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倩
- 作品数:22 被引量:26H指数:2
-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新疆天山地区夏季大气气溶胶粒径分布和云凝结核活化特征
- 2025年
- 2019年8月4~25日使用气溶胶宽范围粒径谱仪和云凝结核计数器观测获得了新疆中天山地区气溶胶和云凝结核(CCN)数浓度数据,结合气象要素资料和HYSPLIT模型,分析了CCN和气溶胶粒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观测期间,天山气溶胶数浓度均值为3607±4105 cm^(-3),爱根核模态粒子占比最高(64.76%)。CCN数浓度在0.1%、0.2%、0.4%、0.6%和0.8%过饱和度下的均值分别为185±185 cm^(-3)、648±345 cm^(-3)、1578±1045 cm^(-3)、2077±1417 cm^(-3)和2408±1657 cm^(-3)。气溶胶数浓度平均谱分布呈单峰型,峰值粒径位于29.5 nm。气溶胶数浓度日变化在08:00(北京时,下同)、17:00和20:00出现峰值,主要受边界层高度日变化、山谷风和排放源等影响。不同模态气溶胶粒子数浓度日变化不同,爱根核模态粒子呈双峰型,积聚模态粒子呈三峰型,而核模态粒子数浓度日变化呈单峰型可能与新粒子生成有关。CCN活化谱拟合结果为N=3111S0.896(S为过饱和度,N为过饱和度S下CCN数浓度),属于清洁大陆型特征。CCN数浓度日变化在08:00、18:00和21:00出现峰值。新粒子生成事件有利于天山地区CCN数浓度的增加,在0.1%、0.2%、0.4%、0.6%和0.8%过饱和度下新粒子生成事件天CCN平均数浓度分别比非新粒子生成事件天高13%、18%、25%、22%和20%。相对湿度(RH)对核模态粒子数浓度影响较大,对其他模态粒子数浓度影响较小,随着RH的增加,气溶胶谱分布向大粒径方向偏移。当RH>60%时,气溶胶及CCN数浓度随RH增加均出现减少的趋势。由于地形与山谷风的影响,偏北风与偏东风下气溶胶和CCN数浓度较高。天山气团主要有西方气团(占比29.2%)、西北气团(29.3%)、东北气团(27.0%)和南方气团(14.5%)四类。由于气团来向和移动路径的不同以及北方城市带的影响,来自天山北面的东北气团气溶胶数浓度最大,为5449±3793 cm^(-3),南方气团最低,为1971±2087 cm^(-3)。东�
- 武自豪刘安康王红磊银燕甄钟秀陈魁杨璟李圆圆李斌景晓琴杨军陈倩刘思晗可玥
- 关键词:气溶胶云凝结核气象要素
- 一次对流过程对气溶胶清除和再生过程的影响被引量:1
- 2022年
- 利用中尺度天气预报和研究模式(WRF)对2007年4月23~24日广东省发生的一次飑线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了水凝物粒子对气溶胶的清除过程、液滴蒸发引起的气溶胶再生过程以及动力输送作用对气溶胶数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与近地层气溶胶数浓度的变化呈负相关关系.综合对比各水凝物种类的碰撞清除率和核化清除率,发现云滴核化过程对气溶胶的清除率最高,对流层低层雨水和高层雪的碰撞清除率次之.云滴核化和冰晶核化分别是吸湿性核和非吸湿性核的主要清除过程.气溶胶数浓度的变化是动力输送、湿清除过程和蒸发再生共同作用的结果.蒸发再生过程主要作用在地面~10km高度.在对流发展过程中,近地层降水区气溶胶显著减少,飑线发展前沿的非降水区由于动力输送作用出现高污染区.
- 魏少涵胡嵘李顾东泽唐宪冰许文慧陈倩
- 关键词:WRF模式
- 一种电子烟烟气自动测量和采集系统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子烟烟气自动测量和采集系统,包括电子烟、测量腔室、软管、烟气采样器、混合风扇、温度探头、加热层、保温层、出口调节阀、抽气泵以及控制系统。本发明直接将电子烟连接仪器即可测量,具有测量便捷性;同时为了保持测...
