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昭华
- 作品数:75 被引量:287H指数:10
- 供职机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基于规划视角的超高层建筑思考被引量:1
- 2014年
- 超高层建筑作为城市现象,是长期变化、抽象的政治经济过程的结果。本文以"高度"的经济属性、产权属性和公共属性三个方面的论述为出发点,探讨超高层建筑的城市意义、规划设计、公共政策等问题。
- 吴婷婷王世福邓昭华
- 关键词:超高层产权属性公共属性
- 一种道路类型识别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道路类型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城市道路中线和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划图进行数据初步处理,得到道路中线图层和建设用地图层,作为道路类型识别的基础数据;获取道路两侧的用地构成;根据用地构成对道路进行分类,识别每...
- 王世福邓昭华赵银涛陈卓伟冯倩晶
- 日常都市主义对城市意象感知的启示——以广州越秀区为例
- 提倡以人为本的城市观以及日常都市主义的兴起引导规划师将关注点重新聚焦向日常生活,广州越秀区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城市意象感知需要建立与居民日常生活的关联性。本文基于日常都市主义的理论视角,提出建立日常视野下的城市意...
- 陈丹彤王世福邓昭华
- 关键词:城市意象
- 文献传递
- 城市公园游憩行为的性别差异——以广州人民公园为例被引量:24
- 2014年
- 以广州市人民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踏勘和问卷调查,利用统计与观察分析方法解剖城市公园游憩行为的性别差异特征。在游憩者的行为和社会特征方面,两性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女性的公园游憩行为与其社会分工特别是家庭责任紧密联系;女性因对安全性的要求高而趋向视线开敞的集体区域活动,男性因要求独立性而趋向在有视线遮挡的区域活动,且男性同性恋活动区域对女性形成了一定的活动抑制;女性对出行距离较为敏感,而男性独自出行游憩的比例更高;女性对城市游憩空间的需求趋于稳定、有规律,也凸显了公园对女性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基于公平性与人性化原则提出相应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对策,特别应对公共设施进行细致而灵活的设计,以适应使用者的性别差异性;并应按照步行尺度进行游憩场所的规划布局,以保障女性就近游憩的需求。
- 邓昭华刘垚赵渺希吴建秋
- 关键词:性别差异女性主义
- 交通稳静化理论研究的综述及启示被引量:1
- 2021年
- 交通稳静化理念最初作为国外降低车辆在生活区行驶速度的措施而使用,随后普遍被欧美国家效仿,以达到有效控制车速的目标,该理念的管理体系及应用措施趋于完整。文章介绍了国内外有关交通稳静化发展的历程及相关措施,总结出现有的稳静化理论研究成果及实施效果,初步探讨了稳静化设计趋势,最终得出以基础设计方法为支撑、多样化设计为发展的结论。未来,我国的交通稳静化不只是交通工程领域的设计手段,也将作为规划设计领域塑造高品质安全街道空间的有效理念进行应用。
- 李依邓昭华
- 关键词:交通稳静化街道设计
- 迈向精细化管理的珠海市城市设计实践被引量:5
- 2018年
- 在城市发展转型中,我国原本粗放的城市规划管理方式已不适应当代城市建设需要,国家确立了以城市设计为抓手促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方针。针对方法论尚未完善的现状,在总结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从编制体系、过程管控和建成管理三个层面构建了城市设计的精细化管理机制。再以珠海市为例,对城市设计实践情况进行了调查,就其四层级的城市设计编制体系、高标准多角度的过程管控和多模式的建成管理等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分析与反思。
- 邓昭华吴熊秋尧王世福
- 关键词:城市设计过程管控
- 面向高品质空间营建的城市设计审查制度构建——英国威尔士经验解析及镜鉴被引量:3
- 2022年
- 高品质空间营建已成为新时期城市建设的核心任务,城市设计愈发重要,相关制度建设亟待加强。我国现行城市设计审查中存在的专家不匹配、审查指引缺失、审查仓促等诸多问题,影响了设计质量与空间品质的提升。英国威尔士地区有着英国最成功的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城市设计审查制度,其审查成本低、效率高、程序健全。通过对英国威尔士城市设计审查制度的演进、构成与运作的研究,分析其促进设计质量和空间品质提升的成功经验,并针对我国城市设计审查的现状与问题,从城市设计审查的角色定位、服务项目、机构设立、审查程序、审查指引等方面,探索我国本土化的城市设计审查制度构建,以响应新时期高品质空间营建的迫切需求。
- 汪坚强韦婷娜邓昭华于立郑善文
- 关键词:城市设计设计审查审查制度
- 协同城市创新的公园地方性建构——以深圳湾公园计划实践为例
- 2025年
- 在全球化与城镇化背景下,公园地方性是在协同城市创新发展过程中,基于自然演化与人文活动,不断迭代重构形成的独特在地属性。通过提出“公园地方性”概念及创新协同机制,并以深圳湾公园计划作为实证,为协同城市创新的公园地方适应性演化与重构提供理论与实践启示。理论方面,以地方理论的3种研究视角为基础,提出公园地方实践(景观表征)、再现地方(社会建构)与地方再现(场景活力)的“三元地方性”研究框架;基于公园是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述“环境-主体-需求”的创新驱动作用、“内部-边界-外部”联动的创新空间网络、“空间-治理-文化”的要素系统创新和“区域(城市)-社区-场地”的多尺度地方性传导体系。实证方面,阐释深圳湾公园计划的创新实践,总结环深圳湾大公园系统和红树林湿地保护利用的2个公园案例——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和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的地方性建构路径。最后进行总结与思考,指出协同创新是公园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动力来源,空间、治理和文化的协同创新决定着公园地方性的根本属性;未来公园地方性建构的发展趋势是融合地域自然文化、社会需求与地方感知的景观空间实践;建立社会参与、科学完善和智慧高效的公园治理体系;构建生态持续、地方特色和多元活力的公园文化体系。
- 王世福李颖怡邓昭华
- 关键词:风景园林
- 海洋命运共同体研究综述被引量:2
- 2024年
- 随着海洋相关治理理念的不断拓展与深化,近年来海洋命运共同体概念逐渐构建起多重学术语境。本研究基于CNKI文献数据库,借用CiteSpace梳理了2016-2023年中国以海洋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和关键词的相关文献,围绕研究热点、前沿趋势、主题类别、未来展望四大方面进行综述。研究发现,自2019年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被正式提出后,相关研究文献也在逐年增长,形成了历史溯源、法律体系、区域地缘、海洋治理新领域四大研究类别,深化了不同领域和尺度的国际海洋事务研究。为进一步充实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内涵,彰显其号召力,未来研究建议从三个方向拓展:鼓励更多的学科参与研究、加强“世界看中国”的相关研究、重视中国经验与技术的总结与输出。
- 邓昭华付智媛练东鑫
- 关键词:海洋强国
- 粤港澳大湾区空间发展的制度响应被引量:10
- 2019年
-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具有政治、社会、经济层面的重要意义。文章回顾了从珠江三角洲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历程;通过与世界几大湾区的对比,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多中心的国际联系;进一步识别出制度势能是粤港澳大湾区独一无二的优势与关键发展动力,总结出粤港澳大湾区内制度势能释放的1.0版本及2.0版本,并提出制度势能释放3.0 版本的空间响应策略,即加强两岸联系、拓展口岸纵深和开展“飞地型”合作等。
- 王世福梁潇亓赵银涛邓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