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代谢组学技术解读钩藤类方平肝潜阳-肝阳上亢的方证相应,构建钩藤类方的功效评价方法。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灌服附子汤制备高血压肝阳上亢证大鼠模型,分别给予天麻钩藤饮、羚角钩藤汤和清脑降压片,观测大鼠血压、外观、痛阈、面温、易激惹程度以及24 h饮水量,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和代谢组学技术分析钩藤类方大鼠血清中差异代谢标志物,并进行代谢通路分析,动物实验经山东中医药大学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号:SDZYY20240304033);同时根据差异代谢物离子强度变化结合宏观数据判断钩藤类方干预效果,利用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回归分析筛选出具有显著性差异的代谢标志物。以发现的共同差异代谢物作为肝阳上亢证的核心代谢表型,整合宏观数据和代谢表型构建钩藤类方的证候功效评价方法。本实验筛选出35个共同差异代谢标志物,24个差异代谢物在模型组中含量下降,钩藤类方干预后上升,11个差异代谢物趋势相反;代谢通路富集分析表明,钩藤类方干预通路主要涉及花生四烯酸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甘油磷脂代谢;PLS回归分析得到显著性差异代谢物14个,主要涉及花生四烯酸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甘油磷脂代谢三条代谢通路;构建的功效评价方法显示,天麻钩藤饮干预效果最为明显,与中医药理论一致。本研究发现了钩藤类方干预肝阳上亢证的共性因子,揭示了钩藤类方-肝阳上亢方证相关的代谢基础,构建了钩藤类方的客观化功效评价方法,为钩藤类方的临床研究提供证据。
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生物信息学技术,预测中药肉桂治疗糖尿病的药效成分及关键靶点,分析其作用机制。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以及文献检索,确定肉桂的有效成分并筛选出肉桂对应靶点蛋白;利用GeneCards数据库筛选糖尿病相关基因,构建中药肉桂的成分-靶点网络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利用DAVID(Database for Annotation,Visualization and Integrated Discovery)和STRING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将部分药效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通过筛选,得到32个有效成分作用于131个相关靶点,核心基因有INS、AKT1、IL6、TNF、VEGFA等20个,GO和KEGG分析肉桂主要参与RNA聚合酶II启动子对转录的正调控等生物过程及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发挥治疗作用。对10个关键成分进行分子对接得出,肉桂中的原花青素B1和槲皮素与INS、IL6、VEGFA、TNF有较好的亲和力。本研究初步阐释了肉桂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有利于指导临床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