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战胜

作品数:34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海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交通运输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6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盘鲍
  • 7篇皱纹盘鲍
  • 5篇菌群
  • 5篇高通量
  • 5篇高通量测序
  • 5篇测序
  • 4篇养殖
  • 4篇鱼类
  • 4篇暂养
  • 3篇多样性
  • 3篇阴干
  • 3篇引种
  • 3篇引种驯化
  • 3篇幼体
  • 3篇杂交
  • 3篇稚鱼
  • 3篇配合饲料
  • 3篇人工配合饲料
  • 3篇仔稚鱼
  • 3篇林型

机构

  • 31篇山东大学
  • 3篇山东大学(威...
  • 2篇威海长青海洋...
  • 1篇滨州地区科技...

作者

  • 34篇郭战胜
  • 21篇侯旭光
  • 13篇梁振林
  • 9篇张海涛
  • 7篇姜昭阳
  • 7篇张海涛
  • 7篇朱立新
  • 5篇丁一
  • 3篇郑海
  • 3篇梅俊学
  • 3篇施超
  • 2篇李亮
  • 2篇张军伟
  • 1篇刘雪芹
  • 1篇王晓兰
  • 1篇关洪斌
  • 1篇张蕊
  • 1篇郝玉良
  • 1篇郝玉辉
  • 1篇曹鹏

传媒

  • 9篇山东大学学报...
  • 2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齐鲁渔业
  • 1篇科学养鱼
  • 1篇水产科学
  • 1篇渔业科学进展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年份

