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财 作品数:191 被引量:824 H指数:19 供职机构: 甘肃农业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文化科学 经济管理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一种豆科植物根瘤采样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豆科植物根瘤采样装置,属于根瘤采集技术领域,包括采集箱,采集箱上安装有采集组件,采集箱的一侧开设有采集孔,采集组件包括竖直的第二滑动轴,第二滑动轴位于采集箱的顶板上滑动,第二滑动轴的上端固定有压板,下... 孙亚丽 赵财 范虹 何蔚 赵连豪水氮耦合对地膜玉米免耕轮作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4 2018年 前茬地膜玉米免耕种植后茬小麦水氮高效利用生产技术是绿洲灌区作物高效生产的新型农田管理技术。为构建该区地膜减量和水氮高效生产技术, 2015—2017年通过3年田间试验,研究两种耕作方式、2种灌水水平和3个施氮量组合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协同效应,其中耕作方式为覆膜玉米茬免耕直播(NT)和玉米茬传统耕作(CT),灌水量为传统灌水(I2)和传统灌水减量20%(I1),施氮量为纯N 225 kg hm–2(N3)、180kghm–2(N2)和135kghm–2(N1)。结果表明,耕作方式、灌水水平、施氮量对小麦群体生长速率、干物质积累量均有显著影响。与CT相比,NT显著增大全生育期生长速率,提高22.0%~28.0%,NT促进小麦地上干物质积累,提高6.4%~7.4%,收获期生物产量提高5.4%~15.1%。免耕低灌(NTI1)较传统耕作高灌(CTI2)的生长速率增大7.7%~13.4%,干物质积累量提高3.1%~5.9%,收获期生物产量提高8.7%~10.5%。免耕低灌中施氮(NTI1N2)较传统耕作高灌中、高施氮(CTI2N2、CTI2N3)生长速率分别增大6.9%~20.5%与4.1%~14.0%,收获期生物产量分别提高7.8%~9.7%与4.8%~10.2%。NT比CT增产10.1%~10.4%,NTI1较CTI2、CTI1分别增产13.0%~14.8%与9.4%~10.1%,NTI1N2比CTI2N2、CTI2N3分别增产3.7%~9.8%与15.2%~22.0%。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NTI1N2提高了单位面积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NTI1N2处理组合更有利于穗数、千粒重的增加。通径分析进一步证明,NTI1N2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了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因此,在施氮量为180kghm–2的基础上,玉米茬地膜再利用免耕技术组装减少20%灌溉量(1920m3hm-2)轮作小麦模式是河西灌区小麦高效生产的可行措施。 赵财 王巧梅 郭瑶 殷文 樊志龙 胡发龙 于爱忠 柴强关键词:水氮耦合 耕作措施 干物质积累 作物生产力 免耕与间作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究西北绿洲灌区免耕与间作条件下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团聚体的变化规律,为该区域通过农艺措施改善农田土壤结构和提升土壤肥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2014年开始在甘肃省武威市设置的不同耕作方式与种植模式定位试验,试验设置2种耕作措施:免耕耕作(NT)和传统耕作(CT),3种种植模式:玉米间作豌豆(M/P),单作豌豆(P)和单作玉米(M)。利用湿筛法进行土壤团聚体粒径分级,随后测定各粒级团聚体含量及其有机碳含量,并计算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结果】免耕(P<0.05)与间作(P<0.05)均显著提高0.25~2 mm粒径大团聚体含量、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平均几何直径(GMD),降低<0.25 mm粒径微团聚体含量,且免耕与间作的互作效应(P<0.05)可显著提高0.25~1 mm粒径团聚体含量和降低<0.25 mm粒径团聚体含量;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中,NTMP处理较CTM处理提高了0.25~1 mm粒径大团聚体含量32.2%和34.0%,降低了<0.25 mm粒径微团聚体含量33.0%和31.5%;MWD值提高了19.8%和23.6%,GMD值提高了29.2%和31.0%。与CT处理和单作玉米相比,NT处理与玉米间作豌豆均显著提高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且免耕与间作的互作效应(P<0.05)对0~2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影响显著,NTMP处理较CTM处理土壤有机碳提高了32.7%;各粒级团聚体大小差异性影响着团聚体碳含量,以1~2 mm和0.25~1 mm大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为最高,NTMP处理相比其他5个处理,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其中较CTM处理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中提高了39.3%和35.3%,其中在>2 mm和<0.25 mm粒径中增加幅度最大。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在河西绿洲灌区,免耕措施下玉米间作豌豆种植模式显著提高了土壤大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含量,是该区域� 殷民兴 赵财 葛丽丽 程宝钰 李波关键词:免耕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数字化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选择与收集 2011年 文献资源建设一直是图书馆事业的核心问题,而文献资源的选择与收集是实现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以甘肃农业大学图书馆为研究案例,分析了数字化环境对图书馆文献资源选择与收集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图书馆构建合理馆藏体系的发展途径。 