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琴 作品数:41 被引量:316 H指数:11 供职机构: 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安徽省居民低钠盐知晓和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利用2019年安徽省高血压和钠盐摄入监测基线调查数据,分析居民低钠盐知晓和使用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18~69岁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相关指标检测。通过问卷询问获得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吸烟、饮酒和身体活动等信息;通过身体测量获取BMI、腰围和血压值。使用复杂加权和事后分层权重的基于设计的方法分析不同特征居民的低钠盐知晓和使用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3405人,居民低钠盐知晓和使用率分别为48.0%和22.1%。不同亚组居民的低钠盐知晓和使用率不同(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性(OR=1.436,95%CI:1.045~1.973),高等教育者(OR=6.802,95%CI:4.516~10.244)和中学教育者(OR=4.751,95%CI:3.537~6.380),城镇居民(OR=2.580,95%CI:2.007~3.317)是居民低钠盐知晓高的积极影响因素,而现在吸烟者(OR=0.571,95%CI:0.410~0.794)则相反。高等教育者(OR=5.542,95%CI:3.496~8.786)和中学教育者(OR=3.658,95%CI:2.511~5.329),分居/离婚/丧偶者高于单身者(OR=3.874,95%CI:1.836~8.061),城镇居民(OR=2.366,95%CI:1.799~3.112)是低钠盐使用率高的积极影响因素。结论安徽省居民低钠盐知晓率和使用率低,受性别、文化程度和城乡等因素影响。需要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减盐健康教育宣传,引导居民正确认识低钠盐,通过积极鼓励生产和营销低钠盐、实施低钠盐价格补贴等措施,提高低钠盐使用比例。 徐伟 陈叶纪 许精巧 邢秀雅 戴丹 贺琴 吕逸丽 程倩瑶 刘志荣关键词:低钠盐 知晓率 影响因素 安徽省10个死因监测县区2009年居民死亡原因分析 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了解安徽省居民健康状况,分析导致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制定卫生规划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应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监测数据清洗与分析软件,根据死因的ICD-10编码对通过《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报告的死亡日期在2009年,生前常住地址在安徽省10个全人群死因监测县区的已终审死亡个案资料进行疾病分类和分析。结果 2009年10个县区报告总死亡率为614.32/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婴儿粗死亡率为5.16‰。慢性病死亡是全人群死亡中最主要的死因。在不同年龄组人群中,死亡水平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婴幼儿多死于围生期疾病、先天异常和传染病,中青年多因伤害致死,老年人多因恶性肿瘤等慢性病致死。10县区全人群前五位的死因依次为: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和伤害,累计构成占总死亡的89.85%。结论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是导致全人群死亡最主要的死因,应加强慢性病的防控工作。 贺琴 黄淑芸 陈叶纪 刘永孝安徽省成年居民慢性肾病患病流行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13 2022年 目的:利用2018年安徽省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数据,比较不同特征成年居民慢性肾病(CKD)患病率,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18岁居民进行询问调查、身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使用复杂加权方法估算不同特征居民的CKD患病率,CKD患病及其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采用复杂抽样数据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共纳入7 181人,成年居民CKD患病率为11.06%,女性CKD患病率(12.49%)高于男性(9.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居民CKD进展的中、高和极高风险程度比例分别为8.66%、2.02%和0.3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OR=1.03,95% CI:1.00~1.05)和BMI( OR=1.05,95% CI:1.01~1.09)增加、女性( OR=1.38,95% CI:1.22~1.55)、高血压( OR=2.50,95% CI:1.76~3.56)、糖尿病( OR=2.28,95% CI:1.51~3.43)、血脂异常( OR=1.26,95% CI:1.11~1.43)和高尿酸血症( OR=2.16,95% CI:1.68~2.78)均为CKD的危险因素。 