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巍

作品数:39 被引量:239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3篇石油与天然气...
  • 3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8篇低渗
  • 8篇储层
  • 6篇油藏
  • 6篇致密砂岩
  • 6篇砂岩
  • 6篇气藏
  • 6篇饱和度
  • 5篇动压力
  • 5篇压力梯度
  • 5篇应力敏感
  • 5篇油田
  • 5篇渗流
  • 5篇渗透率
  • 5篇启动压力梯度
  • 5篇CO
  • 5篇产能
  • 4篇页岩
  • 4篇凝析
  • 4篇凝析气
  • 4篇凝析气藏

机构

  • 22篇中国石油化工...
  • 21篇北京科技大学
  • 9篇中国石化中原...
  • 6篇中国石油天然...
  • 6篇华北油田
  • 2篇东北石油大学
  • 2篇郑州轻工业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廊坊师范学院
  • 1篇浙江海洋学院
  • 1篇中国石化胜利...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油
  • 1篇中国石油冀东...
  • 1篇浙江海洋大学
  • 1篇河南心连心深...
  • 1篇陕西延长石油...
  • 1篇玻璃有限公司

作者

  • 39篇田巍
  • 17篇朱维耀
  • 8篇李中超
  • 6篇朱华银
  • 5篇张雪龄
  • 4篇邓瑞健
  • 4篇聂法健
  • 3篇许寻
  • 3篇刘云华
  • 3篇戴厚柱
  • 3篇国殿斌
  • 3篇赵良金
  • 3篇宋智勇
  • 3篇王明
  • 2篇韩宏彦
  • 2篇尚新春
  • 2篇邓佳
  • 2篇龙运前
  • 2篇郭立强
  • 2篇宋付权

