝癌、结直肠癌、胃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手段,而术后复发转...
- 关键词:
- 关键词:脾酪氨酸激酶基因启动子甲基化
- 耳穴压豆护理预防60例腹部手术后腹胀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观察耳穴压豆预防腹部手术后腹胀的护理效果。方法:将120例行腹部手术的患者按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耳穴压豆,压豆期间按压患者特定耳穴,每次5 min,3次/d。观察两组病人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及腹胀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为(15.04±7.15)h,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为(25.26±11.13)h,腹胀发生率为15.00%;对照组肠鸣音恢复时间为(22.16±8.59)h,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为(34.37±13.21)h,腹胀发生率为36.67%。两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及腹胀发生率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耳穴压豆能有效缩短腹部手术后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促进其胃肠功能恢复,预防腹胀的发生。
- 徐习娟钟梅花葛明丽高家宝陈淼葛来安
- 关键词:腹部手术后腹胀耳穴压豆护理
- 球囊辅助导管溶栓治疗老年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被引量:9
- 2019年
-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辅助导管溶栓(CDT)治疗老年患者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3月期间我科收治的52例老年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按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系统溶栓组,试验组:小球囊辅助CDT组;分析2组患者相关数据。结果所有患者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溶栓时间、尿激酶总量、并发症发生率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下肢周径差、静脉通畅度评分、静脉通畅率及静脉血栓后遗症(PTS)发生率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CDT对治疗老年LEDVT患者治疗效果明确,安全,可降低PTS形成的概率,预先球囊扩张可以缩短溶栓治疗时间,减少溶栓药物剂量及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 张灵高家宝章新星姚武徐习娟陈淼
- 关键词:老年患者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 龙血素B通过P38MAPK信号通路调控MC3T3-E1成骨分化和骨形成的机制
- 2024年
- 目的:探究龙血素B对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和骨形成的影响以及其通过P38MAPK信号通路调控成骨分化和骨形成的机制。方法:培养MC3T3-E1细胞,加入不同浓度(0、15、30、60、90、120μmol/L)龙血素B,采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FCM)检测不同时间(24h、48h、72h)MC3T3-E1细胞增殖能力和凋亡情况,确定龙血素B促MC3T3-E1细胞成骨最佳的药物浓度及作用时间。培养MC3T3-E1细胞并分为空白组(不作干预),龙血素B组(加入龙血素B共培养),龙血素B+阻断剂组(加入龙血素B和P38抑制剂SB203580共培养),进行干预实验;采用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试剂盒测定各组细胞ALP活性,q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骨桥蛋白(OPN)基因、骨钙素(OCN)基因、骨唾液蛋白(BSP)基因表达水平,茜素红染色法观察各组细胞骨形成能力。结果:龙血素B可促进MC3T3-E1细胞增殖并抑制其凋亡,效果与浓度和干预时间相关,在90μmol/L浓度下干预48h促MC3T3-E1细胞生长作用最强;干预结束后第1、3、5天,龙血素B组细胞ALP活性较空白组升高,龙血素B+阻断剂组细胞ALP活性较龙血素B组降低(P<0.05);龙血素B组细胞OPN、OCN、BSP基因表达水平较空白组升高,龙血素B+阻断剂组细胞OPN、OCN、BSP基因表达水平较龙血素B组降低(P<0.05);干预结束后第21天,龙血素B组细胞钙化结节区域面积较空白组增大,龙血素B+阻断剂组细胞钙化结节区域面积较龙血素B组减小(P<0.05)。结论:龙血素B可提高MC3T3-E1细胞增殖活性,并通过激活P38MAPK信号通路促进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和骨形成。
- 李经堂涂乐佳陈淼魏鹏周璟瑜
- 关键词:龙血素BP38MAPK信号通路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骨形成
- 橡皮生肌膏联合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型溃疡的临床研究
- 2025年
- 目的探究橡皮生肌膏联合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型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23年1—12月本院收治的40例TASCⅡ分型A-C期股浅动脉硬化闭塞症型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受试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均进行下肢腔内血管成形术,在此基础上受试组采用橡皮生肌膏处理溃疡创面,对照组采用凡士林+贝复济处理创面。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创面愈合情况以及安全性相关指标。结果受试组溃疡愈合率、溃疡愈合速度优于对照组,创面溃疡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结论橡皮生肌膏配合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型溃疡能够加速创面愈合,提高创面愈合率,且安全性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 陈淼王晨秀曾洪李群辉高启航
- 关键词:橡皮生肌膏腔内血管成形术
- 球囊扩张辅助导管溶栓治疗65岁以上患者急性髂股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辅助导管溶栓治疗65岁以上患者急性髂股静脉血栓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3月期间我科收治的78例65岁以上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经3种不同治疗方案分为3组,A组:系统溶栓组,B组:导管溶栓组,C组:球囊辅助导管溶栓组;分析3组患者相关数据。结果所有患者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溶栓时间、尿激酶总量、并发症发生率B、C组优于A组(P <0.05),C组优于B组(P <0.05);治疗前后下肢周径差变化、静脉通畅度评分、静脉通畅率及静脉血栓后遗症发生率B、C组明显优于A组(P <0.05),B、C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导管溶栓对治疗65岁以上患者髂股静脉血栓效果明确、安全、经济,可降低深静脉血栓后遗症形成的概率,预先球囊扩张可以缩短溶栓治疗时间,减少溶栓药物剂量及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 陈淼张灵姚武张蕃昌高家宝
- 关键词:急性髂股静脉血栓球囊扩张
- 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14年
- 原发性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占所有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三位[1,2],手术是最常见、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肝癌患者中约15%-20%同时合并有不同程度门脉高压症状,此类患者的手术风险大、术后并发症多、术后肝功能衰竭的概率明显增加[3,4],因此,肝癌合并门脉高压症曾经一度被视为手术治疗的绝对禁忌症。
- 陈淼周凯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门脉高压症外科治疗手术安全性
- CIP2A与恶性肿瘤的关系及其表达调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2年
- 多基因突变的累积作用被视为肿瘤发生的前提条件,这些基因突变经常导致原癌基因过度表达、活性增强及抑制抑癌基因的生物活性。因此,研究原癌基因及肿瘤抑制因子的作用机制无论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还是对寻求肿瘤靶向治疗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肿瘤抑制因子PP2A,其活性受到抑制被认为是肿瘤转化的前提。蛋白质磷酸酶2A癌性抑制因子(CIP2A)是最近被识别的具有抑制PP2A对c—myc蛋白第62位丝氨酸($62)脱磷酸化作用的一种癌蛋白,其通过增强c-myc的稳定性,抑制体内PP2A的抑癌作用,导致细胞转化和肿瘤生长。为此,本文就CIP2A与恶性肿瘤的关系及其表达调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陈淼周凯
- 关键词:基因表达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