结论:安徽省成年居民CKD患病率较高,CKD与年龄、性别、BMI、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高尿酸血症相关,应当注重相关危险因素的管控,包括超重/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高尿酸血症,预防CKD及其并发症。 徐伟 邢秀雅 许精巧 曹丹 贺琴 戴丹 贾尚春 程倩瑶 吕逸丽 张鸾 梁岭 谢国蝶 陈叶纪 王华东 刘志荣关键词:慢性肾病 成年居民 2018—2022年安徽省蚌埠市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趋势及减寿分析 2025年 目的分析安徽省蚌埠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趋势和寿命损失,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8—2022年蚌埠市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资料,采用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平均减寿年数(average years of life lost,AYLL)、潜在减寿率(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 rate,PYLLR)、标化潜在减寿率(standardized 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 rate,SPYLLR)等指标描述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水平及寿命损失,通过Joinpoint模型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PC)并进行率的时间趋势分析。结果2018—2022年蚌埠市心脑血管疾病年均死亡率387.25/10万、标化死亡率252.97/10万,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APC=7.13%),标化死亡率无趋势变化;男性粗死亡率(415.82/10万)高于女性(357.88/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4.85,P<0.05)。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是死因顺位前三位的心脑血管疾病。2018—2022年蚌埠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PYLL为282367.56人年,PYLLR为16.84‰,SPYLLR为15.24‰,AYLL为4.35年,PYLLR和SPYLLR的变化呈上升趋势(APC=4.50%、3.21%),慢性风湿性心脏病是AYLL最高的病种。结论蚌埠市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潜在减寿率均较高,危害居民生命健康,亟需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控措施。 周静静 竟广群 贺琴 沈雁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 2010—2019年安徽省肿瘤登记地区甲状腺癌发病趋势分析 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分析安徽省肿瘤登记地区2010—2019年甲状腺癌的发病趋势。[方法]将2010—2019年安徽省各肿瘤登记处上报数据按照地区(城乡)和性别分别计算甲状腺癌粗发病率、中国人口和世界人口标化发病率(简称中标率和世标率),并进行标化发病率年度趋势分析。[结果] 2010—2019年安徽省肿瘤登记地区甲状腺癌粗发病率为7.99/10万,中标率为5.74/10万,发病中标率呈现上升趋势(APC=27.60%,95%CI:24.56%~30.70%,P=0.001);男性甲状腺癌粗发病率为3.78/10万,中标率为2.78/10万,发病中标率呈现上升趋势(APC=27.13%,95%CI:21.86%~32.62%,P<0.001);女性甲状腺癌粗发病率为12.42/10万,中标率为8.77/10万,发病中标率呈现上升趋势(APC=27.71%,95%CI:24.76%~30.74%,P<0.001)。[结论]安徽省甲状腺癌发病率呈现急速增长态势,需加强甲状腺癌特别是女性甲状腺癌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工作,降低甲状腺癌发病率的增长速度。 戴丹 徐伟 吕逸丽 程倩瑶 贺琴 王华东 刘志荣关键词:甲状腺癌 肿瘤登记 发病率 安徽省肿瘤登记地区2014年肝癌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分析安徽省肿瘤登记地区2014年肝癌的流行特征。方法:对2014年安徽省肿瘤登记地区的肝癌发病和死亡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城乡之间、不同性别之间的年龄别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以国家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为标准来计算标化调整率。结果:安徽省肿瘤登记地区肝癌发病粗率为25. 86/10万,中国人口标化率为19. 64/10万,累积率(0~74岁)为2. 28%;安徽省肿瘤登记地区肝癌死亡率为22. 94/10万,中国人口标化死亡率17. 21/10万,累积死亡率(0~74岁)为1. 98%。安徽省肝癌病理诊断比例为34. 86%,只有死亡证明书比例为4. 73%,死亡发病比为0. 89。结论:本研究反映出安徽省2014年城市和农村不同人群的肝癌发病和死亡情况,可以为安徽省的肝癌防治策略制定提供重要基础数据。 