传媒

  • 5篇科学技术与工...
  • 4篇天然气地球科...
  • 3篇断块油气田
  • 3篇特种油气藏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现代化工
  • 1篇科技通报
  • 1篇大庆石油学院...
  • 1篇功能材料
  • 1篇河南科学
  • 1篇当代石油石化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地下空间与工...
  • 1篇中外能源
  • 1篇石油地质与工...
  • 1篇东北石油大学...
  • 1篇油气藏评价与...
  • 1篇陕西科技大学...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8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6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老油田CO_(2)驱开发渗透性伤害机理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为系统研究老油田转注CO_(2)引起的储层伤害,采用室内实验评价手段,使用目标储层天然岩心和地层流体,开展了CO_(2)对储层物性及流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目标储层主要矿物为铁白云石、斜长石和方解石,黏土成分主要是伊利石、绿泥石和伊/蒙混层;方解石的溶蚀主要表现为溶蚀晶锥的生成、断裂、破碎与消失,除了发生逆反应并无其他新物质生成;长石的溶蚀反应主要是在其表面生成了两类次生矿物,但溶蚀的量要大于新物质生成的量;与岩石作用初期表面有Na Cl晶体生成及次生矿物沉淀,后期Na Cl晶体消失,并有大量次生矿物生成;CO_(2)与原油接触后引起原油发生组分分异,降低了储层深部流体流动能力;注CO_(2)开发最终提高储层渗透率60%以上,使储集空间增加9.24%。研究成果合理地解释了油水井转注CO_(2)注气能力差异机理,理清了老油田转注CO_(2)注气能力主控因素,为老油田转注CO_(2)提高采收率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同时也为国家碳减排项目的实施提供了重要参考。
田巍
关键词:溶蚀作用主控因素
二氧化碳驱动用储层微观界限研究被引量:25
2019年
为深入研究CO2驱动用储层的微观界限,采用微观可视化模型与岩心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分别研究了CO2驱的微观驱替特征和微观作用孔喉范围,进一步验证了CO2驱是老油田效益开发可行的技术手段。研究表明:CO2具有较高的洗油效率,并具有扩大波及体积的作用,CO2可将孔道中的原油驱替采出,能将孔道中的剩余油抽提采出;在水驱的基础上CO2将动用储量微观空间降低一个数量级,使孔喉半径大于10-2μm以上的原油储集空间都成为CO2驱可动用空间,增加了可动用储量范围。采用CO2驱新增可动用储量达20. 00个百分点以上,渗透率越低,水驱后采用CO2驱新增可动用储量越多。研究成果为CO2驱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老油田效益开发提供重要参考。
邓瑞健田巍李中超赵良金戴厚柱
关键词:动用储量剩余油饱和度
多孔介质中聚合物溶液的流变特性被引量:5
2012年
为研究多孔介质中高剪切条件下聚合物溶液流变性能的影响,利用驱替装置和RS6000流变仪测试不同的注入速度、渗流距离和孔喉比条件下,聚合物溶液经过多孔介质剪切前后流变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聚合物的剪切应力、表观黏度、储能模量、损耗模量等参数随着注入速度、渗流距离和孔喉比增加而减小,且在低剪切速率和低角频率下表观黏度、储能模量、损耗模量下降更为明显,剪切应力下降幅度较小,而在高剪切速率下剪切应力下降幅度最大;渗流距离对聚合物黏弹性作用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注入速度,孔喉比对聚合物黏弹性作用的影响较小.
田巍朱维耀刘今子杨玉祥张焕
关键词:黏弹性剪切应力储能模量损耗模量剪切速率多孔介质
钻井液对海相储层伤害及产能的影响被引量:8
2022年
为系统研究钻井液污染对海相低渗气藏储层伤害,采用室内试验评价手段,选用目标储层天然岩心在精确模拟地层条件下,开展了钻井液污染实验分析,并量化了其对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钻井污染后,在相同驱替压差下,渗透率伤害率随原始渗透率的增加而减小,对于达到致密级别的岩心,渗透率几乎全部丧失;提高压差进一步加重了被污染岩心的渗透率伤害,钻井液伤害主要是通过复杂多级别粒径颗粒封堵而伤害大孔道,渗透率伤害率变化曲线以驱替压差0.6 MPa为分界线,0.6 MPa内提高驱替压差对储层伤害更严重,后期渗透率伤害率变化幅度总体较小;随驱替压差的增加,不同原始渗透率岩心的渗透率伤害率曲线的间距越来越小,曲线形态由较高渗透率的大弧度状逐渐过渡到较低渗透率的“类直线”状;目标储层钻井液污染对产能的影响程度在93%以上,为此,建议对于存在钻井液污染的海相低渗储层在未解堵前不要轻易开井生产。研究成果为海相低渗储层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田巍邓瑞健刘云华王明高志飞胡昌邱元瑞赵子丹
关键词:钻井液产能
碳封存过程中溶蚀作用对岩石渗透性的影响被引量:9
2018年