  • 2篇2025
  • 3篇2024
  • 3篇2023
  • 4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8
  • 5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0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种鲍腹足肌胶原多肽抗氧化性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研究了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黑足鲍(Haliotis iris)及其杂交鲍腹足胶原多肽的制备和性质,并采用总还原力、对O_2^-·和·OH自由基清除率和致衰小鼠灌胃胶原多肽后体内MDA、SOD和GSH-PX变化来评价3种鲍胶原多肽的抗氧化性。结果显示,皱纹盘鲍、黑足鲍及其杂交鲍的胶原蛋白分别占总蛋白含量的23.44%、30.78%和26.92%,皱纹盘鲍与杂交鲍胶原蛋白含有α1、α2、β和γ链,而黑足鲍胶原蛋白没有γ链;来自3种鲍的胶原多肽均呈现出较高的还原力、O_2^-·和·OH自由基清除能力,对O_2^-·清除率的IC_(50)值分别为3.03、2.40、1.15 g/L,对·OH清除率的IC_(50)值分别为4.12、3.58、3.70 g/L;灌胃3种胶原多肽后,致衰小鼠肝脏和血清的MDA含量均降低,SOD和GSH-PX活力均上升。三者比较,杂交鲍胶原多肽在降低MDA含量、提高GSH-PX活力的作用最强,黑足鲍胶原多肽在提高SOD活力的效果最显著。
郭战胜侯旭光张军伟李亮张海涛于海
关键词:皱纹盘鲍杂交鲍胶原多肽抗氧化性
一种海中林型产卵保护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中林型产卵保护礁,包括:主骨架、连接在所述主骨架上的内部网格和挂设在所述主骨架和所述内部网格上的人工模拟海藻;其中,所述主骨架由钢筋焊接而成;所述内部网格由钢筋或第一绳索相互交叉绑结而成。本发明提供的海...
姜昭阳郭战胜梁振林朱立新
文献传递
鱼类全生活史型海洋牧场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鱼类全生活史型海洋牧场,包括:海中林型产卵保护礁、综合培育型人工鱼礁和生态型人工鱼礁;根据沿海常见鱼类、头足类、贝类的产卵行为和生态特征,以海岸线为基础,在水深4~6米的海域构建以模拟海藻床为主的海中林型...
姜昭阳郭战胜梁振林朱立新
文献传递
一种富硒鲍鱼的健康培育方法
本发明首次将海藻硒多糖作为饲料添加剂用于鲍鱼养殖,提供了一种富硒鲍鱼的健康培育方法,包括富硒底栖硅藻的培养、鲍鱼幼体培育、稚鲍剥离及培育、幼鲍和成鲍的培育、以及成鲍的富硒强化培育。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含有海藻硒多糖的鲍鱼苗...
郭战胜侯旭光梁振林张海涛丁一
仿刺参夏眠期间肠道菌群结构特征研究
2025年
为了解析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夏眠期间肠道菌群结构特征,设置正常生长组(对照组,15℃)和夏眠组(26℃),经过近3个月的养殖实验和先后7次采样,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分析夏眠期间仿刺参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结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夏眠组和正常组仿刺参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随采样时间均发生动态变化;仿刺参夏眠初期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较夏眠之前显著下降(P<0.05)。NMDS和Anosim分析表明正常组和夏眠组仿刺参肠道菌群结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厚壁菌门(Firmicutes)、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ot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弯曲杆菌门(Campylobacterota)为主要优势菌门,相对丰度为90.01%—99.80%。在属水平上,夏眠组和正常组的仿刺参肠道菌群结构组成存在明显差异,且优势菌属随采样时间动态变化。LEfSe分析共发现9个Biomarkers,其中正常组和夏眠组分别有7个和2个。共发生网络表明正常组仿刺参肠道菌群相互作用比夏眠组更加紧密和复杂。中性群落模型(NCM)分析表明仿刺参微生物群落的构建受到随机过程的影响较小,受确定性过程的影响较大。研究为阐明仿刺参夏眠提供了肠道菌群层面的解释,为仿刺参夏季健康养殖提供了理论依据。
郭战胜施坤涛张海涛梁振林谷杰泉
关键词:夏眠肠道菌群高通量测序多样性仿刺参
4种马尾藻附生菌群结构比较研究
2024年
海黍子(Sargassum muticum,SM)、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ST)、铜藻(Sargassum horneri,SH)和海蒿子(Sargassum pallidum,SP)是我国黄渤海常见的大型马尾藻属海藻,研究以靖子湾潮间带4种马尾藻为研究对象,自然海水(W)作为对照,利用16S rRNA基因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4种马尾藻类附生菌群的结构。研究结果表明,ST附生菌群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最高,SH最低。NMDS(无度量多维标定法)和PERMANOVA分析表明4种马尾藻附生菌的群落结构与海水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不同马尾藻之间差异却不显著。LEfse分析共识别出18个Biomarkers,其中W、SH、SM和ST样本分别有9、4、3和2个。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为4种马尾藻附生菌群的主要优势菌门,相对丰度为80.39%—94.54%;基于属水平和相对丰度前10ASVs的群落结构组成特征表明,4种马尾藻附生菌群结构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呈现出宿主特异性。利用Tax4Fun软件对4种马尾藻类附生菌群生态功能进行预测,在一级功能水平上,新陈代谢(Metabolism)、遗传信息处理(Genet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为主要功能;在二级功能水平上,共注释到44个二级代谢通路,其中碳水化合物代谢(Carbohydrate metabolism)相对丰度最高。研究通过比较4种马尾藻附生菌群结构多样性,为进一步深入了解马尾藻属的生态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郭战胜陈雯静常丽荣梁振林梁振林
关键词:高通量测序多样性马尾藻
一种综合培育型人工鱼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综合培育型人工鱼礁,包括主框架、第一串式附着基和第二串式附着基;所述主框架为底部开口结构;所述主框架上部浮挂有第一串式附着基,其内部吊挂有第二串式附着基。本发明提供的综合培育型人工鱼礁能够实现对岩礁性、洄...
姜昭阳郭战胜梁振林朱立新
文献传递
一种升降式浮水管装置及其升降控制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升降式浮水管装置及其升降控制方法,本装置包括浮水管、密封圆管、充排气软管和充排气机构;浮水管通过多个隔板将其分为多个舱室,且每个舱室的底部均开设有通孔,每个舱室具有通孔一端的底部连通有密封圆管,充排气软管...
朱立新梁振林姜昭阳郭战胜
鱼类全生活史型海洋牧场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鱼类全生活史型海洋牧场,包括:海中林型产卵保护礁、综合培育型人工鱼礁和生态型人工鱼礁;根据沿海常见鱼类、头足类、贝类的产卵行为和生态特征,以海岸线为基础,在水深4~6米的海域构建以模拟海藻床为主的海中林型...
姜昭阳郭战胜梁振林朱立新
文献传递
3种色型仿刺参线粒体和核糖体序列片段遗传结构比较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仿刺参作为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物种,良种选育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其中体色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为了比较3种不同体色仿刺参的遗传结构,采用PCR扩增与测序技术对我国3种体色(青色、白色和紫色)仿刺参线粒体16S rRNA和COⅠ与核糖体18S rRNA-ITS-28S rRNA序列片段进行分析,揭示其遗传结构差异及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16S rRNA、COⅠ和18S rRNA-ITS-28S rRNA序列长度分别为812~830 bp、877~915 bp、1536~1572 bp。16S rRNA、COⅠ和18S rRNA-ITS-28S rRNA序列在青色、紫色和白色仿刺参中分别检测到单倍型个数分别为4/5/5、5/3/4和4/4/3,COⅠ序列多态性位点数目所比例最大,16S rRNA序列最小。3种色型仿刺参16S rRNA、COⅠ和18S rRNA-ITS-28S rRNA序列遗传距离数值均比较小,范围分别为0~0.0147、0~0.0212和0~0.0103,没有达到种的分化水平。以紫海胆为外群,基于COⅠ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白刺参单独聚为一支,但是紫色和青色仿刺参不同个体间相互交叉聚集,无法通过发育树区分。
郭战胜王振侯旭光张海涛
关键词:仿刺参体色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