查震球 戴丹 贺琴 陈叶纪 刘志荣关键词:肿瘤登记 肝癌 安徽省全国疾病监测点2013—2014年死因监测漏报调查 被引量:17 2017年 目的了解2013—2014年安徽省全国疾病监测点死亡漏报情况,评估死因监测系统的完整性。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粗死亡率与所在县(区、市)平均死亡率相近的乡镇(街道)中,随机抽取3个乡镇(街道),再从每个抽中的乡镇(街道)随机抽取3个行政村(居委会),从死因监测系统之外的多种渠道收集2013—2014年间抽样点常住居民死亡数据,通过与抽中村(居委会)同期常规网络报告系统数据进行比较,标记重复个案,计算漏报率。结果 2013—2014年安徽省23个国家死因监测点合计漏报率为8.26%,各监测点漏报率在1.43%~25.60%;不同年龄组的漏报率分别为≤14岁(26.61%)、15~44岁(11.45%)、45~64岁(6.23%)、≥65岁(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05,P<0.001);城市(10.25%)漏报率高于农村(5.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99,P<0.001)。结论安徽省全国疾病监测点死因监测数据完整性总体较好,但漏报率在不同县区、城乡、年龄组间存在不平衡现象,仍需用漏报调查来调整人群死亡水平。应切实加强常规死因监测系统报告和管理,不断完善死亡登记制度。 邢秀雅 陈叶纪 刘志荣 贺琴 李蕊关键词:死亡率 漏报 疾病监测系统 2009—2018年安徽省淮河两岸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率变化趋势 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分析安徽省淮河两岸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率时间变化趋势。[方法]收集安徽省淮河两岸地区5个县区2009—2018年恶性肿瘤死亡数据,标化死亡率采用2000年中国人口普查标准人口进行标化,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分析死亡率时间变化趋势,并用年度变化贡献率分析各个癌种对恶性肿瘤死亡率趋势的贡献大小。[结果]无论性别,2009—2018年安徽省淮河两岸地区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但年均降幅较小。各癌种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其中食管癌、胃癌、肝癌下降较为明显,女性乳腺癌和宫颈癌上升明显。女性乳腺癌和宫颈癌APC分别为4.60%和12.45%,对女性恶性肿瘤上升趋势的贡献达85.21%。[结论]去除人口老龄化因素,自2009年以来安徽省淮河两岸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率有所下降,但降幅较小。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死亡率呈下降趋势或可归功于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工作的开展。妇女"两癌"防治值得重视。 贺琴 查震球 贾尚春 戴丹 邢秀雅 陈叶纪 刘志荣关键词:恶性肿瘤 死亡率 淮河流域 安徽省国家疾病监测点2013~2017年死因网报数据质量评估 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评估安徽省国家疾病监测点死因数据报告质量,分析存在的问题。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评估安徽省国家死因监测点(DSPs)2013-2017年死因填报质量。结果2013.2017年安徽省DSPs死因网报个案身份证号、死因链、根本死因及其编码填报年均准确率分别为85.83%.64.14%和82.19%,其中前两项指标准确率均见逐年增高趋势(P<0.05),第3项指标准确率比2013年提高2.77%。3项指标准确率在新老点和城乡之间的差异逐年缩小。除根本死因及其编码准确率外,新点填报准确率均优于老点;身份证号准确率城市点较优,死因链准确率农村点较优,而根本死因及其编码准确率无城乡差异。死因链上疾病编码缺失或错误、多死因链填报不准确是死因填报中主要的错误类型。结论2013-2017年安徽省国家疾病监测点死因网报质量不断提升,但仍有进步空间。在强化培训和督导的同时,各级疾控中心要严把审核工作的质量,并定期开展抽审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贺琴 刘志荣 陈叶纪 邢秀雅 李蕊关键词:死因监测 安徽省2015年18岁及以上居民二手烟暴露状况分析 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利用2015年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数据,分析安徽省≥18岁人群的二手烟暴露情况。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有效样本量为7 553人,使用事后分层权重调整和复杂抽样设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8岁及以上居民二手烟暴露率为65.8%,男性和女性二手烟暴露率分别为68.3%和6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手烟暴露率在各年龄组(χ~2=10.460,P=0.010)、文化程度(χ~2=17.630,P=0.002)、婚姻状况(χ~2=8.784,P=0.013)和职业间(χ~2=17853,P=0.001)均存在差异。一周中每天受到暴露的比例最高(34.8%)。结论安徽省成年居民二手烟暴露水平较高,并且长期暴露二手烟者数量多,控烟形势非常严峻。 徐伟 邢秀雅 戴丹 贺琴 李蕊 曹丹 陈叶纪 刘志荣关键词:控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