为研究注入深层低渗油藏储层中的CO_2对储层渗透性的影响,采用先进的室内试验手段,分别研究了目标储层的物性及CO_2溶蚀作用特征等.研究表明:目标储层矿物种类以石英、铁白云石、斜长石和方解石为主,粘土矿物主要有伊利石、绿泥石等,平均喉道半径为1.2μm,储层物性一般;注气过程中,方解石逐渐被溶蚀,并且溶蚀程度逐渐加深,Ca^(2+)的含量也明显增加;而长石溶蚀过程中在其表面有次生矿物生成,但生成次生矿物的量不及长石溶蚀量,K^+浓度逐渐增加;粘土矿物在溶蚀过程中生成了大量的次生矿物;岩石矿物的溶蚀与次生矿物生成的综合作用导致岩石渗透率先是略微降低而后缓慢增加.并通过该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油水井转注气吸气能力差异的产生机理.研究成果为深入了解注入地下的CO_2的赋存状态提供依据,同时也为深层低渗油藏CO_2驱开发提供重要参考.
田巍邓瑞健李中超朱维耀许寻赵良金郭立强
关键词:深层低渗渗透性溶蚀
天然气驱提高采收率技术与应用研究--以中原油田挥发性油藏注气开采为例
针对挥发性油藏天然气驱开发技术难点,以中原油田文88块为目标油藏,通过技术攻关与先导试验,创新形成了挥发性油藏天然气驱提高采收率技术体系,本研究成果深化了天然气驱机理,并量化挥发性油藏天然气驱效果;研发了国内首套国产35...
聂法健李中超田巍王进安许寻刘云华
关键词:挥发性油藏天然气驱提高采收率国产化
致密砂岩气藏水锁伤害及对产能的影响被引量:27
2016年
为了评价致密砂岩气藏水锁伤害对储层的影响程度,设计了适于测定致密砂岩水锁伤害的试验方法,开展了室内试验研究,并分析了水锁伤害对气藏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致密砂岩束缚水饱和度较高,平均为47.67%,水锁伤害率平均为76.49%,水锁伤害严重。渗透率越低的岩心,水锁伤害越严重。水锁伤害主要发生在含水上升的初期阶段,水锁伤害率随含水饱和度的增加而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小;水锁伤害对产能的影响较为显著。水锁发生后,气体产能下降幅度超过了60%;水锁伤害半径越大,对产能的影响也越大,影响程度达到17.78%。致密砂岩储层水锁伤害要以预防为主,因此,油气田现场要适时地采取措施防止水锁伤害的发生,并建立合理的气井生产制度。
聂法健田巍李中超国殿斌王明朱维耀
关键词:致密砂岩水锁伤害含水饱和度产能
工业尾气CO_(2)高效捕集与安全效益储存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
2025年
我国碳排放量位居世界首位,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国际公认的最有效的碳减排技术之一,是有望推动化石能源行业实现负碳排放的一项关键技术.我国政府继《巴黎协定》承诺后,又向全球描绘出"3060"双碳目标的宏伟蓝图,再次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发展提升了目标、指明了方向,为强化全球气候行动注入了强大的政治推动力.在碳中和目标下,大力发展CCUS技术是我国未来减少CO_(2)排放、保障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是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CCUS技术作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技术组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石能源低碳利用的关键技术.在当前背景下,也是重污染难减排行业的可行技术方案.
田巍余传谋祖克威王坤崔增涛孙静薛永新罗波波郑晶晶郭立强
关键词:碳减排
致密岩心启动压力梯度实验研究被引量:19
2015年
为了研究致密岩心的启动压力梯度,对室内渗流实验设备进行优化改进,并借鉴现有测试方法,设计出了"非稳态驱替-瞬间动用法",并针对吐哈油田岩心开展了室内研究,研究表明:所选取岩心的最小启动压力梯度、拟启动压力梯度和两相启动压力梯度数值较大,平均值分别0.476 3 MPa/m、1.298 2 MPa/m和2.299 5 MPa/m,且随着渗透率的降低而呈现幂函数级增加,随着渗透率倒数的增加而线性增加;两相启动压力梯度高于单相,最小启动压力梯度和两相启动压力梯度分别反映了单相和两相流体动用所需的真实驱动压力梯度,因此后者可以作为油田开发设计的重要参数;拟启动压力梯度对现场参考意义不大;分析可知,致密储层开发开采难度较大。
朱维耀田巍朱华银张雪龄和雅琴李勇王瑞明
凝析气藏注CO_(2)提高采收率机理物理模拟被引量:5
2021年
为深入研究凝析气藏注CO_(2)提高采收率机理,应用室内实验手段开展了CO_(2)对凝析气藏流体物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注CO_(2)降低了凝析气的露点压力,降低幅度随注入量增加越来越大,注入0.4倍时的下降幅度达到了15.42%;CO_(2)注入倍数较小时,对凝析油以溶解、降黏、膨胀作用为主,凝析油膨胀体积的增量是萃取产出凝析油体积的9倍以上,溶解气油比和相对密度随注入倍数增加而增加;CO_(2)注入倍数较高时以萃取作用为主,生产气油比迅速增加,凝析油相对密度越来越大,采出程度达83%以上。在实际地层条件下,注CO_(2)开发,在远井区主要发挥降低露点压力的作用,并将露点线向产出井推移;在过渡带初期以溶解膨胀为主,压缩了该区带范围,后期主要为萃取作用,将液动线向产出井推进,缩小了近井带范围;在近井带初期主要为驱替作用形成气流通道,中后期主要为溶解、膨胀、携带和萃取作用。综合以上,凝析气藏注CO_(2)开发压缩了气液两相区,可大幅提高凝析气藏采收率。研究成果为凝析气藏的注CO_(2)开发和技术推广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田巍
关键词:凝析气藏露点压力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