- 陈魁郭庆皓王金虎楚志刚陈倩薛丰昌詹少伟
- 文献传递
- 深对流云对不同高度示踪气体层垂直输送的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2
- 2019年
- 采用考虑化学气体传输过程的云模式模拟了2014年7月30日发生在安徽滁州境内一次深对流过程,研究深对流活动对不同高度示踪气体的输送及再分布作用。结果表明,在积云发展阶段,强上升气流使得云内源层示踪气体有效地向上输送,对流层中部强的夹卷过程及水平入流使得云外气体入云输送至主要对流区,并在垂直气流的作用下进一步影响各层示踪气体的分布。各层示踪气体均可向上输送至对流层上部,其中对流层中部示踪气体(2.1~4.5 km、4.5~7.5 km和7.5~10.8 km)的向上输送作用与近地层示踪气体(0~2.1 km)的贡献相当。例如,输送到11~13 km的示踪气体有4.9%来自近地层,6.3%来自2.1~7.5 km。此外,近地层示踪气体可在深对流的水平输送下向云侧边界扩散,将局地污染输送到云外周边地区。源层高度位于2.1~4.5km的示踪气体可下沉输送至近地层,形成新的局地污染。随着源层高度的抬升,示踪气体向下输送作用减弱,其中对流层上层示踪物(10.8~15 km)无法输送到6 km以下。
- 胡嘉缨银燕陈倩胡汉峰
- 关键词:深对流示踪气体
- 中天山试验区人工增雨(雪)试验:方案设计与初步结果被引量:1
- 2021年
- 试验初期,完成了多部雷达的架设、观测和数据质量监控。在2019年夏季以乌鲁木齐牧试站为基地成功观测了多个降水过程,完成了气溶胶和冰核的连续地面观测以及无人机观测;在2019-2020年冬季成功观测两次降雪过程,并进行了烟炉增雪作业。
- 刘恩弘杨璟银燕李斌李圆圆景晓琴陈魁王红磊杨军陈倩
- 关键词:降水过程降雪过程气溶胶
- 深对流系统对污染气体CO垂直动力输送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2
- 2019年
- 本文采用高分辨率WRF-Chem模式模拟了2014年7月27日和8月24日发生于长三角地区的两次强度不同的深对流系统对污染气体CO的再分布作用,对比分析了模拟的两次深对流系统在CO垂直输送过程中的差异。通过与实际雷达回波的比较发现,两次模拟的深对流发生时间、回波强度等都与实际观测接近。8月24日深对流过程发生前的对流有效位能和0~6 km垂直风切变强度均高于7月27日个例,因此8月24日深对流系统更不稳定,发展高度更高。从CO浓度垂直剖面、质量通量随高度的变化特征发现,7月27日的深对流系统最高可以将CO输送到14 km高度处,8月24日的深对流系统最高可以将CO输送到16 km高度处。对CO浓度的垂直通量散度平均垂直廓线分析看出,7月27的深对流系统主要将CO输送到12 km附近,导致7月27日个例对流层中层的CO浓度更高,8月24日的深对流系统主要将CO输送到15 km附近,导致8月24日个例对流层上层的CO浓度更高。对垂直通量求和的分析表明,8月24日的深对流系统每小时垂直输送的CO浓度是7月27的1.3倍,而考虑到8月24日的深对流系统持续时间更长,8月24日的深对流系统对CO的垂直输送作用远远大于7月24日的深对流系统的垂直输送作用。
- 夏雨晨银燕陈倩胡汉峰
- 关键词:深对流
- 硫酸盐气溶胶第一间接辐射强迫及气候效应的模拟研究
- 利用带有气溶胶与云滴参数化的RegCM3,对东亚地区(主要为中国大陆地区)的硫酸盐柱浓度的空间分布,第一间接效应及其气候效应进行了模拟研究。利用模式对2008年12月~2009年11月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硫酸盐主要分布...
- 陈景华银燕陈倩肖辉黄乾
- 关键词:硫酸盐气溶胶区域气候
- 文献传递
- 气溶胶引起的暖云过程变化对深对流云的影响
- 陈倩
- 权衡与抉择:中国近代海关与其他机构的早期气象合作被引量:1
- 2023年
- 通过对中国近代海关档案的系统梳理,文章认为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本想在海关建设独立的气象观测台网,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故选择与徐家汇观象台、中国香港天文台开展合作,提供海关气象观测数据。季节性台风造成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人们对台风预警服务的迫切需求,推动了海关气象观测站与周边台站共享观测数据,反映了社会需求对气象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得益于气象合作,海关气象观测站建立了早期观测规范,相关气象观测数据成为近代台风预警的重要支撑。
- 陈倩李晓岑
- 关键词:海关
- 气候与俄罗斯民族的命运——从“新欧亚主义”的视角切入
- 2021年
- 本文尝试从气候与社会关系的角度,分析俄罗斯出现的"新欧亚主义",认为这是一种地缘政治视角下的陆权理论,是俄罗斯传统扩张理论和实践的延续与发展。该理论的提出,反映了俄罗斯民族选择历史道路和构建独特的欧亚文明观的一种趋势,表明作为自然因素的气候对民族和国家有深刻影响,"新欧亚主义"是普京实现其强国梦的"欧亚联盟"战略思想之来源。本文认为,寒冷气候的地理条件是影响俄罗斯民族和国家命运的重要自然因素。
- 李晓岑陈倩周绍强
- 关键词:气候民族新欧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