赵财 黄晓霞 刘涛一种新型地膜回收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机械装置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新型地膜回收装置,包括转轴,转轴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滚轮,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滚轮,转轴上垂直且转动连接有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并且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位于第一滚轮和第二滚... 谈燕 柴强 李广 赵财 于爱忠 樊志龙 殷文 胡发龙氮肥后移对绿洲灌区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构成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83 2017年 【目的】针对绿洲灌区传统施氮技术下,全膜覆盖玉米生育后期土壤氮肥供应不足、早衰和减产等问题,探讨氮肥后移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构成的影响,以期为优化试区氮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2—2015年,于河西绿洲灌区进行大田试验,在总施氮量相同且基肥和大喇叭口期追肥分别占总施氮量20%和40%条件下,设3个施氮处理:氮肥后移20%(拔节肥10%+花粒肥30%,M1)、氮肥后移10%(拔节肥20%+花粒肥20%,M2)和传统施氮(拔节肥30%+花粒肥10%,M3),研究不同氮肥追施制度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动态和产量构成的调控效应。【结果】氮肥后移增大了玉米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和干物质平均增长速率,提前了干物质最大增长速度出现的天数。在氮肥后移20%施氮制度下,玉米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和干物质平均增长速率分别较传统施氮处理提高15.6%和6.6%,玉米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出现的天数较传统施氮提前2.9 d。施氮制度对玉米生物产量、籽粒产量、收获指数、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有显著影响。氮肥后移20%施氮制度下,玉米生物产量较传统施氮处理高6.6%,但氮肥后移10%处理生物产量与传统施氮处理差异不显著;氮肥后移20%和10%处理玉米的籽粒产量分别较传统施氮处理提高14.1%和5.1%;氮肥后移20%施氮处理收获指数较传统施氮处理高7.5%,但氮肥后移10%施氮处理与传统施氮处理差异不显著;氮肥后移20%施氮处理下,玉米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较传统施氮处理高8.9%、12.9%、5.8%,但氮肥后移10%处理的千粒重与传统施氮处理差异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氮肥后移主要通过提高有效穗数,进一步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提高产量。说明氮肥后移20%施氮处理通过优化玉米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产生了调控作用。【结论】在河西绿洲灌区,总施氮量450 kg·hm^(-2)时,玉 魏廷邦 胡发龙 赵财 冯福学 于爱忠 刘畅 柴强关键词:绿洲灌区 氮肥后移 玉米 干物质积累 马铃薯清洗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马铃薯收获用清洗用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马铃薯清洗装置。其特点是包括安装在支撑架上的罐体,所述的罐体上部设置有入料口,入料口左右两侧设置有喷水头,喷水头通过水管与设置在罐体外侧下方的水泵相连接,罐体... 胡发龙 柴强 樊志龙 于爱忠 赵财 刘畅 冯福学 殷文文献传递 不同供水水平下丁香酚和间作蚕豆对小麦根系生长的互作效应 被引量:9 2014年 作物根系分泌物通过土壤或其他介质产生的化感作用极为普遍,与作物连作障碍密切相关,对作物根系生长和产量具有一定影响。为寻求减小作物连作障碍的途径,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了不同供水水平(田间持水量的75%,60%,45%)下小麦根系分泌物丁香酚(2-甲氧基-3-烯丙基苯酚)和间作蚕豆对小麦根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协同影响。结果表明,丁香酚对单、间作小麦根体积和根干重及根长生长均具有抑制作用,表现为化感负效应。随供水水平的提高丁香酚对小麦根系形态的化感效应呈减弱趋势,其中丁香酚对间作小麦根体积、根长和根干重化感效应在75%供水水平处理下较45%供水处理分别低54.69%,26.70%和18.67%,单作小麦根体积、根长和根干重在75%供水处理中所受化感抑制作用较45%供水处理分别低33.32%,49.55%和55.41%,单作和间作模式中丁香酚对75%供水处理的小麦根系形态的化感作用与45%供水处理差异显著。间作与单作小麦相比,75%供水水平下的丁香酚对间作小麦根系的化感效应小于单作小麦,并且种植模式与供水水平对根干重的交互效应显著。因此,生产实践中,通过合理的间作和优化灌溉可减轻造成连作障碍的化感负效应,进而克服连作障碍。 赵财 周海燕 柴强 黄高宝 刘辉娟 朱静关键词:丁香酚 间作 根系特性 化感作用 一种平衡玉米间作豌豆氮素供给与需求关系的施氮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平衡玉米间作豌豆氮素供给与需求关系的施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按照2~3:4的行数比进行玉米和豌豆间作种植,玉米带与豌豆带的行宽为8~11:8;向玉米带和豌豆带施加基础纯氮,并配合施加纯磷,施肥后进行... 胡发龙 柴强 赵财 于爱忠 樊志龙 殷文 范虹文献传递 一种箭筈豌豆播种机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箭筈豌豆播种机,包括料斗、下料室和播种杆,所述料斗的底部与下料室的顶部相通连接,所述下料室内部通过下料室相通安装有播种室,并通过播种室的底部设置有种子排出槽,所述播种杆内部通过转轴安装有下料板,所述播种室... 赵财 柴强 于爱忠 樊志龙 殷文 胡发龙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